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移除 11,66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参 战 方''' : [[中国]]:[[印度]]
'''结         果''': 中国获胜,印度惨败
'''伤亡情况''' : 中国军队阵亡722人,负伤697人  <br>
<center> 印度军队阵亡4383人,负伤1047人</center>
|}
'''中印战争'''(中印边境战争)是指196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西藏、新疆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地区对侵入[[中国]]领土的[[印度]]军队进行的自卫反击作战,印度则称之为瓦弄之战 (Battle (Battle of Walong ) 。<ref>[http://news.163.com/09/1116/15/5O8K973E00011247.html 原副总理耿飚谈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网易新闻,2009-11-17</ref>
因为[[解放军]]在进入西藏后,与印度领土接壤而产生一系列领土问题,在双方会谈破裂后,1959年的达赖喇嘛丹增嘉措逃往印度受庇护,中印两国开始交恶,后来一连串交火冲突更使印度开始进军藏南地区建立军事据点,并出兵造成此次战争。[[美国]]的[[古巴]]导弹危机和此次战争几乎于同一时间爆发。
 
中印战争最为人注意的是战斗大多发生在恶劣的环境下,尤其是在高海拔的情形下,不少大规模的冲突都发生在超过4250米以上的高度,中印双方同时也存在着物流和补给不易的问题。这场战争普遍聚焦在陆军的战斗上,因为地形的关系,双方的海空军几乎没有参与这次战争冲突。
==事件背景==
====英国埋下中印边界纠纷祸根====
友谊, 中印 两国的地图均按照传统习惯线标划边界,两国人民共同遵守这条传统习惯线。但是,在英国统治了印度以后,英属印度当局,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中国的西南和西北边疆地区,英印政府利用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的为由,擅自划定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对中国西藏和新疆进行侵略扩张活动,从而埋下了中印争执的祸根。 
====中国政府在谈判中让步====
中国政府从来没承认“麦克马洪线” 或“[[约翰逊线]]”。锡金王国是1975年被印度并吞的,[[锡金]]被视作印度的一个邦,喜马拉雅山麓的[[纳图拉]]口岸定为边防和海关检查关口。在中印边界谈判协定中,中国间接承认了印度对锡金的主权,为解决边界争端做出了重大让步。<ref>[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zhongyinbianjiehuiwu/news/200908/0806_7648_1288773.shtml 中印边界争端的由来:印度在东西两线侵占中国领土],凤凰网,2009年08月06日</ref>
====印度独立后的多次侵占中国领土====
[[印度]]政府借朗久、空喀山口两次事件,掀起反华浪潮,配合当时联合国在辩论“西藏问题”时对中国的诬蔑。从1961年到1962年9月,印军先后在西段边境的中国领土上建立了43个入侵据点,侵占中国领土4000平方公里。这些据点,有的距我军哨所仅几米远,有的甚至建在我军哨所的后侧,切断了我哨所的后路。西段形成了印军入侵据点和我军边防哨所犬牙交错的对峙状态。在东段1962年6月印军又越过“麦线”,侵入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的克节朗河谷,在扯冬地方建立了入侵据点,企图改变“麦线”方向,以线北约11公里的拉则山(印方称“塔克拉山”)嵴作为边界。9月17日至19日,印军30余人向择绕桥头我军位哨疯狂挑衅,以刺刀、步枪、冲锋枪逼我执勤战士后撤。对峙至20日,印军终于首先开枪,打死我军干部1人,打伤战士1人,我被迫还击。双方交火至29日,我择绕桥头哨位主动后撤。印军得意忘形,得寸进尺。10月8日,印军越过克节朗河,于10日进攻我军各哨所。到20日前,共打死打伤我军边防干部战士47人。在西段边境,印军不断包围我巡逻小组,伏击我运输人员,射击我哨所。印军飞机频繁侵犯中国领空,在1959年至1961年的3年间,入侵进行军事侦察活动就达120余架次。
 
中国政府以[[亚洲]]和平和中印友谊为重,对印度的武装侵占活动一直采取克制忍让态度,并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而印度媒体总结说,那场战斗发生在海拔4250米以上地区,又是冬天,印度军队缺乏冬天作战的装备,又深陷中国人海战术的包围。更致命的是,尼赫鲁和他的国防部长梅农误判了形势,要求部队在中印边界执行“前进政策”,不断安插据点的他们相信中国不会动手,结果伤了心的尼赫鲁在1964年5月去世。将此次战争作以“一个月阵亡3770人”的代价输掉了“天堂门口的战争”。
====中国备战====
中国政府和边防部队坚持和平谈判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一贯立场,对印军的不断入侵挑衅和蚕食祖国领土的行径,始终保持了最大的克制和忍耐,采取了一系列避免武装冲突的措施 。这就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暴露了印度政府扩张侵略的野心,揭穿了它捏造“中国侵略印度”的谎言,争取了国际舆论的同情 。当印军侵占中国领土、频繁挑起边界纠纷时,中国政府指示中国边防部队,必须作好两手准备:力争好,准备好。即在争取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同时,必须作好应付印军进攻的准备。当印度政府大幅度右摆时,中央军委曾适时告诫边防部队,要提高警惕,加强边防,防范印军的进攻,当印军大肆占地设点,步步向前推进,严重威胁中国边防部队安全的时候,毛泽东主席指示:对印军的入侵,决不退让,力争避免流血:犬牙交错,长期武装共处。当尼赫鲁政府大肆反华,疯狂挑衅,调兵遣将,集结部队,完全堵塞了和平谈判的一切渠道后,[[中共中央]]及时作出决定:为了打击印度反动派的嚣张气焰,保卫祖国边疆的安全,创造中印边界问题谈判解决的条件,决定对入侵印军进行反击。中央军委立即对反击作战作出指示:军事指挥工作,政治动员工作,后勤保障工作,务必精心计划,周密组织,切实做好。指出,此次同印度反动派作战,事关国威军威,务求初战必胜,只能打好,不能打坏。
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决定指示,中国西藏、新疆边防部队立即进入了战备状态。为了实施自卫反击作战组织指挥,由西藏军区组成了“西藏军区前进指挥部”指挥成员有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副司令员[[邓少东]]、赵文进,司令部副参谋长[[石伴樵]],政治部主任[[吕义山]],后勤部副部长[[于一星]]等,主要负责东段指挥。西段,新疆边防部队组成了“新疆军区康西瓦指挥部”,由副军长何家产负责指挥。西藏、新疆边防部队接到中央军委反击作战的命令后,迅速部署兵力,进行紧张的战前准备,迎击印军大规模进攻。
==自卫反击==
 
中国同印度的边界,虽然从未正式划定,但按照双方的行政管辖范围早已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从[[新疆]]喀喇昆仑山口到两藏[[阿里]]、[[克什米尔]]印度实际控制区的拉达克和印度喜马偕尔邦3地交界处为西段:从这个交界处到中国、尼泊尔、印度3国交界处为中段:从中国、印度、不丹3国交界处,大体沿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岸平原交界线而行,东到中国、印度、缅甸3国交界处为东段。印度1947年独立后,不仅接管了英国侵占中国的一些边境地区,还进一步扩大占领范围。在东段,印度军队于1951年西藏地方和平解放前后,越过传统习惯线,全面向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推进,侵占9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土地;在西段,1954年以后,印度军队侵占了中国新疆卖争拿马和西藏巴里加斯地区。1959年3月20日,印度政府总理尼赫鲁在给中国政府总理周恩来的信中正式向中国政府提出,把已占领的中印边界东段的中国领土和历来由中国新疆管辖的中印边境西段的阿克赛钦地区划入印度版图。这些中国领土总面积为12.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个[[福建省]]。
 
中国政府以[[亚洲]]和平和中印两国人民友谊为重,对印度的武装侵占活动一直采取克制忍让态度,并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中国政府主张通过友好协商,全面解央边界分歧,在此以前,双方维持边界现状。但印度政府拒绝谈判:1959年8月以后,印度军队又多次侵入中国领土,引起边界武装冲突。11月7日,中国政府建议两国武装部队立即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撒20公里。印方仍然拒绝。从1961年起,特别是1962年6~10月,印军进而在中印边界西段的中国领土上建立了43个据点。
 
印度政府把中国的宽容忍让视为软弱可欺,声称要以武力对付中国,加紧进攻中国的准备和部署。在西段,印军部署了1个旅部、6个步兵营、1个机枪营及若十配属分队,共5600余人。在东段,印军部署了1个军部、1个师部、3个旅部、15个步兵营,约1.6万余人。其第7旅4个营、炮兵第4旅2个营位于“[[麦克马洪线]]”以北的克节朗、棒山口及以南的达旺地区:第5、第181旅计8个营位于“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第4军军部、第4师师部位于提斯普尔。东、西两段,印军共集结了2.2万余人。9月~10月上旬,印军不顾中国边防部队的劝阻和警告,连续进攻驻守在“麦克马洪线”以北西藏山南地区择挠桥和扯冬的中国边防部队,打死打伤47人。10月17和18日,在东段和西段,入侵印军同时向中国边防部队进行猛烈炮击,20日,发起大规模进攻,企图进一步侵占中国领土。
面对印度集结兵力、侵占中国领土、频繁挑起边界冲突的形势,中国驻西藏、新疆边防部队遵照中国政府和中央军委的决定,进入战备状态。在印军发动大规模进攻的当天,即10月20日,奉命开始自卫反击。在东段,西藏边防部队针对印军沿克节朗河右岸~线展开的进攻部署,集中优势兵力,采取两翼攻击、迂回侧后、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战法,攻占枪等、[[卡龙]]、沙则、[[仲昆桥]]及[[章多]]等地。接着兵分5路南进,于25日进占[[克节朗]]地区入侵印军的后方基地达旺。经过几天反击作战,西藏边防部队全歼印军第7旅,收复了克节朗河以南、[[达吒河]]以北、不丹以东、达旺以西被印军侵占的中国领土。驻守[[吕都]]、[[林芝]]、山南地区的中国边防部队也在反击中拔除了入侵印军的据点,夺回[[易古通]]、[[哥里西娘]]等地。在西段,新疆边防部队针对入侵印军正面宽、据点分散、间隙大的弱点,采用逐次转用兵力攻坚拔点的战法,全歼侵入加勒万河谷和红山头地区的印军。接着趁势拔除了班公湖南北两岸及其以北地区入侵印军的据点。新疆边防部队从喀喇昆仑山到[[冈底斯山]],转战千余里,拔除37个入侵印军的据点。28日,中国边防部队停止反击。
 
中国政府为缓和被印度当局造成的严重局势,于10月24日发表声明,提出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3项建议。印度政府再次拒绝。26日,印度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成立“应付紧急情况”内阁,决心对中国长期作战。印度大造反华舆论,迫害华侨,封闭中国银行驻印机构,驱赶中国记者。同时,进行战争动员,扩充军队,调整部署。至11月中旬,印军在中印边境东、西段的兵力增到3万余人。11月14日、16日,印军在中印边境再次全线发起进攻。面对印度军队的再次武装入侵,中国政府和中央军委决定再次实施反击。在东段,西藏边防部队针对印军4个旅在西山口至邦迪拉地区沿公路作线式分布、兵力部署前重后轻的特点,以一部兵力牵制正面入侵印军,一部向邦迪拉方向迂回,集中主力沿西山口两侧实施迂回包围。18日晨,歼灭侵入西山口地区印军大部,接着继续向南反击。至21日,先后收复[[德让宗]]、[[申隔宗]]、[[邦迪拉]]及以南的吉莫山口。在西段,新疆边防部队冒着零下40℃的严寒,翻越海拔5200米的冰大坂,至20日,全部扫除侵入班公洛地区的印军据点。配合东、西两段主攻方向作战的其他边防部队,也同时向当面印军实施反击,收复了[[瓦弄]]、[[汉洋底]]、[[金古底]],[[里米金]]、[[梅楚卡]]、[[更仁]]等地,逼近传统习惯线。
 
11月21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主动后撤。[[西藏]]、新疆边防部队于22日零时全线主动停火。12月1日开始后撤。至1963年3月1日,全部撤至1959年11月7日实际控制线20公里以内地区。中国边防部队还奉命主动将在反击作战中缴获的大批武器、车辆和军用物资全部交还给印度,并于1963年5月26日前释放了印军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以下3900余名被俘人员。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打退了印度军队的大规模进攻,清除了印军在中国境内设置的90余个据点,歼灭入侵的印军一部,维护了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沉重地打击了尼赫鲁的霸权主义和扩张政策,提高了中国和中国军队在国际上的威信,并开创了胜利之师主动停火、主动后撤、主动交还缴获物资和俘虏人员的先例。
==和平建议==
中国边防部队第一阶段自卫反击作战取得了重大胜利,军事斗争正处于十分有利的态势。但是,中国政府本着和平解决边界争端的一贯立场,为了中印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缓和由印度当局造成的严重局势,于1962年10月24日发表声明,提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其最主要三点是,双方武装部队从实际20公里,脱离接触。[[周恩来]]总理致函尼赫鲁总理,希望印度政府对中国政府的三项建议作出积极反应。三项建议,使全世界人民更加看清了我国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诚意。中国边防部队遵照政府声明,东段于10月24日停止追击,在达旺河以北集结;西段于10月28日停止了对入侵印军的反击,在甲岗、日土宗地区集结休整。11月4日,周恩来再次致函[[尼赫鲁]],呼吁印度积极响应中国政府的三项建议,指出,中国的三项建议对双方来说,是对等的而不是片面的,是平等的而不是屈服的,是互让的而不是强加于人的,是相互尊重的而不是欺凌一方的,是友好协商的而不是武断专横的 。中国政府的三项建议和停止反击的行动,得到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国家及人民的热烈欢迎和赞扬,动员了国际舆论,支持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敦促印度政府响应中国的建议。三项建议不仅再次表明中国的和平诚意,而且剥下了尼赫鲁自我标榜的和平中立、不结盟的外衣,暴露了印度当局侵略的真面目,进一步揭露了印度和国际上的反动势力对中国的诬蔑
印度政府在第一阶段作战中虽遭惨败,但仍不认输, 悍然 拒绝了 国政府的三项建议公然要求恢复到1962年9月28日以前的即印军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后的边境状态, 攻击 认为 中国的和平建议是“一种骗局” 。印度政府进一步掀起反华浪潮,加紧战争动员和准备。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成立了“应对紧急情况的”内阁,公开向[[美国]]等西方国家乞求军事援助,从全国各地调兵遣将,日夜向边境增派军队,赶运武器,一心与我国再作军事较量,与我军一决雌雄 。到11月中旬,印军在中印边界东、西两段,增加了2个师部、9个旅以及炮兵、装甲兵部队各一部,总兵力增至30000余人。其布势是:东段、以第四师4个旅部署在西山口--邦迪拉公路沿线;以第二理由之第十一旅部署在瓦弄地区;第五旅分布在“[[苏班西里]]”和“西安”两边区,第一九二旅布置于提斯普尔。西段,第七十旅部署在东堤及其以西地区;第一一四旅部署在楚郐勒及其以北地区;喜马拉雅第三师师部位于列城。 尼赫鲁满以为这样能有把握击败我军。在印度政府大吹大擂之下, 瓦弄、西口山等地印军于11月14日和16日又向我军发动猛烈进攻 。鉴于此,要缓和边境紧张局势,创造用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条件,还必须再给印军以沉重打击 。因此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再次反击入侵印军。
==对印反击==
===西山口之战===
这个地方靠近[[不丹]]王国,印军沿公路摆成南北一条“长蛇”,布势特点正如刘伯承元帅所概括的,是“钢头、锡尾、背紧、腹松”。据此,西藏边防部队以2个多团从正面攻击西山口,打敌之“头”;以3个多团从敌两翼夹击申隔宗、略马东、击敌之“背”,剖敌之“腹”;以2个团实施迂回,直插德让宗、邦迪拉之间,切敌之“尾”,形成对西山口、德让宗地区之敌多路向正合击,将其分割包围,各个歼灭。参战各部于1962年11月10日至15日分别向指定位置开进,至17日,先后与印军警戒,侦察分队接触,但印军未发觉我军意图。17日晚,我迂回部队在登班击溃印军1个营,切断了德让宗——邦迪拉公路。此时印军才发觉我军已多路逼近,彼处于不利地位,遂于18日晨全线撤逃,但还陷于我军合围之中。18日晨,我军发起总攻在激战中,副班长[[庞国兴]]为追歼股溃逃印军与连队失去了联系,深入印军纵深地区15公里,作战5次,攻占2个炮兵阵地,击毙7个印军士兵,缴获7门火炮和2台汽车。战后庞国兴被国防部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当日我军占领西山口、申隔宗、德让宗、歼来印军一部,一部溃逃,其四师战术司令部率直属部队乘我军未截断通往打陇宗道路的空隙逃脱。19日,我军占领邦边拉,并于略马东地区围歼印军近千人。随即我军主力便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展开搜剿,一部向南追击,于21日进占吉莫山口、比里山口、鹰窠山口一线,11月20日占领查库,查库为中国边防部队反击作战前进最远之点,距中印传统边界线伏特山仅20余公里。在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印度平原。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全歼印军3个旅,共毙俘印军准将旅长豪尔 · 辛格以下官兵5200余人。
===瓦弄地区反击战===
1962年11月21日,我国政府声明主动停火、主动后撤和设立民政检查站等三项措施:自11月22日[[北京]]时间零时起我国军队单方面全线停火;开始全线后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北20公里之外,脱离双方军事接触;另外还单方面将缴获的武器、军车和军用物资交还印方。
解放军总参谋部于1962年11月30日,向西藏、新疆边防部队下达了经中共中央批准的在中印边境设立民警检查站(后改称为民政检查站)的部署方案,在1959年11月7日双方实际控制线中国一侧20公里范围内派驻28个民警检查站(后改称为民政检查站),每个民警检查站的人数可配备一个排到一个连,在部队撤出20公里地区后,即正式设立。实际根据具体情况设立了26个,即东段16个、中段3个、西段7个  东段::
东段[[ 沙马 ([[ ]]( 下察隅镇]] 向南公路盘头 )
[[ 呷枪]]/ [[ 嘎枪 ]]( 位与上察隅镇西北直线距离42公里处 )
[[ 布宗 ([[ ]]( 上察隅镇]] 向西北方向公路盘头 )
[[ 格当 ([[ ]]( 墨脱县]] 东北部的一个乡,未设 )
[[ 得岗寺]]/ [[ 得儿工村 ]]( 墨脱背崩乡东南,位与雅江之东 )
[[ 地东 ]]( 墨脱背崩乡的[[ 雅江]] 之西 )
[[ 鲁霞 ([[ ]]( 米林县]] 丹娘村鲁霞村 )
[[ 甫伊 ]]( 米林县羌纳乡 )
[[ 来果桥 ]]( 米林县正南 )
[[ 塔马顿 ]]( 米林县里龙乡正南公路盘头 )
[[ 马及墩 ([[ ]]( 隆子县]] 杂日乡公路盘头 )
[[ ]]( 隆子县准巴乡以东公路盘头 )
[[ 共那 ]]( 隆子县 )
[[ 新达]]/ [[ 卡达 ([[ ]]( 错那县]] 卡达乡与达 )
[[ 曲拿]]/ [[ 浪波 ]]( 错那县浪波乡,21世纪后称兰普乡曲拿村 )
[[ ]]( 错那县城正南公路盘头 )
[[ ]]( 错那县的勒门巴族乡 )
==事件结果==
===战绩===
在整个自卫反击作战中,中国军队歼灭印军3个旅 ( 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 ) ,基本歼灭印军3个旅 ( 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 ) ,另歼灭印军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毙伤印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 · 辛格准将以下4885人,俘印军第7旅旅长季 · · 达尔维准将以下3968人 ( 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 )
===伤亡===
中国边防部队阵亡722人 ( 其中军官82名、士兵640名 ) ,负伤697人 ( 其中军官173名、士兵524名 )
===缴获===
飞机5架、坦克9辆、汽车437辆、88mm加农炮13门、88mm榴弹炮36门、75mm山炮12门、106.7mm迫击炮27门、106mm无后座力炮6门、81mm迫击炮142门、51mm迫击炮144门、轻重机枪631挺、长短枪5,772支、火箭筒112具、枪榴弹发射器 ( 掷弹筒 )32 )32 具、枪弹4120591发、炮弹79720发、手榴弹16921枚、地雷14848枚,电台 ( 报话机 )520 )520 部,炮兵观测仪等其他器材735部 ( )
===消耗===
炮弹22976发、枪弹701342发、手榴弹7080枚、爆破筒64节、炸药2050kg,喷火油料677L,损坏122mm榴弹炮1门、机枪18挺、长短枪81支、40mm火箭筒2具、电台 ( 步话机 )5 )5 部、汽车12台。<ref>[https://www.sohu.com/a/259898836_100191675 1962年中印战争:中国打服印度的全过程!],搜狐网,2018-10-17</ref>
==历史影响==
'''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 ''' 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不同于国内进行的[[民族解放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也不同于[[抗美援朝战争]]。
中印战争的五个基本特点:
第一,这场战争是由印度企图以武力解决边界争端引起的,是政治军事仗。中国政府一贯主张以平等协商,互谅互让,和平谈判解决边界争端,而印度尼赫鲁政府则坚持扩张主义立场,执意以武力实现其领土要求。这就决定了这场战争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军事、政治、外交斗争融为一体,交织进行。军事斗争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政治,外交斗争。这个特点,不仅制约着这场战争的形式,进程和结局,而且影响着双方的战略指导。中国政府一贯主张,通过谈判解决边界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即使在印军蓄意挑衅,打死打伤中国边防部队官兵的严重事态下,仍克制忍耐,这就在政治,外交斗争和道义上处于主动地位。只是在印军完全拒绝和平解决边界争端,发起大规模进攻的情况下,中国边防部队才后发制人,实施反击。而在首战告捷后,中国政府却发表声明,申明大义,仍坚持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印度政府蛮横拒绝和平谈判,再度发起进攻,中国边防部队再次被迫反击并取得反击作战的决定性胜利,为进一步开展政治,外交斗争赢得了主动,得到了世界人民广泛的同情和支持。这场边境局部战争,决定了军事斗争必须服从政治、外交斗争,三者要紧密结合,政治,外交斗争的需要,决定军事行动的打、停、进、撤。军事上的胜利,又为政治、外交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进而争取以打促谈,以打促和及相对的和平稳定。 第二,这场战争,中印双方力量对比虽互有优长,但从整体上看,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大于印度,中国军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高于印度军队。这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敌强我弱的情况是不尽相同的。印度军队,原属[[英国]]殖民主义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德、意、日法西斯军队作过战,号称“打遍欧、亚的劲旅”。(《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73页)。其参战部队主力印军第四师系“王牌部队”,印军技术水平好,后方运输线短,后备兵团机动快,补给便利。但印军又是资产阶级的雇佣军队,带有浓厚的封建和殖民主义色彩,沿袭英军的基本制度,进行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失道寡助,士气较低,内部矛盾重重。且战术思想比较保守,害怕近战、夜战。而中国边防部队,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久经考验的人民军队,具有很高的政治觉悟,严格的组织纪律,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和吃苦耐劳的革命精神,战略战术机动灵活,指挥有方。多数部队具有高原地区作战经验,而且系正义之师,得道多助。这个特点为中国的胜利奠定了客观基础
,这场战争, 是在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地区的特殊环境下进行的。该区属于“世界屋脊”的一部分,地势险峻,气候恶劣,交通不便,人烟稀少 中印双方力量对比虽互有优长 经济落后。东段作战地区,山高谷窄,路险林密,气候多变。西段作战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主要山峰在6000米以 但从整体 地表裸露,终年积雪,严重缺氧,气候酷寒。这些恶劣 中国 自然条件 综合国力 地理环境 国防实力大于印度 严重影响着 中国 军队 作战行动 的整体素质 特别是政治素质高于印度军 集结,机动,指挥 。这 协同困难,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 场容量较小,容易发生非 争和抗美援朝 斗减员,武器技术性能难以正常发挥,后勤补给十分艰难。战胜恶劣 争敌强我弱 自然环境,成为夺取作战胜利 情况是不尽相同 关键
,这场战争,是在 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 处祖国西部边疆主要为少数民族聚居 地区 特殊环境下 进行的 。该区属于“世界屋脊”的一部分 群众工作 地势险峻 民族和宗教政策 气候恶劣 对战争有重大影响。只有高度重视和切实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 交通不便 取得边疆各族 民群众和爱国僧侣的支持 烟稀少 才能取得战争胜利 经济落后 西藏、新疆边防部队正是 不少大规模的冲突都发生 严格执行党 超过4250米以上 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高度 经过长期艰苦 中印双方同时也存在着物流 卓有成效的民族工作,紧密团结边疆少数民族的基础上,取得战争胜利 补给不易 问题
,这场战争, 是在地处祖 西部 防部队 疆主要为少数民族聚居 后勤补给基本来源于内 ,路线长、道路少,运输手段落后,难度大。这对战役规模和持续时间有极大制约。而印度军队后勤补给基地距战场较近,交通方便,利于持久作战。这些特点,规定着战争的复杂性,影响着战争的规模, 程和结局。这些特点,是双方指导战争的客观基础,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在这方面,[[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深诸这场战争的特点,把握其发展变化 规律,运筹谋划 群众工 出一系列符合战争实际的决策 实施正确的战略指导;战区指挥员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战场实际出发,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发扬军事 主,作出了正确的部署,进行了周密的战役指挥;参战部队扬长避短,依靠 族和宗教 治优势 吃苦耐劳,英勇善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从而在中印边境这一 战争 的舞台上,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谱写了新的光辉篇章 有重大影响
==中印边界现状==
==影视作品==
中国 由于中印战争进行的时候,中国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后的经济复苏过渡期,国家经济经费极端困难,所以中国就没有拍摄中印战争的电影。 印度 印度1964年拍的中印战争电影《Haqeeqat》 印度1964年拍的中印战争电影《Haqeeqat》 印度方面由政府指示在1964年抢拍了宝莱坞的“抗中国策电影”:《Haqeeqat》 ( 中文译名为:严峻的现实 ) ,在这部电影中,印度导演:奇坦 安南从国内请来了一些群众演员来扮演“英勇无畏的印度官兵”,然后又从当时反共的南越请来了一些群众演员来扮演“穷凶极恶的中国解放军官兵”,所以整部电影的对白语言是印度语和越南语。<ref>[http://news.ifeng.com/a/20170723/51481000_0.shtml   印度,这回是你赢了!],凤凰网,2017年07月23日</ref>
==视频==
110,31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