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本书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及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与背景,儒家的产生及发展,儒家的主要经典、主要思想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道家的产生及演变,道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儒道互补——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先秦法学说及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儒法之争和法律的儒家化及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中国古代艺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中国的民俗文化,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等。

目录

基本内容

书名: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ISBN:9787503838309

定价:18.0元

出版时间:1997-5-1

开本:889×1194 1/32

责任编辑:刘先银

作者:王新婷 金鸣娟 姚晚霞

页数:406页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装帧:平装

书名题字:文怀沙

概论

什么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文化的定义上百个,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于文化的理解。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群体在其历史的发展中形成的有利于该民族或该群体生存、繁盛的物质和精神的生活方式。或者说本书使用的文化概念基本上以狭义文化为主,但同时也涉及一部分广义文化现象;以精英文化为主,辅以大众、民间民俗文化。

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都有它发展的历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本书所论,重点在中国文化的“昨天”,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即中国传统文化。

本书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及发展历程,儒、佛、道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宗教、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中国民俗文化。

目录

绪论

一、文化的界定

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与背景

第一节 大陆性地理环境

第二节 以农民为本的经济模式

第三节 血缘宗法家族制度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雏型期——先秦时期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定型及强化期——秦至明

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转型期——清至“五四”

第三章儒家文化

第一节 儒家的产生及发展

第二节 儒家的主要经典、主要思想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四章 道家文化

第一节 道家的产生及演变

第二节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三节儒道互补——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

第五章 先秦法学说及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第一节 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第二节 儒法之争和法律的儒家化

第三节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征及缺陷

第六章 中国古代宗教

第一节 中国原始宗教及特点

第二节 佛教及中国化

第三节 道教

第四节 中国古代宗教的特点

第五节 宗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第七章中国古代文学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

第八章 中国古代艺术

第九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第十章 民俗文化

第十一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后记

燕堂茶话

后记

本书是 1997 年版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修订版,虽说是修订版,但许多章节几乎是重新写的。因为,我们在多年使用原教材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和同学们进行互动交流,搜集他们对课程和教材的反馈及建议,觉得很有必要对原教材进行修改以期能更好地与当代大学生对话。还有就是随着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各方面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体悟,很愿意把这种新的收获表达出来,与广大同学和读者交流并共享。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的责任感,促使我们追求更高的学术水平,这样,才可以上对得起留给我们这份珍贵文化遗产的祖先,下无愧于渴求文化知识的青年学生。

本书大纲由王新婷拟订,另外两位编者也对大纲的丰富完善提出了宝贵意见。本书分工写作情况如下,王新婷:绪论、第一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十一章;金鸣娟:第二章、第四章、第八章、第十二章;姚晚霞:第三章、第九章、第十章。全书最后由王新婷统一审阅定稿。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参考并吸收了同类教材和学术界的许多内容及研究成果,在此,我们表示对原作者的深深谢意。我们要感谢中国林业出版社给我们提供难得的机会,尤其要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刘先银编审,没有他的极力鼓动和辛勤付出,恐怕没有原书的第二次生命。

编者

2004 年8 月第二版第2次印刷,2011年第二版第8次印刷。[1]

参考文献

  1.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豆丁网,2011-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