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中国半殖民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半殖民地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特殊的社会形态,是在形式上保留有封建社会国家机关及主权所有,同时在经济政治文化上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与压迫的社会[1] 。 该社会形态随资本主义国家控制力度的加强,一部分完全丧失国家主权,成为彻底的殖民地国家,另一部分取得独立[2]

快速导航   : 词条图册关系表

中文名称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开始时间 : 1840鸦片战争

产 生 : 旧中国

结束时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目 录 : 1概念简介: 2概念理解: 3形成原因: 该国因素: 外部因素: 4社会特点: 5主要矛盾

6形成过程 : 开始陷入: 进步加深: 不败而败: 大大加快: 彻底沦陷: 社会深化: 彻底结束: 7重要影响

概念简介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

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半殖民地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础。

帝国主义入侵封建国家后,封建经济逐步解体,资本主义因素得到一定发展;国家形式上保持独立和主权,而实际上政治、经济都被帝国主义所控制的社会形态。

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社会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社会经济看,封建的自然经济由于资本入侵而开始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仍然是广大农村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制度;城市资本主义开始发展,占优势的是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资本,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受着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同时又与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力量比较软弱。从政治上看,国家形式上仍保持独立和主权,但领土已不完整,外国可以设租界,成为国中国,国家的政治、经济大权都受帝国主义的控制,成为半殖民地国家。半殖民地国家或者受一个帝国主义控制,或者受几个帝国主义控制,在国内形成代表不同利益的官僚买办集团。中国是受着几个帝国主义侵略和控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概念理解

时局图 从概念上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包含两个方面:半殖民地性和半封建性。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含义是不完全的殖民地社会和不完全的封建社会。

首先,明确半殖民地的含义是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外国资本主义的控制和压迫,丧失部分主权。在政治上表现为主权不能完全独立,部分地丧失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内河航运主权、外交主权等;经济上表现为逐步沦为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部分地丧失贸易主权、关税主权等;文化上表现为殖民半殖民文化的出现,资本主义列强以宗教侵略为先导,创办教会学校,培养为其服务的各种人才等。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首先呈现出来的是半殖民地特征。这是因为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开始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主权部分丧失。

其次,明确半封建社会的含义是原有封建属性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后期出现新民主主义成分,但封建剥削制度仍占主导地位。半封建特征在政治上表现为地主阶级已不能完全掌握政权。近代前半期是资产阶级要求参与并垄断政治权利,并为之进行斗争。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以及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近代后半期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及其依附的帝国主义之间的斗争,他们要求建立代表本阶级属性的政权,以排除封建地主阶级。如国民大革命,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等。这些斗争无一例外都在逐步剥夺地主阶级的统治权。在经济上表现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出现、发展和壮大,以及中共民主政权里通过土地革命或改革而出现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成分,它们都在冲击或废除封建经济成分。

文化上,前期表现为资产阶级文化的出现、发展,如戊戌变法前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民主革命思想的宣传,辛亥革命后出现的新文化运动等;后期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它们都在冲击、否定着封建文化。半封建社会的特征是在19世纪60年代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出现而呈现出来的。

从时间上看,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特征贯穿整个中国近代史,即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

鸦片战争对中国最大的影响是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此前,中国是封建社会,此后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新中国的成立,改写了中国的历史,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我们在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时间时,很多人误把新中国的成立作为封建社会结束的标志,这是错误的。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属于两种社会形态,虽有联系,但有很大区别。其中,最主要的不同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首先是增加了半殖民地的性质,即主权的部分丧失;其次是增加了半封建的性质,即出现了资本主义等成分。

从过程上看,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特征的演变,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特征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一是开始阶段(19世纪40年代~19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发生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京条约》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太平天国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其二是形成阶段(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这一时期发生了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也发生了戊戌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中法战争中签订的《中法新约》和甲午中日战争中签订的《马关条约》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加紧侵略中国,尤其是《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和资本输出的欲望,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了。戊戌变法是民族资产阶级通过变革来挽救民族危机,延缓半殖民地化进程;而义和团运动则使帝国主义国家认识到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梦想,使中国止步于半殖民地社会。《辛丑条约》则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三是深化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末),这一时期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侵华战争,也发生了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以及人民解放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日加紧侵略中国,逐渐取代英国的殖民地位。之后美日两国加紧对中国的争夺,日本在1915年与袁世凯政府签订《二十一条》,妄图灭亡中国,1931年后发动侵华战争,妄图变中国为其殖民地。而美国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加紧侵略中国,与国民政府签订了一系列条约,企图使中国成为美国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这一时期发生的革命斗争,粉碎了美日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梦想,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新中国,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从主要矛盾上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对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变化。

在第一阶段(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演变成两大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跌次占主导地位。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表明民族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表明阶级矛盾占据主导地位。在这一时期,先是民族矛盾,即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居主导地位;后是阶级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中国人民大众的矛盾占主导地位。并且,民族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激化着阶级矛盾。而阶级矛盾的激化,又使统治者无力应对西方列强的挑衅,刺激列强侵略的欲望,从而发动侵略战争,导致民族矛盾激化。这从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关系中可以看出。鸦片战争使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而鸦片战争激化了阶级矛盾,成为太平天国爆发的一个重要因素,民族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政府全力剿杀,给英法等国提供了一个侵华机会,乘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阶级矛盾又下降为次要矛盾,民族矛盾再次上升为主要矛盾。

在第二阶段(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这一时期,列强又发动了几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矛盾愈演愈烈,为了挽救民族危机,资产阶级和农民起来进行抗争,特别是义和团运动,使列强放弃了瓜分中国的计划。这一时期,民族矛盾始终是主要矛盾,阶级矛盾是次要矛盾。

在第三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和列强支持下的中国政府之间的矛盾。《辛丑条约》签订后,两大社会矛盾趋于合流。清政府及其以后的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人民群众反对本国政府兼有双重性,即直接反封间接反帝。这一时期,除1935~1945年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外,均为中国人民同列强支持下的本国反动政府之间的矛盾为主要矛盾。

形成原因

该国因素 江南制造总局 与欧洲等地的发达国家不同,当时的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的形态,形成了比欧洲国家更为强大的自然经济。长期的封建社会使人民对世界形势缺乏足够了解,整个社会普遍存在以中国为中心的心态,排斥外来文化。在商品经济不甚发达,自然经济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雇佣劳动现象受到当时的意识形态制约而难以发展。导致社会生产力迟滞不前,国力相较于资本主义国家有极大的差距。在政治上受到外国的控制,为倾销商品而控制海关关税;通过设立租界开设工厂。使得国家在全方位受到资本主义的控制,但依然存在着形式上的主权。

外部因素

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后生产力空前的发展,来自当时中国市场的利益已不足以满足资产阶级的需要;同时大量商品的生产需要有足够的原料与劳动力来维持。这样一来占有拥有丰富原料、广阔市场与廉价劳动力的封建国家成为资产阶级的首要目标。各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态度均为自由主义和重商主义,利用国家机器来维护该国资产阶级,以外交、经济乃至武力为该国资本主义发展寻求殖民地。对于采用贸易壁垒等利用政府封闭该国市场的国家,一律以武力解决,再以不平等条约来确定开放市场的法理依据。随著外部因素的不断加强,最终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殖民地倾向将愈加明显。

社会特点

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一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生活困苦不堪,毫无政治权利可言。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具有以下特点:①封建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了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依然存在,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同买办资本、官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仍然占着优势地位。封建主义是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同盟者及其统治的基础。②民族资本主义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并在中国的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很大作用,但它的大部分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或多或少都有联系,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力量软弱,不可能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束缚。③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不仅强大,而且根深蒂固。他们和中国的反动势力相互勾结,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并且控制了中国的政治中枢和军事要地。④中国历届政府具有极强的反动性。从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到国民政府,不仅是压迫人民、阻止社会进步的专制政府,而且是对外投降的卖国政府。⑤中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呈现出极端不平衡的状态。这是由于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同时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分散的地主经济,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⑥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程度世界少见。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下,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⑦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极为缓慢,经济异常落后。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很小,在抗日战争以前,现代工业大约占10%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大约占90%左右。

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最主要的矛盾。

形成过程

1840年——1842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年——1860年,英法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了《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1894年——1895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1900年——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开始陷入

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地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半殖民地化来看,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的破坏,中国在政治上已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国家地位。特别是列强建立的租界,完全独立于中国行政系统和法律权限以外,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推行侵华政策的基地。从半封建化来看,鸦片战争后,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为主要标志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一方面,东南沿海地区以棉纺织业为主的家庭手工业受到外来商品的巨大冲击,另一方面,以丝茶为主的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进步加深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到内地,从东南沿海扩展到东北沿海,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如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便于通过清政府直接控制中国;英俄侵吞大片领土,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成立总理衙门,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任命英国人为海关总税务司,使中国的海关管理权落入外国人手里;另外,赫德曾向总理衙门递交一篇《局外旁观论》,还推荐美国人蒲安臣任中国使臣,出访欧美,干涉中国的内政外交。这一时期,由于洋务派多方依赖洋人,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为外国扩大经济侵略提供了便利,加上外国侵略者直接控制中国海关,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大大加剧,外国商品充斥中国市场。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洋货输入并未打开局面,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封建自然经济在外国商品冲击的大潮下终于败下阵来,家庭手工业纷纷破产,农产品加速商品化。同时,由于失去海关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举步维艰。中国社会经济日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

不败而败

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不仅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而且进一步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加快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如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加剧了中国边疆危机;允许法国在中国投资建筑铁路,不仅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而且为列强通过铁路向中国境内渗透,加强政治、经济和文化侵略和瓜分中国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大大加快

旧社会的中国

首先,清政府承认日本控制朝鲜,便利了日本以朝鲜为跳板,向中国东北扩张势力。台湾、澎湖列岛大片领土的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妄图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和内河新航线的开辟,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到中国内地。其次,巨额赔款不仅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而且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当然,甲午战争以后,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列强对华投资的增加,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走向消亡。特别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出现后,从根本上不断瓦解着封建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代表了中国半封建化的必然走向,是历史的进步。

彻底沦陷

签订《辛丑条约》的现场

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最终使中国完全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方面,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清政府答应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帝国主义通过清政府加强了对中国人民的军事监督和政治奴役。另一方面,巨额赔款和此后列强对中国的大量投资,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经济掠夺。在此之后,中国社会性质进一步沉沦。

社会深化

辛亥革命后,俄国在北方策动外蒙古自治,并强占我国唐努乌梁海地区;英国在西部策动西藏的独立未遂,制造了一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把我国西藏东部9万多平方公里领土划到这条线以南;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强占了胶济铁路和青岛并诱使袁世凯政府签订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各自扶持代理人,“以华制华”,造成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的局面。1931年,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三省,东北成为日本的殖民地。接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国丧失了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中华民族处于历史上最严重的危机关头,中国有逐步沦为日本殖民地的严重可能。

彻底结束

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15:00在北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而举行的仪式,直到21:00才结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也标志着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结束。

重要影响

殖民地经济 鸦片战争 长期的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导致本国工业几乎没有发展,一味以输出原料为贸易主要形式,并形成强大依赖性。常此以往就会形成畸形发展的殖民地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各殖民地半殖民独立运动时,取得主权独立的国家往往在经济上并没有摆脱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在经济上依然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控制,保持了殖民色彩,成为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利用全球贸易的主导地位和有力的竞争,打压没有市场竞争力的原殖民地国家原料价格,抬高工业成品的价格,形成价位“剪刀差”。随著77国集团的成立,这种价位差的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并没有消失。

文化冲突

在一些伊斯兰教或其他宗教及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的国家,对外来文明及他们所信仰的宗教往往相互敌视,互不认同。其中在中东地区和东亚的表现尤为突出。在中国和日本,占有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及皇权至上思想遭到民主思想及基督教等文化思想的冲击,其统治地位遭到挑战。有时外来文化可能会与本国文化思想相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包含有多元结构的新思想,借以推动社会前进。但这种冲突有时不仅会存在于文化思想界,而是以政权更替、武装起义等极端手段来表现。无论最后文化冲突的结局如何,都在进一步削弱本国文化的影响力。

这种对立现象一方面被认为是促进世界文化交流、摒弃不文明现象、教导落后文化的积极手段,但也有大量的观点提出这种对本国文化思想的摒弃是社会思想混乱、流血冲突乃至暴乱等危害国家安全问题的根源。

思想社会运动

出于对国家安危的考量,部分国家的思想激进分子采用引入先进科技、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技术的手段来推动本国的改革。这种改革的成功国家将转型为新的资本主义国家,摆脱原有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但有时改革会遭到本国保守封建势力及有敌意的外国干涉下失败,反而加强了本国殖民地化趋势。同时部分国家在改革时引入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图将本国引入共产主义道路。

民族自卑心态

随著20世纪中叶世界殖民体系的不断瓦解,取得主权独立的国家中,由于国内矛盾尖锐、经济萎靡不振,或者国家经济发展出色,但人民精神上并没有相应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特殊的心态。这种心态一方面表现为对本国前景持悲观态度,认为国家没有能力摆脱目前的困境,应当以改变社会形态的方式来解决现有困难;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极端的激进派:排斥外来事物、拒绝国际合作,片面强调本国的优势,反权威主义。这种观点认为以上两种心态同出于本国历史上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时期对民族自尊心的严重打击,对国家强大极为关注,希望本国能够成为世界领袖,从而对现有社会的反差产生强烈不满而造成的不同表现。

参考资料: 1. 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特征 2.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解析 3. 《辛丑条约》为什么说它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词条标签: 社会 中国历史 历史 世界历史 社会性质 政治理论

视频

中国早已不是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任何人不要幻想中国损害自身利益 2019年06月25日发布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