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是2006年12月1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有关博物馆的社会功能、组织管理、工和原则等专业知识。

基本内容

书名:中国博物馆学基础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页数:597 页

开本:16 开

ISBN:9787532530120

类别:文博教材

出版时间:2006年12月1日

定价:30 元

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此次修订仍由原书主编王宏钧负责,在修订版中对原书章节作了较大调整,在博物馆信息化等内容上作了较多的增补,使该书具有了理论前瞻性和现实指导意义,系国家文物局文博专业教材之一。

作者简介

王宏钧,1926年生,安徽泾县人,清华大学政治系毕业。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专家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专家组成员,中国明史学会顾问。曾任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党委书记、中国博物馆学会代理事长、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亚太地区委员会主席、亚太地区季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博物学分支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清史》(上)副主编,中国经济史学会常务理事,北大学明史专业、中国人民大学清史专业、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法制史专业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委员。主要论著:《中国从先进到落后的三百年》、《11至19世纪中叶的中国与世界》、《秋海棠叶集》、《准噶尔历史与文物》(合著)、《国说中华五千年》(合著)。

目录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前言

第一编 博物馆学基本理论和博物馆历史

第一章 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二章 博物馆学的历史发展

第三章 博物馆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章 博物馆功能与类型

第五章 博物馆历史

第六章 当代博物馆

第二编 博物馆专业工作

第七章 藏品征集、鉴定和管理

第八章 藏品计算机管理

第九章 藏品保护

第十章 陈列研究与设计

第十一章 陈列艺术

第十二章 动态陈列和高新科技运用

第十三章 博物馆观众

第十四章 博物馆教育与服务

第十五章 博物的科学研究

第三编 博物馆管理

第十六章 博物馆管理是多样性系统工程

第十七章 人事、财务、安全的管理与规章制度

第十八章 博物馆自筹资金的考察

第十九章 博物馆建筑

第四编 博物馆信息化

第二十章 数据库建设和通用网络平台

第二十一章 标准化和文物知识工程

第二十二章 博物馆建筑智能化

第二十三章 数值化博物馆

第二十四章 博物馆信息化系统工程观念

附录一 博物馆法规

附录二 学习参考书目

附录三 中国博物法规

后记

修订本后记

内容简介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

一、博物馆学——是研究博物馆的性质、特征、社会功能、实验方法、组织管理和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一门社会科学)

二、博物馆学研究的内容:

1、研究博物馆藏品、陈列、观众以及各项工作及相互关系,博物馆事业建设各个方面,以及各级各类博物馆之间的关系等等。

2、研究博物馆与社会公众,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发展的关系。

三、博物馆学的研究方法:

1.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2.运用一般科学研究法(分析与综合法、历史法、调查法、比较法);

3.注意跨学科研究;

4.注意新的科学方法论的运用。

四、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

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博物馆要具备四个条件:(具有藏品;要有基本陈列;向社会公众开放;要有经营管理

藏品、开展社会教育的专业人员。)

六、博物馆的特征:(实物性、直观性、广博性)。

七、博物馆的基本功能:收藏、研究、教育。

八、博物馆的基本任务:

1.收集、保藏文物、标本和其它实物资料;

2.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

3.思想品德教育;

4.科学研究;

5.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

九、中国第一个博物馆(南通博物苑,1905年,张謇)。中国第一个国立博物馆(1912年,蔡元培建立国立历史博物馆);(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

1935年4月,中国博物馆协会在北京成立。1982年3月,中国博物馆学会成立。

每年的5月18日,为国际博物馆日。

1868年1月,法国传教士韩德到上海,创办“徐家汇博物院”,即自然历史博物院。

十、博物馆藏品征集的原则:

1.明确的目的性(要从博物馆的性质出发;从保护国家科学文化财富出发;从陈列需要出发)。

2.逐步建立完整的藏品体系(填补缺门、这种藏品质量的提高和品种的丰富)。

3.科学的计划性(馆藏品现状调查;陈列和研究需要的调查;征集来源的调查)。

4.加强预见性。

十一、藏品征集的主要途径:

考古发掘、田野采集、民族学调查征集、社会调查征集、收购、接受捐赠、交换、调拨、接受移交、借展。

十二、藏品的原始记录,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项目:

名称、流传经过、地点、时代、所属关系、用途、质地、保存情况、征集者和征集时间、评价、参考文献。价值较高的文物还要拍照、录音、录像。(记录要真实准确;文字要规范、字迹要清楚、记述要明确通顺;

十三、藏品鉴定的主要任务是辨明真伪、考证内涵、评定价值,也应包括定名和定级。(第

一道关口是把握好“真伪”。

文物鉴定的方法:凭传长期经验的传统直观法、考证法、调查法、运用现代技术装备的科学检验法。(首先要掌握当时的时代特征)

历史文物定名,应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时代、款识、作者;特征、纹饰或颜色;类别、器形或用途)。

文物级别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一般。

十四、藏品的科学管理,必须按照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这些步骤除鉴定、定名、定级外,

主要是:等级、分类、入库排架、编目、统计、建档、检查和清点。

藏品管理的目的:一是保护藏品的安全,防止丢失、损坏;二是方便研究、利用,使藏品的内涵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藏品管理必须做到:制度健全、帐目清楚、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

十五、藏品保护的基本原则:保持其原状。

1.消除隐患保护健康的原状;

2.预防性保护为主;

3.适当的应用新技术、新材料。

4.继承弘扬传统的文物修复保养工艺。

十六、影响文物质量的环境因素:

环境气候、空气污染、光线辐射、昆虫危害、微生物繁殖等。

十七、按陈列内容划分,我国博物馆的陈列主要有以下几类:

社会历史类陈列、自然历史类陈列、艺术类陈列、科学技术类陈列。

按陈列场所,可分为室内陈列、室外陈列。

十八、组织陈列的基本原则:

1.先进的思想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

2.先进的科学性和用于创新的精神;

3.艺术性和普及性;

4.增强精品意识,创作陈列精品;

十九、举办陈列的工作程序:

1.总体研究与设计;

2.内容研究与设计;

3.艺术形式研究与设计;

4.辅助展品和设备的设计和制作;

5.陈列的现场安装与布置;

6.陈列开放前现场的评估和开放准备;

7.每个工作阶段的评估和展出后的总结。

二十、力求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实现先进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高度和谐统一,是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也是艺术形式设计的基本原则。为了实现这一原则,艺术形式应达到以下几点要求:

1.创造一个良好的展出与参观环境;

2.正确的理解展出主题和展出内容;

3.组织好展品,给它们以恰如其分的展出位置;

4.展出艺术形象要具有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

5.要有自己的艺术风格;

6.整体完整统一下的多样变化;

7.要富有艺术感染力;

8.要善于借鉴、用于创新。[1]

参考文献

  1.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道客巴巴网,2013-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