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中国古代书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古代书院

中文名称:中国古代书院

始于:唐代

盛于:宋初

地区:中国河南、湖南、江西

中国古代书院是指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一般为著名学者私人创建或主持的高等学府。书院是民间教育组织,最早出现在唐朝,盛行于宋初,著名的书院有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等。[1]


书院起源

始于时代


书院的名称始于唐代,最初是官方修书校书和藏书的场所,如丽正修书院(后改名为集贤殿书院)建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 (723),书院主管人员的职责是“掌刊辑古今之经籍,以辨明邦国之大典,而备顾问应对”,兼作皇帝的侍读,“以质史籍疑义”。此外,唐代有些私人读书讲学之所,也称为书院,如:皇书院,在江西吉水县,唐通判刘庆霖建以讲学;松州书院,在福建漳州府,唐陈与士民讲学处;义门书院,在江西德安县,唐义门陈衮即居左建立,聚书千卷,以资学者,子弟弱冠,皆令就学;梧桐书院,在江西奉新县, 唐罗静、罗简讲学之处。


盛于时代


书院盛于宋初。唐末五代时期,由于连年战乱,官学废弛,教育事业多赖私人讲学维持,宋初的统治者仍在忙于军事征讨,无暇顾及兴学设教,于是私人讲学的书院遂得以进一步发展,形成影响极大、特点突出的教育组织。宋吕祖谦在《白鹿洞书院记》中说:“国初斯民,新脱五季锋镝之厄,学者尚寡。海内向平,文风日起,儒生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大率多至数十百人。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及嵩阳书院为尤着,天下所谓四书院者也”宋初最着名的书院,除公认的睢阳(应天府)、岳麓、嵩阳、白鹿洞之外,还有茅山、石鼓等。这些书院一般是由私人隐居读书发展为置田建屋,聚书收徒,从事讲学活动;设置地点多在山林僻静处,后世认为这是受了佛教禅林精舍的影响。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应天书院——宋代四大书院之首


应天书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史载“州郡置学始于此”。


应天府书院前身为睢阳书院,是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所创办。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改升应天书院为府学,称为“应天府书院”,并正式赐额“应天府书院”。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升格为南京,成为宋朝的陪都,应天书院又称为“南京书院”。庆历三年(1043年),应天府书院改升为“南京国子监”,成为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一个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成为北宋最高学府之一。


北宋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唯应天府书院设立于繁华闹市之中,人才辈出。随着晏殊范仲淹等人的加入,应天府书院逐渐发展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


书院内主要景点有:崇圣殿大成殿、前讲堂、书院大门、御书楼、状元桥、教官宅、明伦堂、廊房等。


《南京书院题名记》:“天下庠序,视此而兴”。《九朝编年备要》:“宋兴,天下州府有学始此”。元代赵孟瞓更是在《义学记》中道:“宋初时天下有四大书院,应天书院为首。”1998年4月29日,国家邮政局在商丘举办了“四大书院”邮票首发仪式。


岳麓书院——宋代四大书院之一


北宋时期书院曾一度衰落,这是由于统治者为了更直接地控制教育,一方面大力兴办官学,一方面推重科举。读书士子就学门路增多,而且非经科举,难得入仕之途,因而不愿长守山林,对书院失去了兴趣,以至“书院至崇宁末乃尽废”。然而北宋的官学很快变成科举的附庸,日渐腐败,因此,南宋时期兴办书院之风再起南宋书院发达同理学的盛行有密切关系。书院成为研究和传播理学的重要基地。朱熹对南宋书院的复兴起了重要的作用,并对后世书院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他在淳熙六年(1179)守南康军时,在庐山发现白鹿洞书院故址,申请兴复,于次年告成。朱熹为书院确定了条规,对书院的宗旨,为学之序以及修身、处事、接物之要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名曰《白鹿洞书院学规》,后世书院大都仿此办理,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白鹿洞书院——宋代四大书院之一


元朝的书院,据称“几遍天下”,但受官方控制甚严,缺乏论辩争鸣的气氛。书院虽多,却无书院讲学的特点,几乎与官学无大区别,这是书院官学化的开端。延至明初,依然如此。直到正德(1506~1521) 嘉靖(1522~1566)之际,书院讲学论辩之风才又兴盛起来。王守仁、湛若水和他们的弟子对明朝书院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王守仁讲学,“流风所被,倾动朝野,于是绅之士,遗佚之老,联讲会,立书院,相望于远近”。湛若水是着名学者陈献章(白沙)的学生,他所到之处必建书院讲学授徒40多年。这时的书院把学术研究和讲学活动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而且不同学派各标其宗旨,各讲其主张,往往超出书院讲坛的范围,发展成为规模相当大的地区性的学术活动,形成独具特色的书院“讲会”制度。


东林书院是明末影响最大特点最为突出的书院据《无锡金匮县志》载:"东林书院亦名龟山书院,在城东南隅,宋杨文靖(时)讲学于此,后即其地为书院"“万历三十二年,顾宪成及弟允成始构成之。宪成殁,高攀龙、叶茂才相继主其事,榜其门曰东林书院”,“当宪成、攀龙讲学时,……远近名贤,同声相应,天下学者,咸以东林为归”。可知东林书院名声之大。东林书院的重要特点是积极参与当时的政治活动,致力于讽议朝政,裁量人物。为此,它的名声大振;但它也由此而遭到统治者的禁毁《明史·顾宪成传》说: “其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由是东林名大着,而忌者亦多”。明末曾四毁书院:第一次是嘉靖十六年(1537)御史游居敬上疏,指斥湛若水“倡其邪学,广收无赖,私创书院”。第二次是嘉靖十七年(1538)吏部尚书许赞以“官学不修,别起书院,耗财扰民”为借口,“申毁天下书院”第三次是万历七年(1579)张居正为了整顿吏治、整顿教育,遂以书院多无实学,且“科敛民财”为理由,封闭全国书院。第四次就是天启五年(1625)魏忠贤“拆毁天下书院,首及东林”。四毁书院的根本原因都是封建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一项政治措施。


嵩阳书院——宋代四大书院之一


嵩阳书院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嵩阳书院建制古朴雅致,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五进,廊庑俱全。嵩阳书院因其独特的儒学教育建筑性质,被称为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标本”。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而又独特的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是书院中的佼佼者,对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培养造就人才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作用。


历史上嵩阳书院以理学著称于世,以文化赡富,文物奇特名扬古今。嵩山地区自古就是儒家学派活动的重要地区,这里有嵩阳书院、颍谷书院、少室书院、南城书院、存古书院,其中最显赫的为嵩阳书院。“书院嵩高景最清,石幢犹记故宫名。山色溪声留宿雨,菊香竹韵喜新晴。初来岂得无言别,汉柏阴中句偶成。”


2010年3月9日,嵩山历史建筑群是2010年国务院确定的中国唯一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2010年8月1日,嵩阳书院作为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子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其他书院

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位于衡阳市石鼓区,海拔69米,面积4000平方米。


石鼓书院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迄今已有1200年历史。书院主要建筑有武候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七贤祠、合江亭、禹碑亭、敬业堂、棂星门、朱陵洞等。蒸水出环其右,湘水挹其左,耒水横其前,三水汇合,浩浩荡荡直下洞庭。而石鼓正当其中,横截江流,秦然若素。“衡州八景”有“石鼓江山锦绣华”、“朱陵洞内诗千首”、“青草桥关酒百家”三景集聚于此。


东林书院──明代影响最大的书院


清初统治者鉴于明末书院“群聚党徒”、“摇撼朝廷”的教训,极力对书院采取抑制政策。直到雍正十一年(1733)才允许在政府严密控制下创建书院。清朝书院数量甚大,但除少数仍保留着书院讲学的传统外,多数同官学无大差别。清朝末年,随着封建制度的日渐瓦解,书院也江河日下虽有人采取多种变应措施力加挽救,终于收效甚微光绪二十七年(1901)谕令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


书院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近千年,唐宋期间以私人创办、私人讲学为主,元明时官方加强了控制,到了清代完全官学化,这是书院发展的总趋势。书院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份珍贵遗产,值得认真加以总结。


第一,书院的组织机构比较精干,一般只设山长(或称洞主、主洞)总理其事,规模较大的书院增设副山长、助教、讲书等协助山长工作。书院的主持人多数是书院的主讲,脱离讲学的管理人员很少。


第二,书院是教学机关,同时又是学术研究机构 书院的主持人或讲学者多为当时的着名学者,甚至是某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每个书院往往就是某一学派教学和研究的中心或基地。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第三,书院允许不同学派共同讲学,重视学术的交流和论辩。特别是南宋以后书院盛行“讲会”制度,成为书院的重要教学形式,不仅师生共同参加学术争辩,而且常与地方上的学术活动紧密结合,使书院成为一个地区的教育和学术活动的中心。


第四,书院讲学实行“门户开放”,一个学者可以在几个书院讲学,听讲者也不限于本院生徒,常有慕名师而远道前来者,书院热情接待,并提供各种方便。


第五,书院比较重视生徒自学,提倡独立研讨,课程也较灵活,允许各人有所侧重,发挥专长。一般都以自修、读书为主,辅以教师指导,质疑问难。成绩考核多重平时表现,不仅视其学业,尤重人品与气节的修养。


第六,书院内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师生感情相当深厚。主讲书院的名师学识渊博,品德过人,并且献身教席,热心育人,深受学生爱戴。学生是慕名师而来,能够虚心求教,立志成人,尊重教师。因此,中国教育史上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在书院教学中体现得十分突出。


第七,书院的经费多以自筹为主,有较大的自主权,常常组织师生共同管理或监督各项开支。经费重点用于教学和学术活动,其他杂项费用所占比重甚低。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