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中国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原图链接来自 搜狐 的图片

中国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旧称北京图书馆新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3号,是中国国家图书馆总馆的一部分。其建筑位列198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之首[1]

历史

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前身是1909年9月9日始建的京师图书馆,1951年6月12日更名为北京图书馆(简称“北图”),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的国家图书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图书馆馆藏图书资料和工作人员成倍增加。1950年代初,多次建房和租房。1960年代初期,由清华大学设计,拟在景山东街建新馆,后因故停建。1970年代初期,提出了一个扩建方案,准备在现文津街7号院西侧(原为北图用地)扩建4万余平方米的馆舍。1973年呈国务院审阅,国务院总理周恩来1973年10月29日批示:“只盖一栋房子不能一劳永逸,这个地方不动了,保持原样,不如到城外另找地方盖。”为此组建专门机构,经两年调查研究和设计,提出了新馆建设的“大、中、小”三个方案。大方案18万平方米,预算8604万元人民币;中方案16万平方米,预算7894万元人民币;小方案15万平方米,预算6794万元人民币。并报国务院审定。周恩来1975年3月11日批示:“按第二方案,建筑高度为十层(含地下一层),每层五米。是否地面上高四十五米或更高,妥否,请与万里同志一谈。”北图的建设由此成为周恩来亲自批建的国家三大工程之一。据此,在国家建委指导下,邀请全国五大设计院和五个大学建筑系投标设计,经三轮筛选,由国务院批准建设。在此过程中,周恩来又作出高度不得超过45米的批示。

1983年9月23日,北京图书馆新馆在白石桥路(今中关村南大街)奠基开工。1987年土建完成,经过调试和搬迁,1987年10月6日北京图书馆新馆开幕,同月15日正式接待读者。该建筑曾被评为“八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筑”榜首,馆名“北京图书馆”由邓小平题写。

同时,在文津街7号原馆址组建北京图书馆分馆(今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的前身)。1988年春,该分馆正式对外开放。

1998年12月12日,北京图书馆更名为“国家图书馆”(对外称“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总馆北区建成后,1980年代建设的馆舍被称为中国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

2011年5月10日起,中国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进行闭馆维修改造。闭馆期间部分阅览服务改在总馆北区提供,外借服务暂停。

2014年9月9日,中国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维修改造完成,并恢复服务[2]

视频

中国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 相关视频

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建成30周年 1分半简要回顾历史
中国国家图书馆简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