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简称中科院寒旱所;英文Cold and Arid Regions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简称CAREERI,CAS),是按照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战略布局要求,由原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原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和原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根据学科定位,机构调整,研究领域交叉融合等原则整合而成。

截至2013年底,寒旱所共有在职职工645人,共有在读研究生[1] 439人,其中,博士生252人、硕士生187人,在站博士后72人。2014年3月,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已形成七大研究室、三大研究系统的庞大科研及支撑体系,突出了冰川、沙漠、高寒区资源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特色。。

2016年6月24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在兰州宣布成立。西北研究院实行院长负责制,整合了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兰州文献情报中心以及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盐湖研究所。会议宣布了领导班子成员,中科院兰州分院院长王涛兼任西北研究院院长,兰州分院分党组书记谢铭兼任西北研究院党委书记,赖远明院士任西北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截至2013年底,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共有在职职工64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科研人员[2]347人,科技支撑人员160人,正高级技术人员93人,副高级技术人员146人,进创新岗位人员47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7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3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4人,国家“西部之光人才计划”入选者81人。

科研部门

2014年3月,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已形成七大研究室、三大研究系统的庞大科研及支撑体系,突出了冰川、沙漠、高寒区资源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特色。七大研究室分别是: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研究室,沙漠与沙漠化研究室,高原大气物理研究室,冻土与寒区工程研究室,寒旱区水土资源研究室,生态与农业研究室,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室。

三大研究系统分别是以实验分析研究为主的实验分析系统,以野外观测试验研究为主的试验观测系统,以信息共享和网络应用、图书编辑服务为主的信息平台系统。为使科研与支撑体系融合成为有机整体,实验室和野外台站均归入到相应研究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实验室、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寒旱所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研究室、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实验室。

甘肃省省级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极端环境微生物资源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实验室、寒旱所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研究室、甘肃省黑河生态水文与流域科学重点实验室。

设备资源

设施设备

根据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仪器设备分被应用于研究所环境演变监测平台、环境演变分析平台、工程方法研发平台、逆境生态研究平台、计算模拟平台五大平台。有以下在用大型仪器设备。此外设有便携设备调度中心。

环境演变监测平台:三维地貌激光扫描系统、多相流力学实验测量系统

环境演变分析平台:离子色谱仪系统、离子色谱仪ICS-3000型、气体同位素比质谱仪MAT-253、气体同位素比质谱仪MAT-252、离子阱气质联用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释光全自动测量仪、室内风沙环境风洞、气体稳定同位素质谱仪

工程方法研发平台:多通道探地雷达、地质雷达、AGI多道分布式密度电法仪器、振动三轴材料试验机、振动三轴试验机

逆境生态研究平台:实时荧光定量PCR仪

计算模拟平台:超级计算

馆藏资源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图书馆于2000年由原中科院冰川所、沙漠所、大气所图书馆合并组建而成,该馆是一个小型、专业化图书馆,以地学为主,边缘学科为辅,突出书刊的学术性、理论性,力求书刊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寒旱所图书馆馆藏书刊具有鲜明的冰川、冻土、沙漠和大气、水文专业特色。截至2006年11月,有中西文现刊182种、中英文报纸16种:馆藏中西文过刊3万余册,最早可回溯至1929年,中文图书23000余册,英、俄、日文图书22000余册;各类地图十万余幅,航空照片近十万张,水文气象资料近万册。

合作交流

2016年3月,中科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简称陆-气实验室)与荷兰屯特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与地球观测学院(简称 ITC)、瑞士GAMMA Remote Sensing Research机构和欧洲航空航天局(简称欧空局)在玛曲地区共同开展了微波辐射科学研究试验。

2016年1月17日,塔里木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主任杨保存一行四人到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交流访问。

科研成就

截至2014年底,寒旱所共有在研项目947项,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7项,主持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6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62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8项,承担国际合作项目4项,承担院重点部署项目5项、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8项,B类2项。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

研究所一面促进科学研究的同时,一面也对学科进行综合集成,促进重大成果的产出。50余年来,已承担国家“973”、“863”、国家攻关、重点基金及国家地方的其他科研项目300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科技进步和技术发明二等奖18项、省部级特等奖4项,一等奖38项、二等奖90余项。

2021年11月,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该单位现已并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参与完成的“青藏高海拔多年冻土高速公路建养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科技成果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