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中国纹饰 - 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纹饰-莲(100种中国符号-25)

属于中国古代最常见的装饰花卉纹样。

“莲”成为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大多数文人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看取莲花净,应方不染心”。宋代更有周敦颐爱莲成癖,他在《爱莲说》中写道: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浊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段尽善尽美的描写无人不晓。[1]

莲花小传

漫谈古代中国的莲花纹饰,真是一部世界性的莲族装饰语言,各领风骚数千年。不过流传至今,唯独以印度传来、佛教体系下的诸多莲花纹饰为大宗,甚至是一见莲花便想起佛祖的庄严,进而形成“莲花即佛教”的强烈印象了。

话说世界性莲族装饰在中国的表现,实不外乎以下五种:

一、青铜时代的“华盖壶”。

二、两汉以降的“莲花藻井”。

三、佛法无边的“莲花光背”。

四、香柔清净的“莲花座”。

五、民间巧饰的“工艺品”。[2]

荷莲不仅是最有情趣的诗词对象和绘画题材,同时也是各种建筑装饰和生活器皿上最常用的图案纹饰。[3]

早在春秋时期,荷莲纹样被应用于器物的装饰,河南新郑县就曾出土一件青铜工艺珍品“莲鹤方壶”;汉代宫廷建筑中也有著“圆渊方井,反植荷渠”的装饰。

瓷器上摇曳生姿

而荷莲在中国的瓷器上也同样摇曳生姿且流传千年。多出现在佛教圣物上,唐五代时期则大量使用莲瓣作为纹饰。

莲瓣纹

起源于春秋时期,出现在各种青铜器上,多采用立体莲瓣作壶盖上装饰,盛行于南北朝至宋代,流行于中国整个封建时代。而大量运用到陶瓷装饰上面,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佛教当时正盛行于世,上至皇室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沉浸在崇佛的狂热风气中,一直到隋唐都流行莲瓣纹饰的陶瓷器物,足见人们礼佛、敬佛和渴望国泰民安的心灵寄托。[4]

宋元时期荷莲纹已经成为纯美的装饰性题材。常见的有缠枝莲、莲瓣纹和以纯国画方法表现的写实荷莲纹。

时至明清,荷莲纹饰变化无穷,不论是作器物胸腹部的主体纹,或是在口沿、颈、肩、胫、足部作辅纹,都易与器型浑然一体,因此表现形式也越来越丰富。

明承元制,重视窑业,后更于珠山置御器厂,设有司专备窑事以供御用和赏赉,较之元朝浮梁磁局,规制更宏,技术精进,所出之品,为世所珍。

青花一把莲纹盘

永宣青花,乃中国陶瓷难以逾越之高峰。其时为弘化天朝圣德,谕遣中官郑和七下西洋,故西下宝船之中不乏用于赏赉的青花瓷器。

其中永乐御窑各式青花大盘为当时重要赏赉瓷之一,为中外交流盛事之见证者。而其中青花一把莲纹者为永乐御窑之经典,体量之大,烧成极艰,足可见其珍贵。[5]

明代秦兰征的《天启宫词》中载:“黄金睡鸭香柟架,明日重悬一把莲。”是集仿王建宫词体例,杂咏天启一代宫闱之事。其实从明代天启年起始,宫内每夜寝殿门既阖,内臣散归值房,所卸衣服总挂床前架上,熏以兰麝,名为“一把莲”。正因为有悬挂衣物以“一把莲”熏之明制传统在先,而后有此纹饰画于瓷器之上。加之莲花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之意,千百年来广受人们赞誉,永乐皇帝延续这一传统,让御窑厂特别烧制了这种带有莲纹图案的花盘,以供御用和赏赉,勉励官吏要像一把莲一样集多种美德于一身。

成化斗彩青莲花

明代成化斗彩以其秀雅精细闻名于世。后代各朝官窑竞相追仿,尤以清雍正朝制品最为精妙,于形似之外更求神肖。[6]

雍正帝对仿成窑的重视,使得雍正斗彩器独步于清代,其中又以小件器风格最为俏丽典雅。高足杯,敞口、弧腹、高足。器底内壁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单横行楷书款。

仿自成化斗彩,胎体较薄,白皙润泽,较成化的釉面更致密,斗彩颜色亦鲜明些。内壁光素,外壁饰缠枝莲纹,由青花勾勒外轮廓,釉上填黄、红彩、绿彩,釉面上下,相互映衬,脱俗雅致。器纹饰描绘细致,釉彩莹润,为雍正斗彩器之佳作。

粉彩荷莲玉壶春

莲池纹作为最常见的荷花装饰纹样,由来已久,宋元时期已经非常流行。时至清代,釉上装饰盛行,莲池纹基本采用写实的绘画表现形式,通过这种手法把夏日莲池中生机盎然的景色绘制于陶瓷器皿之上,绘画细腻,生动活泼,花和叶子随风摇曳,让人仿佛置身于夏日的荷塘之中,感受“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清代瓷器上的荷莲纹表现形式是最多的,总结了之前各朝各代的不同类型,许多创新搭配也非常有趣,如荷莲纹样与婴戏图案相组合,若童子睡于莲上,包含“连生贵子”的含义;若童子脚踏莲花则包含“步步生莲”的寓意;与鱼相组合寓意“连年有馀”;与鸳鸯组合表达“百年好合”;与鹭鸶、芦草组合寓意“一路连科”;与如意组合寓意“连年如意”;与蝙蝠、桃子组合寓意“连年福寿”;与莲蓬、藕组合寓意“姻和得偶”;与牡丹组合寓意“富贵和平”;莲上托八宝寓意“莲台上宝”;双头莲花寓意“并蒂同心”;莲花、梅花、菊花、牡丹、杂宝组合寓意“四季进宝”等等。

青铜工艺

荷莲不仅是最有情趣的诗词对象和绘画题材,同时也是各种建筑装饰和生活器皿上最常用的图案纹饰。

早在春秋时期,荷莲纹样被应用于器物的装饰,河南新郑县就曾出土一件青铜工艺珍品“莲鹤方壶”; [7]

“圆渊方井,反植荷渠”

在中国传统建筑(主要是寺庙等宗教建筑和宫室园林等宫廷建筑)装饰中,通常在藻井中通过采用“反植荷渠”的设计样式来表达特定的文化含义,同时这种作为文化符号的纹样设计也具有相对固定的指代性。

《尔雅》中有这样的记载:“荷,芙蕖,种之于员渊方井之中,以为光辉。”从上述不同记载分析,藻井所绘皆为“水物”,不仅能“厌火”,还可为增“辉”。

中国传统建筑之中的“反植荷渠”纹样主要是对水生植物的形象描绘;其二,在建筑装饰中有选择地考虑到了对建筑有避火之意味的水生植物,具有明确的“实用”价值导向性。 [8]

紫禁城上西番莲纹

西番莲纹是一种植物纹样,有“廉洁”“连绵不绝”之意,在古代应用极广,瓷器、木雕、丝织品、建筑雕刻等都常用这种纹饰。

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说:“中国后世最通用之卷草、西番草、西番莲等等,均源于希腊Acanthus叶者也。”“Acanthus叶”即茛苕叶形的装饰,古人将莨苕叶纹样和中式缠枝纹结合起来,便形成了极富张力的西番莲纹。藉以宗教文化器物为载体,再由本土匠人进行符合本国审美的再设计,并受到皇室赏识。[9]

清代西番莲纹饰作为一种皇家使用的官式纹饰,装饰语言趋于规范化和标准化。西番莲纹饰形式上的适应性和与其他传统题材纹饰的高度融合性,曾频繁出现于陶瓷、织物、建筑装饰等领域。 [10]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