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中国绣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绣花 100种中国符号-10

绣花,也称刺绣,又名“针绣”。以绣针引彩线(丝、绒、线),按设计的花样,在织物(丝绸、布帛)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或文字,是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品中的奇葩,至少有三四千年历史。[1]

史传黄帝时代就有彩绘花纹的记载。随著蚕丝的使用,丝织品的产生与发展,刺绣工艺也逐渐兴起,据《尚书》记载在四千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

宋代时期崇尚刺绣服装的风气,已逐渐在民间广泛流行,这也促使了中国丝绣工艺的发展。[2]

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运输的重要商品。

行走针尖的艺术国粹

《尚书》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说虞舜的衣服有五彩花色,上衣六种花纹,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下裳六花纹,为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共十二种花纹,称十章。至少有两种刺绣的(指黼黻)。

据《辞海》 ,“黼”字解释为在古代礼服上绣半黑半白的花纹;“黻”字解释为在古代礼服上绣半青半黑的花纹。至于“文章”两个字,在古汉语中,用青、红两色线绣称之“文”,用红、白两色线绣称之为“章”。

穿针引线,每一步骤都被刺绣者演绎出了独有的风情。针线来回之间,美丽的图案渐渐成型,不只花香、鸟鸣、虫唱,每一种花型、样子都在时间的流淌中有了生命力,夹带著传统、人文、精神。

明清时封建王朝的宫廷绣工规模很大,民间刺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产了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号称“四大名绣”。[3]

“四大名绣”

除四大名绣外尚有陇绣、顾绣,京绣、瓯绣、鲁绣、闽绣、汴绣、汉绣和苗绣等,各具风格,沿传迄今,历久不衰。[4][5]

苏绣

以“精细、雅洁”著称,它图案秀丽、色泽文静,绣工细致而传神。

苏州地处江南,滨临太湖,气候温和,盛产丝绸。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苏绣在艺术上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和谐、线条明快、针法活泼、绣工精细的地方风格,被誉为"东方明珠"。宋代以后,随著江南经济的繁荣,绘画与刺绣互相影响,促使刺绣技艺竞相媲美。

据记载,当时苏州有一条"绣线巷",集中了不少志门为刺绣制作花线的作坊,能染制八九十种色泽的花线,加上每色区分各种深浅层次,合计达700种之多,万紫千红各色俱全了。[6]

明清之际,在上海"顾绣"的推动下,使苏绣的风格与技法日臻完美,具有用色和谐文静,不露生硬跳动痕迹,行针平匀熨贴,毫无参差之处。[7]

乾隆时《上海县志》载:"苏绣之巧,写生如画,他处所无,小民亦习糊口,略与纺织等。其法劈丝为之,针细如毫发"。那时苏州、上海等地凡经销刺绣品的商店都叫顾绣庄,苏州有"绣市"之称,

咸丰、同治(公元1851-1892年)以后,随著宫廷和贵族官僚刺绣服饰的需要,市场大量收购定制顾绣,市面仿作日益增多,到光绪前后,坊间不论何地所产绣品,一律以顾绣相称。

粤绣

又称广绣,包括潮州绣。以写生花鸟为主,自然工整、繁而不乱,色彩夺目而格外精美。[8]

色彩富丽,光彩夺目,针步均匀多变,纹理分明,多使用浓郁的七彩原色及光影变化,具有西方绘画韵味。它大件为尺高屏风,小如荷包套,多作写生花鸟,按照民间风俗习惯而富于装饰味,长以凤凰、松鹤、牡丹、猿、鹿、鸡、鹅、孔雀等为题材,混合组成画面,颇具特色。

粤绣相传有一千馀年的悠久历史,明清以后更加盛行。粤绣亦称"广绣",泛指广东近二三世纪的绣品。《存绣堂丝绣录》及《篡组英华》等书介绍明末清初的粤说:"铺针细于毫芒,下笔不忘规矩","其法用马尾于轮廓处施以缀绣,且每一图上必绣有所谓间道风的飞白花纹,所以成品花纹自然工整"。

根据现存粤绣作品分析,它的针步短,色彩浓艳,花纹生动写实。雍正、乾隆时期曾大量行销欧洲和中近东各国,当时有专作外销品的作坊。故宫博物院陈列有乾隆嘉庆时期粤绣挂屏、团扇、背心之类多件。其中持屏一幅,左角绣红日灰去右方绣藤萝老树,中间掺杂锦鸡、八哥、鹦鹉等,或立或飞神态各异,树下白羊3只,取材布局颇有西洋油画风味。粤绣用色浓艳过于苏绣,且多注重光影变化。

湘绣

常以中国画为蓝本,风格豪放、生动,又十分逼真。[9]

传统湘绣多以国画为题材,现代湘绣取材较广,如人物或肖像画,因此成品与多称沿用取自题材的称谓,如屏风、挂屏、鸟兽图、骏马图、山水画,根据用途分,有装饰品和日用品,如床上用品、服饰等等。

湘绣色彩艳丽,图案纹饰的装饰性较强。图案以画稿为蓝本,形象生动、逼真,质感强烈。手法上通过针法与丝绒线交错使用,来表现物象的真实性和立体感;针法有70多种,一个绣品都是通过不少于七八种以上针法配以粗细、浓淡的各色的丝绒线绣制而成,如旋纹针、回旋针、花游针、齐毛针和掺针等针法,湘绣的如人物和肖像画、鸟兽的神态惟妙惟肖。

新中国建国后,湘绣名老艺人余振辉(1913-1984)发明和完善了毛针法,使湘绣表现的狮、虎栩栩如生,成为中国四大名绣中独有的著名针法。

湘绣针法的分类

【单面绣】 : 故明思义就是只呈现一张绣面,绣娘用精湛的针法,令人眼花缭乱的二百多种颜色的丝线,再辅以稿工的沤血力作才绣出完美的绣片。绣片经过平烫后,让丝线的光泽和色彩融合到一起,工匠用画框装裱起来,正面是用玻璃镶好,背面用防潮的且坚固的纸板卡好,放个二三十年不成问题。

【双面绣】 : 它正反两面都是相同的绣面,上面绝对找不出半点瑕疵,哪怕是一个不起眼的线头,这是四大名绣中绝无仅有的高超绣法,双面绣不但绣工精湛,而且有些框架也绝对称得上是一件木雕精品,它采用原木雕刻再上朱漆。充分展现湘绣的高雅与别致的韵味。

蜀绣

[ 原图连结] 礼好名秀网”

亦叫"川绣",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形象生动、色彩也艳,而且变化丰富、极有立体感。[10]

早在西汉时已有记载,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技艺严谨精密,讲究施针,针法所达百馀种,常见的有滚针、掺针、铺针、晕针、盖针、戳针、沙针等等,针脚整齐、掺色轻柔、虚实合度、变化丰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蜀绣盛唐时期已有记载。清初艺人们又吸取了顾绣的长处(清朝末年成者尚有几家打著顾绣铺名的作坊),以及长针刺绣而后扎针的民间绣法。蜀绣用成都地区练染的各色散线(较粗松的丝线)或丝线(较细紧的丝线)绣制于本地所造绸缎上。

由于选料、制作认真,成品工坚、料实、价廉,长期以来行销于陕西、山西、甘肃、青海等省,颇受欢迎。出品多衣裙、被面、枕套、帐幔、鞋帽等实用服饰品。

蜀绣早在晋代就被称为"蜀中之宝",而闻名于世,一千多年来,逐步形成针法严谨、片线光亮、针脚平齐、色彩明快等特点。传统针法绣技近100种,常用的有30多种,如晕针、切针、拉针、沙针、汕针等等。各种针法交错使用,变化多端,或粗细相间,或虚实绳索合,阴阳远近表现无遗。

这些传统技艺既长于刺绣花鸟虫鱼等细腻的工笔,又善于表现气势磅礴的山水图景,刻划人物形像也逼真传神。解放以来针法绣技又有所创新,如表现动物皮毛质感的"交叉针",表现人物发髻的"螺旋针",表现鲤鱼鳞片的"虚实覆盖针"等,大大丰富了蜀绣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