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央音乐学院(校园风采)原图链接来自 中央音乐学院 的图片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The Composition Department of the Central Conservatory of Music) 始建于1950年4月,与学院同时诞生。建系之初由著名作曲家、理论家、音乐教育家江定仙教授任首届系主任,在聚集原南京国立音乐院理论作曲系、燕京大学音乐系理论作曲科、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理论作曲专业组以及全国乃至海外归国的著名作曲家、专家学者基础上,形成一支实力雄厚、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

该系以培养作曲和作曲技术理论人才为目的,以作曲专业课为核心,依托和声学、复调音乐、曲式与作品分析、管弦乐配器法、视唱听觉训练、电子音乐,以及近现代音乐创作、分析与研究等课程,构成贯通本科、硕士、博士3个教学层次,融教学、科研、创作为一体的作曲教学体系。 1982年,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1988 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1]

作曲系设有作曲、复调、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配器、视唱练耳等6个教研室,分别承担学科6个方向的教学和研究,面对全院开设作曲、和声、作品分析、复调、配器、视唱练耳等6个方向的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教学内容覆盖了欧洲18、19世纪传统的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同时又涉及到20世纪以来音乐创作的新技法、新观念、新理论与新体系;既包容了不同时期外国音乐作品的构成原理与外国作曲家写作的有益经验,又研究总结了中国音乐作品的构成特点与中国作曲家创作的成功经验。各研究方向自50年代起,便对中国作曲家在自己的创作中努力探索与追求作品的中国风格,做了大量深入细致而富有成效的研究,并不断把这种成果结合到各门技术理论课程的教学之中,形成了本学科教学体系所具有的特色。

学科教授

作曲系各学科教授,在国内乃至国际都有相当广泛的影响力,例如作曲教研室有吴祖强、杜鸣心、郭文景、叶小纲、唐建平、罗新民、秦文琛、李滨扬、贾国平、郝维亚等,和声教研室有吴式楷、刘康华等,作品分析教研室有李吉提、姚恒璐、向民等,复调教研室有段平泰、于苏贤、杨勇、龚晓婷等,配器教研室有刘霖、郭伟国、董立强等,视唱练耳教研室有赵易山、王时、郝卓娅、王禾等。

70年间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为中国乃至世界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其中很多成为国内外著名的作曲家,他们的艺术工作和音乐创作不仅对中国也对世界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教师团队

作曲系现有在编教师39人,外籍教师4人,外聘教师10人,返聘教师10人;在编教师中有教授19人,副教授12人,讲师6人,助理讲师1人,见习1人,研究员[2]1人;博士生导师23名,硕士生导师34名。

截至2018年9月,作曲系在校学生有本科生126人,硕士生129人,博士生46人。

视频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 相关视频

作曲漫谈003_主讲人:杜鸣心(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陈丹布作品-阿图列尔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