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府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揭密真相的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視為專業意見。任何醫藥相關資訊,應諮詢專業人士。

中府穴 Zhōng Fǔ(LU1 ),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募穴。手、足太阴之会。别名:膺俞、膺中俞、府中俞。中府穴的位置: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穴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6寸。中医认为刺激中府穴有缓解胸满、气喘、扁桃体炎、咳嗽、支气管炎等作用。

穴位含义

收募三焦腑中的气态物输供手太阴肺经。
1.中府穴。“中”,与外相对,内部也。“府”,脏腑也。中府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自脏腑。本穴为肺经首穴,气血物质来自由胸腹包膜包裹的各个脏器,故名“中府穴”。
2.膺中府、膺俞、府中俞。“膺”,胸也。“俞”,输送之意。“府”,脏腑也。穴名之意皆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源于胸腹内部。
3.肺募。肺经经脉的气血物质由本穴募集并传输肺经。

概况

【取穴】取正坐位,先取锁骨外端下方凹陷处的云门穴,在云门穴直下约1寸[1]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气态物,以肺气和脾气为主,分布为少气多血,即是气压低、温度高。
【运行规律】体内的温热水湿气态物由三焦腑系统跃迁到体表系统的皮部层次。
【功能作用】以水湿气态物的形式由三焦腑系统向体表系统输送高温能量、体液及各种营养物质;通过向外输送物质能量的形式来调节改变三焦腑系统和体表系统的温、压状况。

作用功效

【功效应用】有止咳平喘,清泻肺热,健脾补气的作用
【主治病症】主治咳嗽,气喘,少气不得息,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肺脓疡,支气管扩张,胸中胀闷,胸中烦热,鼻流浊涕,喉痹,胸痛,咳吐脓血,呕吐,嗳气吞酸,不下食,腹胀,肩背痛,瘿瘤,汗出,奔豚上下腹中与腰相引痛等。
【配伍应用】
中府穴配肺俞穴大椎穴,治外感咳嗽。
中府穴配大椎穴、孔最穴治肺炎。
中府穴配间使穴、合谷穴,治面肿。
中府穴配太溪穴、太渊穴、足三里穴治肺结核。
中府穴配定喘穴、内关穴、膻中穴治支气管哮喘。
中府穴配云门穴、天府穴、华盖穴、肺俞穴,治哮喘。
中府穴配风门穴、合谷穴,治寒热、喉痹。
中府穴配复溜穴,有生津润燥的作用,主治肺燥热咳嗽。
中府穴配意舍穴,有降气宽胸的作用,主治胸满。
中府穴配肺俞穴,为俞募穴配穴法,有疏风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外感咳嗽。

穴位疗法

【针刺】一般直刺或向胸壁外侧斜刺0.5~1.0寸。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前胸及上肢放散。注意:中府穴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造成气胸。深刺进入腋窝内,应注意向外避开臂丛神经及腋动、静脉。
【艾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咳嗽不止时,点按中府和肺俞各200次,有即时止咳的功效。每天坚持按摩中府,可强化淋巴循环,减轻胸闷、肩背痛。“秋冬养阴”,应保养精气,可按摩中府穴,充养肺阴

视频

焦守廷上传手太阴肺经《中府穴》治百日咳妙法

參考文獻

  1. 中府穴,穴位密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