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中课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课镇隶属于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地处西盟佤族自治县北部,东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竹塘、雪林、木嘎3个乡接壤,南与勐梭镇相接,西与勐卡镇、新厂乡相连,北以土多考山和土邦美山为界与缅甸相毗邻,行政区域面积312.49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中课镇户籍人口为11924人。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属大马散氏族部落;1987年,改名中课乡。2012年,中课乡撤乡建镇。截至2020年6月,中课镇辖5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中课村。

2019年,中课镇有工业企业4个,其中规模以上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6个。[1]

历史沿革

2013年,西盟县完成中课乡撤乡设镇,中课乡改称中课镇。

行政区划

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辖镇,辖中课村、班箐村、窝笼村、嘎娄村、永不落村5个行政村,共有51个自然村。

地理环境

位于西盟新县城勐梭镇北面的库杏河流域两岸,距新县城28公里。东与谰沧县的竹塘、雪林、木嘎三个乡毗邻,南与勐梭镇相接,西与勐卡镇、新厂乡接壤,西北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4.8公里。

全镇最高海拔2459米,最地海拔700米;年降雨量2235毫米;年平均气温16℃--25℃,属亚热带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日照量达1693.6小时,干湿气候分明。

人口民族

中课镇是佤族聚居地。常住人口11312人(2017年);居住着佤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2]

农村经济

中课镇属于贫困乡镇,是典型的农业镇。

粮食作物以稻谷、玉米、米荞、豆类为主;经济作物以橡胶、甘蔗为主;畜禽类以牛、猪、羊、鸡、鸭为主。

2007年,全乡甘蔗种植面积6612.8亩,有橡胶12553亩、茶叶1442亩。

2009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2164.31万元,人均口粮442公斤,人均纯收入1423元。

基础设施建设

至2010年5月,通过近几年争取扶贫项目资金2270.6万元,实施完成了以下主要工程:1、人畜饮水工程22个,解决了650户4358人饮水困难。人畜饮水困难人口由2002年的7300人下降到2043人。2、民房改造2804户,合并定居(异地搬迁)共5个组。3、县乡公路二期改扩建工程和弹石路面铺设,全长12.8公里;永不落村公路改扩建工程,全长20公里;窝笼村至嘎娄村至新厂乡拉斯龙梁子公路,全长56公里;开通3个村组公路5公里等。4、实施农网改造工程,解决了乡机关及5个村2292户8388人的通电照明。

文化教育

2006--2007学年,全乡共有在校生1128人。 2007年12月,全乡共有5个校点(小学),其中,乡完小1所,村级校点4所,共有37个教学班1119人。7-12岁学龄儿童1128人,已入学1119人,入学率99.2%;全乡共有教职工82人,其中公办教工70人,代课教师、临时工12人;全乡青壮年6810人,文盲数为44人,青壮年文盲率0.65%。

医疗卫生

2015年7月,全乡有1个乡级卫生院,共有11个医护人员8张床位;有5个村级卫生室10个乡村医生。

社会保障事业

2009年底,全乡共有4320人享受低保,有60户五保户。

生态环境保护

2011年7月,中课乡开展杨善洲纪念林义务植树活动,共栽种西南桦3600株,植树造林29亩。

基层组织建设

2010年5月,全乡有5个党总支,20个党支部,14个党小组,有党员390名。

2010年5月,全乡有一个团委,8个团支部,47个团总支,有团员374人。

历史人物

拉勐是佤族人的英雄,生于中课乡班箐村。

1950年,佤族头人拉勐参加国庆观礼团赴北京观礼,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回到西盟地区后,拉勐广泛宣传党的政策,宣传民族团结的必要性,积极改革佤族当时的迷信旧俗。

1951年,拉勐代表佤族,到宁洱红场与党员及26个民族代表按照佤族的喝咒水、镖牛仪式,立下了民族团结誓词碑,表达佤族与各民族团结如一家,永远跟着共产党走的意愿。

风景名胜

2006年,中课乡班箐村群众修建了拉勐纪念碑。2011年,西盟县对其进行修缮修复,已成为西盟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