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中医针灸

中医针灸 100种中国符号-9

针灸医术是在中国历代特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生长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蕴含著中国特有的精神、天人合一思维和文化精华。

涵纳著大量的实践观察、知识体系和技术技艺,凝聚著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1]

公元6世纪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在现代作为替代医学传播到世界各地。

后来针具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

灸法的起源与火的发现和使用有著密切的关系,当身体有某种不适时,用火去烘烤得以减轻,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艾灸。针灸治疗方法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其学术思想也随著临床医学经验的积累渐渐完善

目录

古代文献记载有关“针灸”

东汉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神农氏“尝百药而制九针”。[2]

南宋罗泌《路史》-记载“尝草制砭”,砭就是砭石,即华夏民族最早的针灸。[3]

针刺法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的时候,不自觉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砭石也因之而生。[4]

春秋神医-扁鹊针刺法

司马迁的不朽之作《史记》中记载扁鹊是中医学的开山鼻祖。世人敬他为神医。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

相传扁鹊曾医救虢太子,当时虢太子已昏迷不醒,扁鹊通过脉诊判断为“ 尸蹶” 。他认为患者的阴阳脉失调,阳脉下陷,阴脉上冲,也即阴阳脉不调和,导致全身脉像出现紊乱,故患者表现如死状。其实,虢太子并未真正死亡,除脉诊外,扁鹊还观察到患者鼻翼微动。结合切摸,他发现两大腿的体表仍然温暖,因而敢于下此判断。在治疗方面,扁鹊能熟练运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其中,从治疗虢太子一例,他所用的方法有砥石,即针刺法,还有热熨法和服汤药法等。[5]

非物质文化遗产

1971年,美国《纽约时报》资深记者雷斯顿(James Reston)受邀访问中国,因急性阑尾炎开刀,术后腹部疼痛不已,医生在他的手肘及膝盖上扎针,并在腹部上方以艾草灸疗,不到1小时就解决了胀气与疼痛,同年,雷斯顿发表纪实报导,掀起美国针灸热潮。[6]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十一条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和灸法治疗等,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

1987年,中华针灸成立了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简称:世界针联)中国北京、上海、南京都有国际针灸培训中心。

2010年11月16日,针灸被列入“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7]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中记载九针为镵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灵枢·官针》记载“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指出九针的形状、用途各异,据情选用,方可去病。

《黄帝内经》是现存的中医文献中最早而且完整的中医经典著作,记载有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以及与经脉系统相关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并对腧穴、针灸方法、针刺适应症和禁忌症等也做了详细的论述。

《灵枢经》所记载的针灸理论更为丰富而系统,所以《灵枢》是针灸学术的第一次总结,其主要内容至今仍是针灸的核心内容,故《灵枢》称为《针经》。继《内经》之后,战国时代的神医扁鹊所著《难经》对针灸学说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晋代医学家皇甫谧潜心钻研《内经》等著作,撰写成《针灸甲乙经》,书中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发展并确定了349个穴位,并对其位置、主治、操作进行了论述,同时介绍了针灸方法及常见病的治疗,是针灸学术的第二次总结。

唐宋时期,随著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针灸学术也有很大的发展,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彩色的"明堂三人图",并提出阿是穴的取法及应用。

穴位标注

中国宋代的铜人,上有穴位标注。 到了宋代,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编撰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考证了354个腧穴,并将全书刻于石碑上供学习者参抄拓印,他还铸造了2具铜人模型,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作为针灸教学的直观教具和考核针灸医生之用,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发展。

元代滑伯仁所者的《十四经发挥》,第一次将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合称为十四经脉,对后人研究经脉很有裨益。

明代是针灸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针灸理论研究深化,出现了大量的针灸专著,如《针灸大全》、《针灸聚英》、《针灸四书》,特别是杨继洲所著的《针灸大成》,汇集了明以前的针灸著作,总结了临床经验,内容丰富,是后世学习针灸的重要参考书,是针灸学术的第三次总结。

针灸的奥妙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有一个精密微妙的系统负责传送“气”、“血”、“津液”等物质,使身体中的各个组织与器官保持平衡与稳定。此系统称为“经络”。

经络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血管,也没有实质管道,但它就像藏在人体内的一个网际网路,循著特定途径与时间,在身体内纵横交错行走,将各个不同的组织与脏器串联起来。

而前人认为:“气不通则酸,血不通则痛。”,因此当经络系统出现阻塞不通的情况时,将影响了气血的输送,使“邪气”(各种产生病变的因子)侵入,此时人体就会开始出现异常病变。透过中医师经络配穴,将针插进人体之后,会引起自身反应,加强气血循环,克服经络的阻塞,使经络系统恢复正常,恢复人体能量的和谐,病症因此得以治愈。[8]

现代针灸

中国成立了中国针灸学会,以继承和发展针灸。研究人员结合现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和科研成果,出版了许多的针灸学术专著和论文,创立"针刺麻醉"等新式针灸。

针灸的研究也从单一的文献整理发展到对其治病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的观察,结合现代生理学、解剖学、组织学、生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进行针灸治疗的机理探讨。

针灸在中国已有几千年历史,不但盛行于中国,也流传到邻国的朝鲜和日本,甚至现在欧美西医也采用成了辅助疗法,美、义、德、法等国家相继研展针灸技术,开设针灸科系或学院,甚至成立针灸学会及专科医疗机构。[9]

在台湾,针灸只能由中医师来操作,但是也有很多西医去学针灸,通过国家考试后也可以为病患施针。其实,针灸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得效快,通过辨证之后,下针后哪里酸痛、就针哪里,哪里不通、就针哪里,而且通常是“立刻见效”。

针与灸是治疗的两个方法,通常多是用针法来治疗急性病,用灸法来治疗慢性病。(详细内容请见常春月刊340期)[10]

视频

小小针灸奇效大 台湾第一位中医针灸博士 治疗64种疾病 | 谈古论今话中医(309)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