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丰乐亭游春三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 丰乐亭游春三首》
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词

《丰乐亭游春三首》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组诗作品。

这三首诗作于宋庆历七年(1047)春。第一诗诗人用拟人手法写鸟语花香,生动表现出春光的迷人和勃勃生机;用夸张手法说“酒醒春已归”,感叹春天的短暂,暗含着诗人浓厚的惜春之意。第二首诗前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美景;后两句借太守插花醇归形象的塑造,侧重写醉春之态。第三首诗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写了暮春时节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特征,表达了游人对此怀着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三首诗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写景鲜艳斑斓,抒情含意深厚。情致缠绵,余音袅袅。

欧阳修于庆历六年1046在滁州郊外山林间造了丰乐亭第二年三月写了这组诗。丰乐亭建于琅琊山风景名胜区丰山东北麓的幽谷中是丰山风景最佳之处距滁州城约1公里。这里面对峰峦峡谷傍倚涧水潺流古木参天山花遍地风景十分佳丽。关于丰乐亭的兴建欧阳修在《与韩忠献王书》中告诉友人“偶得一泉于滁州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爱其山势回换构小亭于泉侧。”泉名“丰乐泉”亭名“丰乐亭”取“岁物丰成”、“与民同乐”之意。欧阳修还写下《丰乐亭游春三首》记载与民同乐之盛况。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丰乐亭游春三首

作品出处;《全宋诗》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作品别名;丰乐亭游春

作者;欧阳修

创作年代;北宋

作品原文

《 丰乐亭游春三首》

其一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其二 春云淡淡日辉辉草惹行襟絮拂衣。

行到亭西逢太守篮舆酩酊插花归。

其三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1]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白话译文

其一 郁郁葱葱的绿树间交加着鸟儿的啼叫鸣欢万里晴空下款款的春风将落下的花瓣吹拂得四处飞舞。我就迷醉在这一片的鸟语花飞的大好春光之中待到第二天酒醒的时候才发现春天已经将要结束了。

其二 头上是暖暖的阳光和淡淡的云朵脚底青草茂盛主动牵惹游人的衣襟柳絮纷飞洒落在身上。漫步至小亭前遇到太守坐着一个小竹轿子半醺半醉的头上插满了鲜花嘻笑归来。

其三 红花满树青山隐隐日已偏西。广阔的郊野草色青绿看不见边际。游春的人们兴趣正浓哪管春天将去。丰乐亭前人来人往落花遍地。

词句注释

⑴丰乐亭在滁城西一里许的大丰山下欧阳修任滁州今安徽滁县知州时所筑为当时滁州的胜游之地。

⑵太守汉代一郡的地方长官称太守唐称刺史也一度用太守之称宋朝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为知州。诗里称为太守乃借用汉唐称谓。

⑶红树开红花的树或落日反照的树非指秋天的红叶。

⑷长郊广阔的郊野。无涯无边际。

⑸老逝去。一作“尽”。春将老春天将要过去。

作品鉴赏

丰乐亭在滁州治所在今安徽滁县西南丰山北麓琅琊山幽谷泉上。此亭为欧阳修任知州时所建。他写了一篇《丰乐亭记》记叙了亭附近的自然风光和建亭的经过由苏轼书后刻石。美景美文美书三美兼具从此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

丰乐亭周围景色四时皆美但这组诗则撷取四时景色中最典型的春景先加描绘。第一首写惜春之意第二首写醉春之态第三首写恋春之情。

第一首头两句说绿影婆娑的树木枝叶连成一片鸟儿在山上林间愉快地歌唱。阳光下和煦的春风轻轻吹拂着树枝不少落花随风飞舞。“交加”意为树木枝叶繁茂种植紧密所以枝叶交叉重叠形成一片绿阴。“荡漾”两字写出春风在青山幽谷、林间草坪飘扬的神理也写出游人在撩人春景中的愉快心境。明媚春光令人心醉。诗人呢野鸟啁啾杂花乱飞他一概不闻不见他也进入了醉乡。次日酒醒春无踪迹原来已悄然归去了。第四句“明日酒醒春已归”表面说醉了一天实际是醉了整整一个春天。此句用夸张的语言反衬春景的迷人和春日短暂带有浓厚的惋惜之意。

第二首前两句说天上是淡云旭日晴空万里地上则是春草茂盛蓬勃生长碰到了游人的衣襟而飞舞着的杨花、柳絮洒落在游人的春衣上“拂了一身还满”。一个“惹”字写出了春草欣欣向荣之势春草主动来“惹”人又表现了春意的撩人配上一个“拂”字更传神地描绘了春色的依依。此句与白居易的名篇《钱塘湖春行》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两句相比功力悉敌简直把春景写活了

第三四句写游人兴之所至来到丰乐亭在亭西碰上了欧阳太守。太守在于什么呢他双鬓和衣襟上插满了花卉坐在竹轿上大醉而归。篮舆是竹轿。他不乘一本正经的官轿而坐悠悠晃动、吱嘎作响的竹轿显示出洒脱不羁的性格。因为坐的是敞篷的竹轿嵌而人们得以一睹这位太守倜傥的丰采。

第三首写青山红树白日西沉萋萋碧草一望无际。天已暮春将归然而多情的游客却不管这些依旧踏着落花来往于丰乐亭前欣赏这暮春的美景。有的本子“老”字作“尽”两字义近但“老”字比“尽”字更能传神。这首诗把对春天的眷恋之情写得既缠绵又酣畅。在这批惜春的游人队伍中当然有诗人自己在内。欧阳修是写惜春之情的高手他在一首《蝶恋花》词中有句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真是令人肠断而此诗“来往亭前踏落花”的多情游客也令读者惆怅不已。

古诗文鉴赏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籍贯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2]

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

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3]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4]

欧阳修一生宦海浮沉,曾三遭贬谪,仕途不像晏殊那么顺利,对人生命运的变幻和官场的艰险有较深的体验。表现这类情感的词作虽然不太多,但毕竟显示出一种新的创作方向,即词既可以写传统的类型化的相思恨别,也能够用以抒发作者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他有名的《朝中普·平山堂》(平山栏槛倚晴空)更展现出他潇洒旷达的风神个性。这种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用词来表现自我情怀的创作方式对后来的苏轼有着直接的影响。[5]

视频

《丰乐亭游春三首》

欧阳修:戏答元珍、丰乐亭游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