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丹城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丹城镇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下辖镇。2017年,丹城镇行政区域面积10463公顷,常住人口66039人。[1]

中文名: 丹城镇

外文名: Dancheng Town

行政区类别: 镇

所属地区: 安徽省涡阳县

地理位置:安徽省西北部

面 积: 10463 公顷

电话区号: 0558

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 66039人(2017年)

著名景点: 涡阳县天静宫

车牌代码: 皖S

行政区划

镇西南东北方向偏长约20公里,而中部南北方向略短约7公里。下辖16个村(居)委会,111个自然庄,197个村民组。南距县城涡阳30公里,北距永城市22公里,东接石弓镇,西邻新兴镇,是涡北农业大镇之一。

区域特色

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境内有山一座,河流两条,山曰“齐山”,海拔41.3米,河叫“包河”、“白洋河”,东西、南北流向,纵横全镇。这里交通快捷,四通八达,南接涡阳,北距永城市、濉溪县,又可谓是边区重镇之一。更有关阁、四果寺、花山子与钓鱼台、泥堡府、龟腚、九高十八洼、六棱碑与八棱碑、包河、齐山、新四沟等许多历史名胜古迹和美丽的传说,丹城镇已恢复修建了五羊狮子、过街牌坊等古迹。

地理环境

古镇丹城距涡阳县城东北35公里,位于东经116015′—116026′北纬33041′—33047′,地处两省三县的交界处,即:安徽、河南两省所辖涡阳、濉溪、永城在县,素有“一步跨两省,鸡鸣听三县”之美誉。抗日战争时期,彭雪枫大将军曾在这里创建了苏豫皖革命根据地,这里又成了革命老区。几千年来的沧桑变化,一次次文化变革的洗礼,古镇丹城风采依旧。丹城镇距涡阳县城东北35公里,位于皖豫两省,涡阳、濉溪永城三县市交界处,东经11615′—11626′北纬3341′—3347′,西南东北方向偏长约20公里,而中部南北方向略短约7公里,辖16个村(居)委会,111个自然村,197个村民组;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是我省典型的“口子镇”。丹城镇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据史料记载,周朝太子王子晋尝练丹于此,故名丹城,亦云古有一相王居此,曰相城(小国都),道教鼻祖老子李耳生地张老家(系相城辖)曾在此练丹,故名丹城;汉将樊哙被封为舞阳侯时居于此,史曰舞阳城,亦为五羊城,后为舞阳县,三国时属临涣郡辖县,北朝时属蒙郡辖县,洪化年间,黄水淤之,大失元气,抗日期间,炮击火焚化为焦土,从此丹城乃失往日之繁华。民国时设丹城乡,1948年属雪涡县丹城区,辖丹城、石弓、高楼、马桥等十二乡;1958年划归石弓公社;1969年为县辖丹城公社;1983年改设乡;1992年撤区并乡,丹城乡由原石弓区所辖的齐山乡、丹城乡及新兴区的重兴乡合并而成,隶属于涡阳县人民政府;1997年2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丹城乡设立丹城镇。如今的丹城虽原貌不再,但名胜古迹颇多,境内有关阁、四果寺、花山子与钓鱼台、泥堡府、龟腚、九高十八洼、六棱碑与八棱碑、包河、齐山、新四沟等许多历史名胜古迹和美丽的传说,丹城镇已恢复修建了五羊、二狮子、过街牌坊等古迹。丹城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是我省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1997年粮油总产量居当时全省1857个乡(镇)第87位,被评为全省农业百强镇之一。通过农业的综合开发,使农、林、牧、副、渔业达到了优化组合,走出了一条种、养、加、销一体化的经营之路;相昌虎粮食收购站、相运涛“三元”养猪场、王宏奶牛养殖场、许连华养鸽场、董中元养鹅场、相昌豹养鸡场等村办或个私经济做到了项目、产值、效益同步发展;劳务输出规范有序,务工人员占总人口的47%;2008年社会生产总值2.8亿元。党风廉政建设得到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跃入全县先进行列;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修建85.1公里的村村通水泥路面,解决了全镇人民的通行问题,公路建设分别获08、09年市、县先进单位;按照“十六字”方针,我镇新农村建设已全面开展;土地置换工作获全县第三名;民生工程抓得实,建设快,成效显著。

历史文化

象山县丹城镇起源关于丹城名称的由来有一个传说。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有的人当了皇帝,还想长生不老呢?秦始皇就是这样的人,这可忙坏了“拍马屁者”,山东人叫徐福的更是心痒痒的,骗秦始皇说,他在海上遇到一位大仙,大仙把他带到东南方的篷莱山。山上有一座非常好看的宫殿,他急忙跪在大仙脚下,请问大仙,秦始皇怎样才能得到长生不老的的仙药。大仙说:“只要能送来童男童女,能工巧匠,就能得到。”秦始皇听了,非常高兴。马上下旨全国,征收三千童男童女,三百技艺最好的工匠与各种种子,农具等,一起让徐福带到蓬莱山,去取回长生不老之药。徐福只好硬了头皮,从山东下船出海。只是他知道世界上哪有此药?只得听天由命了。让船在大海里漂。也不知道漂了几天几夜,忽然看见海中有一高山,山上长满了又高又大的树,确实是个难得的地方。他就对船上的人说:“这就是蓬莱山”。徐福把大家带到山上,造了一座道观,又在山下挖了口水井,打算在这里长期隐居下来。不料第二年,秦始皇南游,徐福吓死了,他知道万一让皇上发现他在这里隐居,定要被满门抄杀了。徐福连夜带童男童女,工匠下船逃跑。据说,后来漂到日本,才定居了下来。蓬莱山留下了徐福建造的道观与水井。后来,有个叫陶弘景的道士满世界云游,求仙炼丹。发现蓬莱山与山上的道观,山下的水井。他就住了下来。取了水井泉水,到蓬莱山炼丹。还把自己的 像,画在观内墙壁上。到了唐朝,象山县建立了,县城就在蓬莱山下的彭姥村。以后,有人在蓬莱山上挖出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蓬莱观与水井的由来。人们根据碑文的记载,把蓬莱山改称丹山,造了炼丹亭,重建了蓬莱观,塑了陶弘景的像,把陶弘景炼丹的水井,取名为“丹井”,蓬莱山下的县城称为“丹城”,一直沿用到今天。

涡阳县丹城镇起源

从文物发掘和各种文献记载、民间传说来看,丹城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背景和丰富和文化积淀。据《宿州志》记载:周太子晋尝炼丹于此,故名“丹城”。亦云:道教鼻祖老子,曾炼丹于此,丹炼成,骑牛出函谷关,头绕紫气,升空而去,后来此地便以“丹城”为名,在许多碑刻为“丹成”。古时,丹城“龟腚”处有一洞,传说老子炼丹遗址,后人有诗为证“老子炼仙丹,丹成上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1992年夏天,这里曾出土“玄帝行宫”碑头一块,碑的正反两面二龙戏珠,形象生动,气势宏伟,可见传说是有一定根据的。丹城在西汉初曾建县制,名为“舞阳县”,因为汉高祖刘邦之大将樊哙的封地就在这里,并非是河南省的舞阳县。丹城集东一公里处尚存樊哙点将台遗址,俗称“将崮堆”。老街上有樊哙侯府遗址,后被称作“四果寺”。沿老街发掘古井72眼,井多为陶砖圈砌,大量红陶、黑陶碎片,以及少量彩陶碎片和小型石器、玉铲和黑陶奔马,另有圣纸碑、古剑、铜钱、石碑、石狮子、石羊、玉器等物品,且街上寺庙特别多,如关帝庙(又名关产阁)、土地庙、牛王庙、华佗庙、奶奶庙、火神庙、速报神庙、城隍庙、罡煞楼、大寺、全神庙等等。从寺庙的规模和建制来看,丹城在那时绝非一般的集镇。据《安徽通志》上说:“有唐褚遂良所撰六棱碑,今残石尚存”。《宿州志》云:“唐褚遂良所撰之碑在宿州西丹城县古庙中,石作六棱,面面有这字。据考证,在“关阁”后面,“四果寺”门前有一块八棱碑,面面有字。碑上记载着唐贞观年间兴修关阁的情况。碑上文字丰艳流畅,变化多姿,确系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的吏部尚书褚遂良所书。该碑不知何故何时断成三截,民国初年涡阳县县长黄佩兰命人将下半截拉去,而上半截残石已在丹城发现。后被县文化局收存。褚遂良一生撰写石碑颇多,诸如《大唐三藏圣教序》、《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房玄龄脾》等。褚氏书法名震寰宇,对后世影响很大,八棱碑在丹城出现,想必一定有很不一般的缘故,足可见丹城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1941年2月,经中共豫皖苏边区党委批准,成立“丹城区人民政府”,辖丹城、重兴、马店、齐山、石弓、五个乡政府,1950年8月撤消区制,设丹城人民公社,1992年撤区并乡,丹城乡成立,1995年4月设镇至今。

=孔子问礼杯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有“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这一传说在老子故里涡阳县找到了实物证据。记者从涡阳当地政府部门获悉,上海学者王振川在该县境内考察时,发现一块“孔子问礼”古碑。这块被认为是“孔子问礼于老子”的石碑,发现于涡阳县丹城镇相老家村。发现者王振川是上海市宗教学会会员,已潜心研究老子10余年,得出了“涡阳天静宫即老子出生地”的结论。据史料记载,老子是春秋时期古相县人。丹城镇因老子炼丹得名,当地曾先后出土数件有关老子的文物。古碑高1.5米,宽0.5米,厚0.2米,右上角残缺,但图像依然清晰。正面图像为三层,其中上部图像为三人站立;中部图像为两位主人,左一人为侧面,跪坐,双手向前高举,作拜见状,右一人为正面,坐相;下部为一盛器,显示了拜见的礼物:雁、鲤鱼各一双,干肉一束等。碑的背面为龙形图案。王振川认为,孔子曾赞叹老子为“犹龙”,而碑的背面恰好为龙。碑的正面上面三人,应该是孔子随行的学生。这一场景,正符合古代文献所记载的“孔子问礼于老子”。据涡阳县相老家村相学纯等人介绍,此碑在该村村民早年建相氏祠堂时从地下发掘出土,但由于不知其含义和价值,被人遗弃村头。这块古碑已被妥善安置在村民家里。当地有关部门正邀请专家进行考证,以对古碑作出学术认定。

近代丹城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丹城曾是苏鲁豫皖根据地的发源地和淮海战役的主战场,英雄的丹城儿女曾国为了解民族的解放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作出过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至今在民间流传,如: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的“谢氏三兄弟”的故事,在解放战争中荣获“解放战争一级支前模范”、“人民战士的母亲、永不褪色的红旗”的称号的许秀英的故事等。也正是这些英雄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丹城人,积极投身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当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值得让人称赞的人物。如:原国家七级部部长张子修、南京军区服役的将军张良付等等。

当代丹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英勇智慧的丹城人民承几千年留下来的地缘优势,以发展市场经济为先导,积极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使丹城的全貌发生了深刻变化,2005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5万元,其中来自农业的14138万元,来自工业的7289万元,来自服务业的8578万元。2005年粮食总产量46177吨,棉花234吨,油料193吨,肉类总产量3091吨,禽蛋产量426吨。下辖三个集镇,社会贸易额已达到13211万元,客运车辆41辆,大中型货车142辆,全镇共安装电话3800多门,移动电话5120部,农民人均纯收入2533元,居民存款余额2117万元,财政收入637万元。丹城的繁荣和发展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但这也是丹城人民勤奋工作、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结果。丹城镇已是道路宽敞、楼房林立、商贾云集、货通四海之地,其历史地位和当今辉煌的成绩相互辉映,丹城镇作为一个革命老区和皖豫边区重镇,其发展繁荣不仅具有一定的窗口作用,更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视频

安徽丹城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