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丹拿/利兰珍宝巴士

丹拿/利兰珍宝巴士
图片来自ncplace

丹拿珍宝(Daimler Fleetline)是一款由丹拿研制的后置引擎双层巴士,于1960年首次亮相。后来丹拿车厂的巴士生产业务被英国利兰汽车公司(British Leyland Motor Corporation)购入,珍宝巴士的生产线因此于1973年被迁移到利兰商用汽车,1975年起,丹拿巴士一律都被冠名利兰成为利兰珍宝(Leyland Fleetline)。

目录

生产史

利兰车厂于1958年推出新型的后置引擎巴士亚特兰大(Atlantean),不但登车比过往采用半驾驶舱设计的前置引擎巴士便利,也使钱箱可安装在驾驶座侧边,方便由驾驶员观察乘客投币缴付车资,从而减省车上配置售票员,达致“一人控制巴士”节省营运成本。利兰车厂凭亚特兰大巴士迅速垄断英国市场,导致丹拿车厂的市场占有率急遽下降,丹拿作为回应,在1960年代初推出香港称为珍宝的Fleetline双层巴士与利兰的阿特兰大竞争。

介绍

第一辆Fleetline巴士的底盘在1960年面世,称为RE30(意即Rear Engine 30ft,30呎后置引擎)。Fleetline的样版车配用丹拿自家开发的CD6引擎及Daimatic半自动波箱,装上Weymann车身及披上伯明翰巴士公司的色彩后,随即与另一辆示范底盘在1960年的英国商用车展正式公开发表。Fleetline在正式投产后初期更名为CRD6-30(Chassis Rear-engine Daimler 6-cylinder 30ft)。后来为提高市场占有率,丹拿迅即为用家提供吉拿6LW及6LX引擎选择,成为后来的CRG6-30。

Fleetline巴士在1962年量产后,在英国本土引起了很大的回响。Fleetline在设计上跟亚特兰大比较,不论长度及轴距都相若,引擎也同样以横置式配置,但Fleetline的传动轴采用下置式(Drop-centre)设计,车轴的中央呈U字型,令巴士的地台高度可以降低,更容易装上较低矮的车身(英国很多巴士公司都乐于使用矮车身的双层巴士),而不需要像初期的亚特兰大一般采用上层靠一边的一排四人的座椅设计来迁就矮车身的设计。另外,巴士底盘的前段大阵较亚特兰大来得纤薄,更容易采用前门不设梯级的车身,令乘客登车更为方便。丹拿的Fleetline在英国市场大受欢迎,于1963年的订单数量更超越利兰亚特兰大,逼使利兰车厂也跟进推出采用下置式传动轴设计的改良版亚特兰大。丹拿车厂为打开海外市场,于1965年不但推出左軚版的Fleetline,还提供33呎(CRG6-33)及36呎(CRC6-36)两种长度的版本,其中以33呎版本最成功,Fleetline在葡萄牙南非香港等地取得数量不俗的订单,而33呎Fleetline也获若干英国本土用家垂青。

丹拿汽车的母公司英国汽车控股公司于1968年并入英国利兰汽车公司,利兰车厂于是整合产品线,推出采用利兰O.680引擎的Fleetline,型号为CRL6(“L”的意思是利兰引擎),并决定将矮身版本的亚特兰大停产,改为向有需要购买矮车身双层巴士的客户推介Fleetline。

1973年8月,英国利兰汽车将Fleetline的生产线从高云地利(Coventry)的前丹拿车厂厂房,迁往利兰车厂位于化灵顿(Farington)的厂房,而最后一辆离开高云地利厂房的Fleetline是供应给香港中华巴士。自此以后,Fleetline与竞争对手亚特兰大都是在同一厂房生产。利兰为了确保Fleetline在生产线迁移后不影响新车交付客户,化灵顿厂房在高云地利的原厂房关闭前已经量产Fleetline,首辆在化灵顿厂房生产的Fleetline早于1973年3月已经出厂,比Fleetline在高云地利的生产线在同年8月关闭的时间还早。

1974年下半年,Fleetline归入利兰品牌内,底盘识别码改为利兰车厂的标准,采用FE字头(Fleetline的头尾英文字母),如FE30AGR、FE33AGR等。第一辆以FE编制示人的Fleetline也是属于中巴的,但利兰没有再为Fleetline注入更多新元素,只是把液压辅助转向系统(风油軚)及原本用于加长版Fleetline的45加仑油缸,列为所有Fleetline的标准设备。

1970年代中期,利兰准备设计一款新型后置引擎巴士(即B15计划),用来取代上一代的后置引擎巴士,并作为Fleetline及亚特兰大的后继产品,后来的成品即是泰坦型巴士。为了腾出生产线给新型号巴士,Fleetline因此被利兰率先放弃,原因是Fleetline的生产线搬迁到利兰在化灵顿厂房后,缺乏原丹拿车厂的周边组件供应商和工厂支持,除了吉拿引擎供应短缺外,多项主要零件的供给都不及在高云地利的原厂房便利,令Fleetline无法准时交货给用家。利兰车厂在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于1977年推出都城嘉慕威曼都城巴士丹尼士统治者巴士等新车款,这些第二代后置引擎巴士在动力系统效能和可靠性方面,都比Fleetline和亚特兰大等第一代后置引擎巴士有大幅度的改善。另外,香港的中巴九巴都是Fleetline的两大海外客户,但一直受到Fleetline的引擎散热问题和攀斜能力不足所困扰,利兰车厂因此应香港两大巴士公司的要求,在1978年推出采用前置引擎及可供一人控制的胜利二型,香港两巴于是将原有Fleetline的订单转移到这款前置引擎的新车型。由于生产上的问题、竞争对手新车型的出现及海外订单的缩减,利兰于是放弃Fleetline,令这款曾经很受欢迎的车款提早走进历史。

最后一辆出厂的Fleetline巴士于1980年8月交付South Notts巴士公司,而最后一批33呎Fleetline共有12辆,型号为FE33ALR,于1981年加入英国Southend巴士公司。

销售成绩

在20年的生产内,丹拿/利兰合共生产了11728辆Fleetline巴士,当中包括:

  • 360辆30呎、33呎、36呎的单层版本(CRG6LXSD、SRG6LW-33、SRG6LX-36、SRG6LXB-36、SRL6-36);
  • 9702辆30/31呎的标准双层版本(RE30、CRD6-30、CRG6LW-30、CRG6LX-30、CRG6LXB-30、CRL6-30、FE30AGR6LXB,FE30ALR、FE31AGR、FE31ALR);
  • 1666辆33呎双层版本(CRG6LX-33、CRG6LXB-33、CRL6-33、FE33AGR6LX、FE33AGR6LXB、FE33ALR)。

另据文献记载,丹拿曾经生产过17辆配纵置康明斯引擎的36呎双层版Fleetline CRC6-36,当中16辆被出口到南非约翰内斯堡,另一辆留在英国

Fleetline可选配的动力配搭十分多,除了有丹拿自产的引擎外,也有吉拿利兰康明斯等,在1970年更曾经安装以石油气为燃料的劳斯莱斯多燃料引擎(Middlesbrough 70 - FXG870E)进行测试。至于波箱的配搭则变化不大,一直使用Daimatic或利兰SCG系列的半自动/全自动波箱。虽然曾有一些试验性的组合,如配用福伊特全自动波箱(九巴D738,BH6639),但因当年的技术尚未成熟,始终未成气候。

香港的丹拿/利兰珍宝

香港的中巴及九巴于1970年代大量引入丹拿/利兰Fleetline新巴士。由于当年它们的载客量惊人(33呎Fleetline巴士的载客量超过120人),中巴于1974年宣传Fleetline巴士时便将她跟当年名噪一时的“珍宝”波音747飞机作对比,比喻她为巴士界中的珍宝,并在数辆珍宝上贴上“JUMP ON A CMB JUMBO”的横额广告,因此丹拿/利兰Fleetline在香港被称为“珍宝巴士”。

后来香港的非专利巴士公司-城巴、雅高巴士及有丰旅运-皆从英国引入二手丹拿/利兰Fleetline巴士。

中巴

中巴是香港首间引进丹拿珍宝的巴士公司,亦是香港首先大量引进珍宝的巴士公司。

1960年代末期,前置引擎巴士在英国没有市场或因为利兰的收购行动而相继停产,令市场上只有后置引擎巴士底盘可供选择。中巴为测试后置引擎巴士在香港的营运成效,于1971年以高达20万港元购入1台30呎长的Fleetline CRG6LX-30巴士底盘(当年一辆佳牌阿拉伯五型巴士底盘售价只是12万港元)。Fleetline底盘的售价这样高的原因,是因为当时英国政府的运输政策造成。在1960年代末期,英国政府为鼓励巴士公司推行一人控制模式(One-Man-Operated,OMO模式)改用后置引擎巴士,便推出购买巴士津贴资助计划。巴士制造商有见及此,立即大幅提高后置引擎巴士的售价超过两倍,而英国本土的巴士公司因有政府的津贴资助,对巴士售价大幅提高的反应是“没有什么大不了”。但香港政府的运输部门没有为巴士公司提供购买巴士的资助,当时政府又要求香港的巴士公司只可从大英国协地区购买巴士,英国政府与巴士制造商的“联合加价行动”,对香港的巴士公司而言简直是一场恶梦。

中巴购入首台Fleetline底盘时,委托向中巴及九巴提供车身散件的金属部件(Metal Sections)设计以及制造一个阔度为8呎半的车身,于英国装上车身骨架后再拆除,然后将车身散件与Fleetline底盘一起付运到港。

首台Fleetline底盘抵港后,在北角渣华道车厂装上金属部件车身,被编为RLX1(意思是Rear engine 6LX),1972年2月9日领取车牌AX6001。中巴及当年丹拿香港代理商天祥洋行随即在皇后码头广场为RLX1举行交接仪式及记者会。RLX1除了是香港首辆全新的后置引擎巴士外,同时是专利巴士车牌预留制度在1972年取消后,首辆登记出牌的专利巴士。

在RLX1试行1年后,由于受乘客一致好评,中巴于1973年决定再订购30辆33呎Fleetline(LF1-LF30),采用金属部件车身,车厢安装了当年首次出现的3+2式座椅。在同年12月24日,首辆33呎Fleetline领取了BE7659的车牌率先投入过海隧队线101服务,车队编号编为LF1(Long Fleetline的意思),RLX1在同时正式更名为SF1(Short Fleetline),而LF2-LF30则于1974年1月至5月全面投入行走。而China Motor Bus的字样也由这30辆珍宝开始在中巴车身上出现。

  • 金属部件(Metal Sections)改良型

在LF1-LF30尚未全数投入服务前,中巴再向利兰加订多75辆珍宝(LF31-LF105),车身选择上虽然同是金属部件,但九巴亦在1974年购入首批同款巴士,而且车身供应商亦是金属部件。中巴有感于车身款式与采用相同车身的九巴珍宝过于相似,加上当年中巴和九巴的车身色彩也是奶黄色与红色的配搭,容易引起乘客混淆。故中巴要求金属部件为这75套车身组件作出改良,期望塑造出有中巴特色的珍宝。

改良项目包括:

  • 加深所有车窗,并在所有玻璃上加上铝合金框架。
  • 驾驶室的车头挡风玻璃采用向内倾斜的方式,以减少光线反射。
  • 头、尾路线号牌箱改用3格式牌箱。
  • 所有胶边(牌箱玻璃及方形的梗窗)改用银白色胶边。
  • 加阔下层车尾的两个车窗。

这75辆珍宝在1975年4月10日至1976年7月16日投入服务,这批珍宝也是首批在车头、尾全面采用3格式路线号码布牌箱的专利巴士,但左侧牌箱仍维持一幅过布牌设计。因金属部件车身的车顶呈圆拱形,后来被一些巴士业界人士称为“圆顶宝”。

虽然金属部件为中巴作出了很多改良,但车身外型始终也是与九巴珍宝过于相似,未能有效达到中巴要求“别树一帜”的目的,加上金属部件的铁制车身在香港的气候容易出现銹蚀,使中巴萌生在订购下一批珍宝时另觅车身供应商的念头。

  • LF106的诞生

中巴在试用Ailsa-Volvo B55(AV1,BJ4862)时,对这款巴士底盘安装的亚历山大车身甚为满意,因此在订购第3批共40辆珍宝(LF107-LF146)便顺理成章选择了亚历山大车身。

此消息传到金属部件的管理层中,为挽留中巴这个重要客户,金属部件立即采取行动试图亡羊补牢,以改良型车身为基础,再进一步改良成拥有“Peaked Front Dome”的车身,成为日后的LF106。

进一步改良的项目包括:

  • 头、尾车顶由以往圆拱形改成Peaked Front,与亚历山大L型车身的尖顶造形相似。
  • 车身骨架以铝合金制造。
  • 把上层车头的客窗改用鸡翼型车窗。
  • 把下层左右旁边两扇尾客窗由T字型改为田字型。
  • 在车身裙脚加上电镀腰线。
  • 把左边的路线牌箱改用3格式布牌箱,并改放在第2个客窗对上的旁板内。
  • 以浅蓝色防火板取代油漆粉饰车厢。

以上改良被定案后,金属部件立即从第3批LF的订单中抽出一台底盘,在英国兰开夏郡完成LF106的装配工作,到港后获发车牌号码BL1416。形象上的确有所不同,但整体的抄袭味道很浓,给人的感觉总是把亚历山大L型车身的特点强行放在金属部件车身之上。也因为这个原因,LF106没有替金属部件挽回中巴,往后的珍宝车身订单全给亚历山大夺去。而LF106这款拥有Peaked Front Dome的金属部件最终改良型车身,除LF106外最后只生产多10套,全数供应给新加坡巴士(SBS)装嵌在1977年订购的首批利兰亚特兰大AN68/2R之用。

  • 亚历山大(Alexander)车身

中巴在1975年开始订购的珍宝,为树立别具一格的形象而选用了亚历山大L型车身。亚历山大提供给中巴的L型车身称为CB型。亚历山大车身除了外观上达到中巴要别树一帜的要求外,车身设计上也比金属部件来得优胜。

主要优点:

  • 以往金属部件车身,因为车窗与车身骨架直接磨擦而经常发出噪音,亚历山大将所有车窗与车身以橡胶边扣接,避免车身震荡时与车窗直接撞击产生的噪音。
  • 车身外皮和骨架以铝合金制造,能够免除车身銹蚀的问题。
  • 车头及车尾大量采用玻璃纤维制造的组件,所需的维护时间比金属组件少。

因亚历山大车身珍宝的线条给人很流畅的感觉,所以后来有些中巴车长称这些亚历山大车身的珍宝为“流线宝”,同时因为车头和车尾的车顶采用呈尖型的纤维组件,所以这批珍宝被为“尖顶宝”。

第1辆配亚历山大CB型车身的珍宝(LF107),1976年初在苏格兰亚历山大厂房完成装嵌,在1976年中抵港,并于7月16日取得BL483的车牌。由LF108开始,往后的流线宝也在北角渣华道车厂完成装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