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乌桕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乌桕叶
图片来自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乌桕叶,中药名。为大戟科乌桕属植物乌桕Sapiumsebiferum(L.)Roxb.的叶。植物乌桕,具有泻下逐水,消肿散瘀,解毒杀虫之功效。主治水肿,大、小便不利,腹水,湿疹,疥癣,痈疮肿毒,跌打损伤,毒蛇咬伤。[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乌桕叶
汉语拼音:Wū Jiù Yè
别名:卷子叶《分类草药性》,油子叶《生草药手册》,虹叶《岭南草药志》
性味归经:味苦,性微温。入肺、肾、胃、大肠经
毒性:有毒
功能:泻下逐水,消肿散瘀,解毒杀虫
主治:水肿,大、小便不利,腹水,湿疹,疥癣,痈疮肿毒,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药理简介

各种名称

中文名:乌桕叶

拼音名:Wū Jiù Yè

别名: 卷子叶、油子叶、虹叶。

英文名: Leaf of Chinese Tallowtree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pium sebiferum (L.)Roxb.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乌桕Sapium sebiferum (L.)Roxb.的叶。

采收和储藏

全年均可采,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野生或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台湾

原形态

乌桕 落叶乔木,高达15m,具乳汁。树皮暗灰色,有纵裂纹。叶互生;叶柄长2.5-6cm,顶端有2腺体;叶片纸质,菱形至宽菱状卵形,长和宽约3-9cm,先端微凸尖到渐尖,基部宽楔形;侧脉5-10对。穗状花序顶生,长6-12cm;花单性,雌雄同序,无花瓣及花盘;最初全为雄花,随后有l-4朵雌花生于花序基部;雄花小,10-15朵簇生一苞片腋内,苞片菱状卵形,先端渐尖,近基部两侧各有1枚腺体,萼杯状,3浅裂,雄蕊2,稀3,花丝分裂;雌花具梗,长2-4mm,着生处两侧各有近肾形腺体1,苞片3,菱状卵形,花萼3深裂,子房光滑,3室,花柱基部合生,柱头外卷。蒴果椭圆状球形,直径l-1.5cm,成熟时褐色,室背开裂为3瓣,每瓣有种子1颗;种子近球形,黑色,外被白蜡。花期4-7月,果期10-12月。

性状

干燥叶多破碎,呈茶褐色,具长柄。完整的叶片为卵状菱形,长3-8cm,宽约3-7cm,先端长渐尖,基部阔楔形,叶片基部与叶柄相连处,常有干缩的小腺体2枚,全缘。纸质,易碎。气微,味微苦。

化学成分

叶含没食子酸甲酯(methylgallate),β-谷甾醇(β-sitosterol),正三十二烷醇(n-dotriacontanol),无羁醇(friedelin),N-苯基苯胺(N-phenyl aniline)。

归经

心经

性味

苦;微温;有毒

功能主治

泻下逐水;消肿散瘀;解毒杀虫。主水肿;大、小便不利;腹水;湿疹;疥癣;痈疮肿毒;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洗。

各家论述

  • 1.《纲目》:治食牛马六畜肉、生疔肿欲死者,捣自然汁一、二碗顿服,得大利,去毒即愈,未利再服。冬用根。
  • 2.《生草药性备要》:红者,治跌打,煲酒服之。
  • 3.《分类草药性》:治气痛、瘀血。
  • 4.《岭南采药录》:治烂脚、疥癞、蛇伤,取叶煎水洗之。多食狗肉发热,取其捣烂冲酒服。
  • 5.《南宁市药物志》:治奶疮。[2]

摘录

中华本草

注意事项

体虚、孕妇及溃疡患者禁服。

药理作用

  • 1、降压作用。
  • 2、抑制2型疱疹病毒。

临床应用

  • 1、治疗真菌性阴道炎。
  • 2、治疗毒蛇咬伤。

相关配伍

  • 1、治水肿,鲜乌桕叶100g,鱼腥草一把,车前草一把,土黄芪50g,生地黄9g。水煎服。(《河南中草药手册》)
  • 2、治血吸虫病腹水,乌桕叶、根6-30g。水煎服,早、晚各1次。(《浙江药用植物志》)
  • 3、治真菌性阴道炎、风疹、湿疹,乌桕鲜叶适量。水煎熏洗。(《广西本草选编》)
  • 4、治穿石痈(后臼齿连接有二三齿处红肿溃烂)鲜乌桕嫩叶连心合糯米饭粒(加葱头或米醋更佳)捣烂敷患处。(《泉州本草》)
  • 5、治头部湿疹,乌桕叶、陀僧末各适量。生油调匀,煮沸候冷。搽患处。(《岭南草药志》)
  • 6、治脚癣,乌桕鲜叶捣烂,加食盐少许调匀,敷患处。(《广西本草选编》)
  • 7、治疮疖肿毒,毒蛇咬伤,乌桕叶、射干各等量。捣烂敷伤口。(《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附注

其去掉栓皮的根或茎皮(乌桕皮)、种子(乌桕子)亦供药用。乌桕皮味苦,性微温,有毒。归大肠、胃经。有利水,消积,杀虫,解毒之功效。治疗水肿,臌胀,症瘕积聚,二便不通,湿疮,疥癣,疗毒。内服煎汤,10-15g(鲜者30-6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乌桕子味甘,性凉,有毒。有杀虫,利水,通便之功效。治疥疮,湿疹,皮肤皲裂,水肿,便秘。内服煎汤,用量3-6g。外用,榨油涂、捣烂敷或煎水洗。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鲜用或晒干。

药材性状

叶多破碎或皱缩。完整叶片为卵状菱形,长宽3-8cm。先端长渐尖,基部阔楔形,全缘。表面茶绿色或茶褐色。叶柄长,顶端有干缩的小腺体2枚。叶片纸质,易碎。气微,味微苦。

形态特征

植物乌桕,别名乌柏木《新修本草),鸦臼《纲目》,木子树《植物名实图考》,棕白树、卷子树、红心郎《云南药用植物名录》,木蜡树、木油树《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琼树、蜡子树、虹�、血血木、桕子树、蜡树《中药大辞典》,桕树、木梓树、虹树、蜡烛树《全国中草药汇编》,红乌桕、王京子《中国有毒植物》。为乔木,高可达15米许,各部均无毛而具乳状汁液;树皮暗灰色,有纵裂纹;枝广展,具皮孔。叶互生,纸质,叶片菱形、菱状卵形或稀有菱状倒卵形,长3-8厘米,宽3-9厘米,顶端骤然紧缩具长短不等的尖头,基部阔楔形或钝,全缘;中脉两面微凸起,侧脉6-10对,纤细,斜上升,离缘2-5毫米弯拱网结,网状脉明显;叶柄纤细,长2.5-6厘米,顶端具2腺体;托叶顶端钝,长约1毫米。花单性,雌雄同株,聚集成顶生、长6-12厘米的总状花序,雌花通常生于花序轴最下部或罕有在雌花下部亦有少数雄花着生,雄花生于花序轴上部或有时整个花序全为雄花。雄花:花梗纤细,长1-3毫米,向上渐粗;苞片阔卵形,长和宽近相等约2毫米,顶端略尖,基部两侧各具一近肾形的腺体,每一苞片内具10-15朵花;小苞片3,不等大,边缘撕裂状;花萼杯状,3浅裂,裂片钝,具不规则的细齿;雄蕊2枚,罕有3枚,伸出于花萼之外,花丝分离,与球状花药近等长。雌花;花梗粗壮,长3-3.5毫米;苞片深3裂,裂片渐尖,基部两侧的腺体与雄花的相同,每一苞片内仅1朵雌花,间有1雌花和数雄花同聚生于苞腋内;花萼3深裂,裂片卵形至卵头披针形,顶端短尖至渐尖;子房卵球形,平滑,3室,花柱3,基部合生,柱头外卷。蒴果梨状球形,成熟时黑色,直径1-1.5厘米。具3种子,分果爿脱落后而中轴宿存;种子扁球形,黑色,长约8毫米,宽6-7毫米,外被白色、蜡质的假种皮。花期4-8月。[3]

参考资料

  1. 乌桕叶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2. 乌桕叶中医世家
  3. 乌桕叶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