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乌桕大蚕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乌桕大蚕蛾(学名:Attacus atlas)是鳞翅目大(天)蚕蛾科的一种大型蛾类,也是世界最大的蛾类,翅展可达180-210毫米。雄蛾的触角呈羽状,而雌蛾的翅膀形状较为宽圆,腹部较肥胖。

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0072602082&di=925a6a06b4efe695abbffcd9308c727a&imgtype=0&src=http%3A%2F%2Fc.hiphotos.baidu.com%2Fzhidao%2Fwh%253D450%252C600%2Fsign%3De443e3f398510fb3784c7f93ec03e4a3%2F5fdf8db1cb1349540bad452e504e9258d0094acc.jpg 原图链接

]其翅面呈红褐色,前后翅的中央各有一个三角形无鳞粉的透明区域,周围有黑色带纹环绕,前翅先端整个区域向外明显地突伸,像是蛇头,呈鲜艳的黄色,上缘有一枚黑色圆斑,宛如蛇眼,有恫吓天敌的作用,因此又叫做蛇头蛾。这种蛾类十分珍贵,数量稀少,属于受保护的种类。

简介

乌桕大蚕蛾Attacus atlas(Linnaeus)又名桕蚕、大乌桕蚕,属鳞翅目大蚕蛾科。分布于浙江湖南及南方地区。幼虫食叶为害乌桕、樟、冬青、枫、榆、栓皮栎、合欢、柳、桦、小檗等林木。1年发生2代,以蛹越冬。4~5月及7~8月可见成虫,成虫体长约40毫米,翅展180~216毫米;末龄幼虫体长100~120毫米(图1-573至图1-575)

生活习性

江西、福建每年发生两代,成虫在4、5月及7、8月间出现,以蛹在附着于寄主上的茧中过冬,成虫产卵于主干、枝条或叶片上,有时成堆,排列规则。

与一般大蚕蛾类相同,乌桕大蚕蛾的触角是呈羽毛状的。大部份都以栗色为主色,身体呈三角形,前翅及后翅上都长着有黑色边线的眼状纹。乌桕大蚕蛾的身体有毛,与其翅膀相比之下显得非常细小。乌桕大蚕蛾根据地理及亚种的分别而有着不同的体纹及颜色。雄性体型及翅膀均较雌性为小,然而其触须却比雌性更为宽阔及稠密。成虫后的皇蛾口部器官会脱落,因此不能进食,它们仅靠幼虫时代吸取在体内的剩余脂肪维持生命,大概一至两个星期后便会死去。

雌性在性活动方面是被动的,它们会释放强烈的性荷尔蒙以吸引雄性接近。雄性的羽状触须拥有敏锐的化学物质接收系统,即使远在数公里之外,只要迎着顺风,它们就能感应雌性所释放的荷尔蒙。乌桕大蚕蛾普遍没有稳定的飞行习性,因此雌性并不会在破蛹后飞得太远,它们只会在附近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找出一个满意的栖身之所,以便传播它们的荷尔蒙。

交配后的雌性每次生产一定数量的卵,每枚卵直径仅有2.5毫米,它们会把卵藏于树叶的阴暗面待其孕育。约两周后,呈绿色的毛虫出生,并尽情地啃食出生处的叶子。幼虫的背部长有一列肌质的角刺,角刺上铺着一层白色的蜡质。幼虫约成长至12厘米长的时候,它便会开始在枯叶间结蛹。成虫约于四周后破蛹而出。[1]

体型特征

翅展180-210毫米。前翅顶角显著突出,体翅赤褐色,前、后翅的内线和外线白色;内线的内侧和外线的外侧有紫红色镶边及棕褐色线,中间夹杂有粉红及白色鳞毛;中室端部有较大的三角形透明斑;外缘黄褐色并有较细的黑色波状线;顶角粉红色,近前缘有半月形黑斑一块,下方土黄色并间有紫红色纵条,黑斑与紫条间有锯齿状白色纹相连。后翅内侧棕黑色,外缘黄褐色并有黑色波纹端线,内侧有黄褐色斑,中间有赤褐色点。

被认为是全球最巨大的蛾。它的庞大翅膀最高纪录有400平方厘米之广,其前翅的最长长度亦足有25至30厘米。哥斯拉系列中的著名怪兽摩斯拉,就是以皇蛾作为原型。皇蛾展翅后的翅幅几乎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雌性的体积普遍较雄性为巨(不过如果纯粹计算翅幅的话,皇蛾仍屈居于有“白巫蛾”之称的强喙夜蛾之下)。

皇蛾的英语名字是“Atlas moth”,可能源自希腊神话中提坦之一的阿特拉斯,亦可能是因为它的翅膀长得像地图。而在香港,皇蛾又被称为“蛇头蛾”,原因是皇蛾的前翅末端部份,形态非常像蛇的头部。

与一般天蚕蛾类相同,皇蛾的触角是呈羽毛状的。大部份皇蛾都以栗色为主色,身体呈三角形,前翅及后翅上都长著有黑色边线的眼状纹。关于皇蛾何以会拥有如此夸张而迷幻的翅膀,暂时尚未有明确的解释,但相信这双翅膀在某程度上有回避猎食者的作用。皇蛾的身体有毛,与其翅膀相比之下显得非常细小。皇蛾根据地理及亚种的分别而有着不同的体纹及颜色。雄性皇蛾的体型及翅膀均较雌性为小,然而其触须却比雌性皇蛾为宽阔及稠密。成虫后的皇蛾口部器官会脱落,因此不能进食,它们仅靠幼虫时代吸取在体内的剩余脂肪维持生命,大概一至两个星期后便会死去。[2]

地理分布

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台湾,海南,云南的墨江以及西双版纳的景洪、勐腊一带均有零星分布;泰国马来群岛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出没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的森林。

人工养殖

养殖的意义

长期以来,中国对乌桕大蚕蛾的利用仅停留在对野生资源的粗放开发状态上。由于栖息地的减少及环境的恶化,过度地捕捉,使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如果再不保护生境,不进行人工繁殖,任其不加限制地被大量捕杀,它们灭绝的时间已经为期不远了。需要通过人工养殖、放归自然的方式,使野外乌桕大蚕蛾的种群数量增加、复壮,从而达到保护和利用的目的。[3]

场地的选择

选择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管理方便的地方。农村村民零散养殖则可利用自家闲散地或房前屋后空闲地进行。

养殖面积的大小应根据养殖能力的大小来确定,一般而言,小型的养殖场面积以1

300 - 2000㎡较为理想,由于乌桕大蚕蛾食量较大,对于有能力养殖的单位和个人而言,理论上土地面积越大越好。

饲养室

用于幼虫的日常饲养管理。室内放置饲养笼,用于集中饲养幼虫的区域。饲养笼可用木框和不锈钢做成。

越冬区

主要用于冬季乌桕大蚕蛾蛹越冬,以能保持温度和湿度为原则,最好能与饲养室在一起,以便于管理。

产卵交配区

在养殖场地用沙网建立封闭的笼舍,笼舍高度3 - 4m,面积20 - 30c㎡,以提供乌桕大蚕蛾成虫交配产卵用。

饲料植物栽种

饲料对乌桕大蚕蛾的生存和繁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种植寄主植物是人工饲养的重要环节。

寄主植物育苗

乌桕大蚕蛾为杂食性昆虫,其寄主植物多达20多种,在众多的寄主植物中,以毛枝坚夹木、白兰花等寄主植物最为理想,这是因为其萌芽性强,成活率高,生长迅速,易于种植。寄主苗木可采用种籽育苗和扦插育苗。采集寄主植物种籽或枝条,如用枝条繁殖的毛枝坚夹木和种籽繁殖的白兰花,将它们播种或扦插在沙床中,为了移植方便也可用营养袋育苗。育苗后的沙床要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一般温度以15 - 30℃,湿度60% - 80%为宜。并进行经常性浇水、施肥、拔草等管理。

寄主植物种植

当寄主植物苗生长稳定后,就可以出苗了。为了保持苗木的成活率,一般等到雨季来临种植较为合适。为使养殖见效快,食源充足,一般提前栽种寄主植物。

幼虫的饲养

当雌蛾交配后,即可将雌蛾放入干净空纸箱中,任其在纸箱内壁上产卵,卵产完后即将蛾体拿出纸箱。一般经过8 - 9d卵就自行孵化成幼虫,此时应采集新鲜、洁净,不带雨水或露水的寄主嫩枝叶,将其插入盛满清水的瓶中,并用小木棍或毛刷将刚孵化出来的幼虫从纸箱中移到瓶上寄主植物枝叶上,然后将瓶置入饲养笼中饲养。饲养笼可用木条、纱网订制,规格以60cm×70cm×80cm为宜。瓶内清水每天需更换1次,寄主食物投放视幼虫啃食量来定,一般每天投食3次为宜。待幼虫长到3个星期后,需将其移到簸箕、或用纱窗制作成的筛子上饲养。饲养的密度以每筛20条为宜。饲养中,每天应清理笼内或筛内粪便,保持清洁卫生,减少真菌和病毒侵袭。幼虫长到40d左右,即将吐丝化蛹,此时应将准备化蛹的老熟幼虫,单独移入到其它饲养笼内,保持笼内安静,避免其它虫体的侵扰,采集宽大枝叶,供其吐丝化蛹。

蛹期的管理

西双版纳境内的乌桕大蚕蛾每年发生2代,成虫4 - 5月及7 - 8月出现。4 - 5月这一代的乌桕大蚕蛾从蛹到成虫羽化需15 - 20d,而7 - 8月这一代的乌桕大蚕蛾以蛹在附着于寄主上的茧中过冬,到第2年的4 - 5月成虫羽化。做好蛹期保存管理是提高羽化率的关键。幼虫化蛹后须用绳线将其捆扎成串,放置于通风、清洁的房屋内保存,为了避免寄生性昆虫及老鼠、壁虎的侵袭,房屋的门窗应用纱网将其围住。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5 - 30℃为宜,同时为避免空气太干燥影响蛹的发育,每星期须用小型喷雾器向蛹体喷水2 - 3次,这样可保持空气中的湿度,促进蛹的发育和成蛾的羽化,以提高蛹的存活率。

主要寄生

乌桕、樟、柳、大叶合欢小蘖甘薯、狗尾草、苹果冬青桦木

保护级别

乌桕大蚕蛾被列入2000年8月1日国家林业局发布实施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简称“三有名录”)。

相关事件

在宁远县太平镇曾发现乌桕大蚕蛾,足足有22厘米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