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五原郡”的版本间的差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1行: 第1行:
五原郡,郡名。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置。郡治在九原县(县治在今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麻池镇西北),隶属于朔方刺史部。东汉时属幷州。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废。魏晋时其地为鲜卑、羌胡所据。十六国前秦复置。北魏时其地属夏州、怀朔镇。隋初置丰州,大业中改为五原郡。唐置丰州、天德军。
+
''' 五原郡''' ,郡名。[[ 汉武帝]] 元朔二年(前127年)置。郡治在九原县(县治在今[[ 内蒙古]][[ 包头市]] 九原区麻池镇西北),隶属于朔方刺史部。东汉时属幷州。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废。魏晋时其地为鲜卑、羌胡所据。[[ 十六国]] 前秦复置。北魏时其地属夏州、怀朔镇。隋初置丰州,大业中改为五原郡。唐置丰州、天德军。
  
 
==建置==
 
==建置==
  
 五原郡为战国时赵国及秦始皇所置九原郡之东半部。九原郡一带在古籍中被称为北假、河南地。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前300年),赵国“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将河套地区纳入赵国版图。战国末年,河套地区为匈奴所据。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置九原郡,号为新秦中,此即汉代之五原、朔方二郡。秦末,河南地又为匈奴所据。
+
 五原郡为[[ 战国]] 时赵国及[[ 秦始皇]] 所置九原郡之东半部。九原郡一带在古籍中被称为北假、河南地。[[ 赵武灵王]] 二十六年(前300年),赵国“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将河套地区纳入赵国版图。战国末年,河套地区为匈奴所据。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置九原郡,号为新秦中,此即汉代之五原、朔方二郡。秦末,河南地又为匈奴所据。
  
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侵入渔阳、上谷,杀千余人。武帝令车骑将军卫青“出云中以西,至高阙,遂略河南地,至于陇西”。汉军向北掠地至北假,遂以秦代九原郡故地“置朔方、五原郡”。
+
[[ 汉武帝]] 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侵入渔阳、上谷,杀千余人。武帝令车骑将军卫青“出云中以西,至高阙,遂略河南地,至于陇西”。汉军向北掠地至北假,遂以秦代九原郡故地“置朔方、五原郡”。
  
 
==汉代五原郡==
 
==汉代五原郡==
  
西汉
+
=== 西汉===
  
西汉后期,五原郡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内蒙古包头市市区、固阳县、乌拉特前旗、达拉特旗以及准格尔旗东北部。境内有石门水,即今昆都仑河。武帝、昭帝时在临近匈奴的边地塞外大规模修筑长城和要塞。五原郡北境有石门障,出石门障向北,有光禄城。光禄城西北一线,有支就、头曼、虖河、宿虏(受降城)等数座鄣塞,中以长城相接,称为列城。成帝元延、绥和之际(约前8年),五原郡领十六县。平帝元始二年(2年),有39,322户,231,328人,绝大部分居民为汉人。
+
[[ 西汉]] 后期,五原郡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内蒙古包头市市区、[[ 固阳县]] [[ 乌拉特前旗]] 、达拉特旗以及准格尔旗东北部。境内有石门水,即今昆都仑河。武帝、昭帝时在临近匈奴的边地塞外大规模修筑[[ 长城]] 和要塞。五原郡北境有石门障,出石门障向北,有光禄城。光禄城西北一线,有支就、头曼、虖河、宿虏(受降城)等数座鄣塞,中以长城相接,称为列城。成帝元延、绥和之际(约前8年),五原郡领十六县。平帝元始二年(2年),有39,322户,231,328人,绝大部分居民为汉人。
  
东汉
+
=== 东汉===
  
王莽改五原为获降。东汉建武五年(29年),卢芳“自称天子于九原”,建都九原县,占据五原、朔方、云中、定襄、雁门五郡。建武十一年(35年),罢朔方刺史部,五原、朔方等郡遂属幷州。建武十二年,九原守将随昱降汉,卢芳亡入匈奴。建武二十年(44年),“省五原郡,徙其吏人置河东”。二十六年(50年),南匈奴内附,郡民迁回五原郡本土。明帝永平中,五原屡遭北匈奴入寇。顺帝永和初年,五原郡领十县:九原、五原、临沃、文国、河阴、武都、宜梁、曼柏、成宜、西安阳,有4667户,22957人。汉书地理志所载之固陵、蒱泽、南舆、稒阳、莫(黑旦)、河目六县当于东汉前期省并。永和五年(140年)九月,南匈奴句龙吾斯、车纽叛乱,乃侨置朔方郡于五原郡五原县。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春,因胡羌侵扰,曹操“省云中、定襄、五原、朔方郡”,割太原郡北部置新兴郡。五原郡人口被安置于太原郡阳曲县故地,即新兴郡九原县(在今山西忻州)。
+
[[ 王莽]] 改五原为获降。东汉建武五年(29年),卢芳“自称天子于九原”,建都九原县,占据五原、朔方、云中、定襄、雁门五郡。建武十一年(35年),罢朔方刺史部,五原、朔方等郡遂属幷州。建武十二年,九原守将随昱降汉,卢芳亡入匈奴。建武二十年(44年),“省五原郡,徙其吏人置河东”。二十六年(50年),南匈奴内附,郡民迁回五原郡本土。明帝永平中,五原屡遭北[[ 匈奴]] 入寇。顺帝永和初年,五原郡领十县:九原、五原、临沃、文国、河阴、武都、宜梁、曼柏、成宜、西安阳,有4667户,22957人。[[ 汉书]] 地理志所载之固陵、蒱泽、南舆、稒阳、莫(黑旦)、河目六县当于东汉前期省并。永和五年(140年)九月,南匈奴句龙吾斯、车纽叛乱,乃侨置朔方郡于五原郡五原县。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春,因胡羌侵扰,曹操“省云中、定襄、五原、朔方郡”,割太原郡北部置新兴郡。五原郡人口被安置于[[ 太原郡]] 阳曲县故地,即新兴郡九原县(在今山西[[ 忻州 市|忻州]] )。
  
 
==视频==
 
==视频==
第26行: 第26行: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
 +
[[Category:680 中國地理類志]]

2020年8月3日 (一) 14:46的版本

五原郡,郡名。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置。郡治在九原县(县治在今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麻池镇西北),隶属于朔方刺史部。东汉时属幷州。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废。魏晋时其地为鲜卑、羌胡所据。十六国前秦复置。北魏时其地属夏州、怀朔镇。隋初置丰州,大业中改为五原郡。唐置丰州、天德军。

建置

五原郡为战国时赵国及秦始皇所置九原郡之东半部。九原郡一带在古籍中被称为北假、河南地。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前300年),赵国“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将河套地区纳入赵国版图。战国末年,河套地区为匈奴所据。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置九原郡,号为新秦中,此即汉代之五原、朔方二郡。秦末,河南地又为匈奴所据。

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侵入渔阳、上谷,杀千余人。武帝令车骑将军卫青“出云中以西,至高阙,遂略河南地,至于陇西”。汉军向北掠地至北假,遂以秦代九原郡故地“置朔方、五原郡”。

汉代五原郡

西汉

西汉后期,五原郡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内蒙古包头市市区、固阳县乌拉特前旗、达拉特旗以及准格尔旗东北部。境内有石门水,即今昆都仑河。武帝、昭帝时在临近匈奴的边地塞外大规模修筑长城和要塞。五原郡北境有石门障,出石门障向北,有光禄城。光禄城西北一线,有支就、头曼、虖河、宿虏(受降城)等数座鄣塞,中以长城相接,称为列城。成帝元延、绥和之际(约前8年),五原郡领十六县。平帝元始二年(2年),有39,322户,231,328人,绝大部分居民为汉人。

东汉

王莽改五原为获降。东汉建武五年(29年),卢芳“自称天子于九原”,建都九原县,占据五原、朔方、云中、定襄、雁门五郡。建武十一年(35年),罢朔方刺史部,五原、朔方等郡遂属幷州。建武十二年,九原守将随昱降汉,卢芳亡入匈奴。建武二十年(44年),“省五原郡,徙其吏人置河东”。二十六年(50年),南匈奴内附,郡民迁回五原郡本土。明帝永平中,五原屡遭北匈奴入寇。顺帝永和初年,五原郡领十县:九原、五原、临沃、文国、河阴、武都、宜梁、曼柏、成宜、西安阳,有4667户,22957人。汉书地理志所载之固陵、蒱泽、南舆、稒阳、莫(黑旦)、河目六县当于东汉前期省并。永和五年(140年)九月,南匈奴句龙吾斯、车纽叛乱,乃侨置朔方郡于五原郡五原县。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春,因胡羌侵扰,曹操“省云中、定襄、五原、朔方郡”,割太原郡北部置新兴郡。五原郡人口被安置于太原郡阳曲县故地,即新兴郡九原县(在今山西忻州)。

视频

五原郡相关视频

千年古郡 大美五原
固阳县2016专题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