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亳州市博物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亳州市博物馆位于亳州市芍花路,以收藏、整理地方文物史料为主,兼集地方自然标本,是建立最早的安徽省地方博物馆,是中国地志性博物馆。2010年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博物馆为仿汉城堡式建筑,为综合性博物馆[1],馆名于1963年由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题写。占地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室内基本陈列面积2800平方米,文物库房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馆藏文物2071件套。

博物馆简介

(一)亳州博物馆简介。亳州博物馆为仿汉城堡式建筑,是我市综合性博物馆,馆名于1963年由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题写。博物馆占地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室内基本陈列面积2800平方米,文物库房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馆藏文物2071件套。

(二)亳州博物馆本段历史沿革。该馆于1958年开始筹建,1959年10月1日亳县博物馆成立。1961年花戏楼倒塌,1963年抢修竣工,第二次复建亳州市博物馆。文革初期博物馆遭撤销。1973年初经县革命领导小组批准,第三次重建博物馆,1973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亳州博物馆位于亳州市芍花路,2010年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博物馆为仿汉城堡式建筑,为综合性博物馆,馆名于1963年由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题写。

亳州博物馆一层主展馆的基本陈列主题:《穿越五千年---亳州文化寻源》,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展示亳州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和多姿多彩的文物形态。展览由序厅、涡河文明、商汤都亳、道源圣地、汉魏风骨、天下望州、亳商市井、近代和当代亳州8个部分组成,共展出文物700余件套。在内容编排上,融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有精美的文物鉴赏展示,有大信息量的文物、亳州相关景点电脑查询,有景观、沙盘、三维动画等立体形象展示,便于观众对文物内在思想的理解及亳州文化源流的整体认知。博物馆二层为临时展厅,为系列专题展览,将分门别类向观众开放。

亳州博物馆是亳州城市的名片、亳州历史的底片、亳州文化的芯片。亳州博物馆正在成为我市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阵地,人民群众文化鉴赏精神家园,青少年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第二课堂,中外游客踊跃参观的旅游景点,对外交流合作、学术研究[2]的重要平台。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一座城市是有记忆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人们在亳州这块古老而肥沃的土地上,创造了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许多极具参考价值的文物古迹。

博物馆是凝固的历史,是记录人类文明进程、珍藏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场所,是一个地方文明的象征和文化底蕴的重要体现。

(三)亳州博物馆的基本信息:

地  址:安徽省亳州市芍花大道 209号

交通线路:汽车站乘2路公交车到曹氏公园西50米路北

开放时间:夏季9:00~16:30 冬季8:00~

(逢周一休馆)

历史沿革

亳州市博物馆建于亳州着名的花戏楼大殿内。始建于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花戏楼并不姓花,她有三个名字,本名叫“大关帝庙”,别名“山陕会馆”。因关羽是山西人,因此他们在此建关公庙。清康熙15年(1676)始建花戏楼,已有351岁,她见证和浓缩了晋商在亳州的发展史。乾隆年间又增添了许多彩绘和雕刻。花戏楼因精湛的雕刻、绚丽的彩绘而驰名中外。整个建筑面积3163平方米,分戏楼、钟楼、鼓楼、座楼和关帝庙大殿等几个部分。因院内一座戏楼饰满木雕彩绘,花团锦簇,因此又绰号“花戏楼”。是亳州城仅存的一座保护完好的三百多岁的古建筑。 据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重修大关帝庙记》载:“亳州北城之大关帝庙,建于国朝顺治十三年(1656),首事为王璧、朱孔领二人——皆系籍西陲,而行贾于亳——”首建之后,历经修缮,才形成今天的规模。有案可稽的修葺活动有:一修于康熙二年(1663),二修于康熙二十三年(1694),三修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四修于乾隆十九年(1754),五修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六修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以后在道光初、光绪中均有修葺,最后一次的彩绘是在光绪十八年(1892)——彩绘中有落款可证。这些修缮活动历经二百六十年,均为山陕商人捐资完成。

建筑艺术

花戏楼当时由山西陕西两地的药材商出资建造,后又几经扩建修缮。整个建筑融会了南北建筑艺术风格,而且至今保存完好,这在皖北大地极为少见。 花戏楼“三绝”:

第一绝:正门前两根旗杆,每根重6吨,高16余米,直插云霄,是为花戏楼一绝。旗杆分五节,每节分铸八卦蟠龙,顶端铸丹凤一只,造型生动,旗杆上还有三层方斗风铃24只,迎风叮当作响,清脆悦耳。

花戏楼的木雕是第二绝,共雕有三国戏文18出,人物数百个,神态各异,龙争虎斗,呼之欲出。

花戏楼的第三绝在山门。花戏楼的山门是一座仿木结构的三层牌坊式建筑,上面镶嵌着闻名天下的立体水磨砖雕,玲珑剔透,琳琅满目。花戏楼的砖雕,属徽派微雕艺术,在不足5厘米厚的水磨青砖面上,共雕人物115人,禽鸟33只,走兽67只,楼台殿阁多处,花草树木无数,内容涉及到中国的宗教、历史、政治、军事、风俗民情等诸多方面。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绝之美

其木雕、砖雕、石雕绝对可与皖南的三雕比肩。仅山门的正门上就密密麻麻镶有44副不同题材的砖雕,在那厚不足二寸,宽不过咫尺的青砖上,雕刻者以切、勾、削、凿、剔等多种手法,将小小的一块砖透雕成数层,不论您从哪个角度都能欣赏到绝妙的图案。最具功力的是那直径只有5毫米的图孔,满球雕花,层次丰富,令人叹为观止。山门前那一对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铸就的铁旗杆上,飞龙灵凤形神俱备,一阵风指过,铃铛丁当作响,清脆、悠扬,细听别有一番情趣。

戏楼除了木雕精美外,其彩绘也非常精彩。采用民间“一色三套平涂”的手法绘出,就像是中国的工笔重彩年画,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戏台两个场门的额书更是耐人寻味:“想当然”、“莫须有”。具体何意,您自己想吧。浏览花戏楼不可忽视了柱基上的石雕,虽然要屈膝弯腰,但那些古意盎然的浮雕会让您领略古雅之美。花戏楼的附属建筑也值得欣赏,岳王庙精致小巧,殿前也有秦桧夫妇的跪地像,很有些杭州岳王庙的味道;朱公祠的木雕可与花戏楼的木雕比美,只是少了彩绘。

视频

亳州市博物馆 相关视频

亳州市博物馆
中国古代玉文化亳州市博物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