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人取桥之战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人取桥之战(插图)原图链接来自 百度 的图片

人取桥之战是日本战国时代的一场战役,发生于天正十三年11月17日(1585年1月6日),伊达军与佐竹、芦名等诸氏联军会战于人取桥附近。诸联军人数远超于伊达军三倍之多,战情亦始终对伊达军非常不利,但却因为诸氏联军在一夜之间突然退兵而使得即将溃败的伊达军取得形式上的胜利,伊达军总帅伊达政宗也因以寡击众的过人胆识而一战成名。[1]

背景

天正十三年伊达政宗联合岳父田村清显征伐大内定纲,二本松义继与芦名氏发兵救援大内,但大内定纲兵败逃亡,于是伊达联军便将矛头转向二本松氏的二本松城。无法抵御伊达军攻势的二本松义继决定投降乞和,但最后仍保不住二本松城,恨意遂生,趁着一次和议的机会绑架了伊达政宗的父亲伊达辉宗作为人质,途中在高田原被政宗追上,连同辉宗一起被射杀(粟之巢之变),享年34岁。也有一种说法是政宗追上时,辉宗和义继互刺而同归于尽。

伊达政宗非常伤痛与愤慨,完成父亲的头七法会后即兴兵1万3000直指二本松城。与此同时,陆奥南方大名佐竹义重为了阻挡日益强盛的伊达势力,决定救援二本松,纠结了芦名、石川、二阶堂、白河结城、相马、岩城诸氏共3万大军北上。伊达政宗经过一个月的围城后仍无法攻落二本松,面对大军压境决定分兵迎击。

经过

11月15日政宗领8000人经由岩角城进入本宫城,11月17日于本宫城外的观音堂山布阵。桑折宗长、富冢近江、伊东重信领两百挺火枪固守高仓城,而濑上景康、中岛宗休、滨田景隆及樱田元亲四家老守卫本宫。玉井城由白石宗实防守,政宗本阵在高仓与本宫间的观音堂。而第一阵线的青田原则由亘理元宗、重宗父子、国分盛重、留守政景、片仓小十郎及原田宗时率四千精锐防守,伊达成实率一千兵力作游击队驻守在观音堂的西南方,派忍者队观察荒井口方向,伺机而动。

联合军则分三队齐头并进,先发前田泽抵至高仓城西,准备进击政宗本阵,另一队由荒井口至人取桥,准备进攻成实,中央一队则左右游击。

同日,双方人马在人取桥附近遭遇,展开激战。战火在高仓城点燃,前田泽不断向城西移动,伊东肥前守重信不顾富冢近江宗纲的阻止,率两百火枪及三十骑出讨敌军,两军陷入激战。观音堂本阵的鬼庭左月入道良直率足轻一百五十人及六十名部众冲入敌阵,演变为混战,政宗随后也率旗本冲入敌阵,富冢近江随后由城中加入战斗,跟着,岩城常隆的五百骑也加入战斗,同时伊达成实与荒井口而来的芦名义广展开战斗。终于伊达军的旗本败回高仓城,雪变大了,在混乱中失去了政宗的踪迹。

片仓小十郎率两百人在人取桥找到之前失去踪迹的政宗,此时,芦名正与白石宗实、滨田景隆及高野亲兼陷入苦战,鬼庭良直战死!他死前身不带甲只着水色法服,十八次驱散敌军。铃木式部重安、早川源左卫门的一千兵力伤亡惨重,野彦次郎和苗小三郎、舟生八郎右卫门战死;就在伊达军即将溃败之际,天色渐黑,地冻天寒,联军暂且鸣金休兵,伊达军侥幸得以喘息。翌日,伊达军发现诸氏联军竟如潮水般在一夜之间退兵,于是先退回岩角城观望动静,之后再转往小滨城越冬。原来当晚佐竹军的军师佐竹义政(佐竹义重的叔父)因为马匹照料的问题叱责了家仆,结果被家仆挟怨杀害,又加上忽传安房的里见义赖及水户的江户重通侵略佐竹领地的急报,迫使佐竹义重决定立即班师回国。其他诸氏见主力佐竹军撤退后也无意恋战,纷纷拔营退兵。 总计 政宗方伤亡三百八十名,敌军伤亡近千人。战斗结束!

评论

人取桥之战可谓政宗一生中少有的败笔之一。本来这次战斗可以不发生,就因政宗的父亲和重臣之死使政宗失去理智把二本松义继枭首示众,这不是政宗一向奉行的外交战略的宗旨——尽量以威胁使对方屈服,减少本方的损失。由二本松义继枭首示众引起的只是坚定了二本松家的抵抗意志,再加上街道七家借题发挥的进军,逼得政宗不得不与街道七家打起了自己并不擅长的硬拼仗,而且按原来分析二本松家会因家中只有弱小的当主(田山义继只有幼子二本松国王丸——十二岁)缺乏凝聚力而从内部崩溃,再加以二本松义继枭首示众必对田山家起了震胁作用,其不久就会投降,所以对战争的准备也不足,由此而造成人取桥的惨胜!但是此仗伊达家以八千兵力击败街道七家和二本松联军三万兵力,由中伊达家的战力如何可见一斑,这战力与政宗的智略结合,就产生了伊达家以短短七年统一奥羽,领地为东起三春,西至越后,南迄白川二毛,北及出羽,达两百数十万石,的强大力量!

视频

人取桥之战 相关视频

日本战国时代最大规模的一场战役
几分钟看完:媲美三国时代的日本战国,最传奇家族的三代奋斗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