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人择原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人择原理人择宇宙学原理(简称人择原理)由鲍罗和泰伯拉提出。这条原理很复杂,但简而言之,即谓正是人类的存在,才能解释我们这个宇宙的种种特性,包括各个基本自然常数。因为宇宙若不是这个样子,就不会有我们这样的智慧生命来谈论它。[1]

相关推论

在2002年,尼克·博斯特罗提出:“有没有可能把观察选择效应总结成简单的表述?”他认为这是可能的。但是,许多人择原理是非常令人疑惑的。特别是一些从卡特的重要论文中得到灵感的,虽然是不错的,但是他们太缺乏说服力,不能作为真正的科学作品。尤其是我认为现存的一些方法不允许任何由同时代的宇宙学理论中得到的观测结果,尽管这些理论根据经验显然能被而且已经被天文学家检验著,一种更充分的关于观察选择效应该如何加以考虑的政策才能够打破这种方法上的鸿沟。 他的自我选样假定是“你必须把自己想像成一个适合的参考组中的随机观察员”,在我们不知道自己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甚至不知道我们是谁的前提下,他引伸了人择原理偏见和人择原理推论。这也许还能够成为克服多种认知偏见的方法,这种认知偏见限制了人类天生的观察以及运用数学了解宇宙模型的能力,这在数学认知科学中也有提到。

弦理论

弦理论预示著有很多可能的宇宙,被称为背景或是真空。真空也常被称作"弦景观"(string landscape),李奥纳特·苏士侃认为有了很多的真空的存在时的人择原理的推论变得非常有力。另一些人,特别是大卫·格罗斯、Lubos Motl、Peter Woit, 认为这是没有预言性的。在关于弦景观的论文中,史蒂分·温伯格(Steven Weinberg)提出人择原理是现代科学的“转折点”。[2]

原理介绍

人择宇宙学原理(简称人择原理)由鲍罗和泰伯拉提出。人择原理其中又分为弱的人择原理和强的人择原理。弱人择原理认为人们生存在众多个宇宙演化模型中一个,假如我们不是身处当前这模型,即宇宙会以不同方式演化,我们也不会在这里。强人择原理就更肯定宇宙一定会生出有智慧生物,不允许宇宙以其他不能够令我们生存之选择出现。当我们出现后,文化将会以一种有智慧的形式存在下去并传遍宇宙,并终会达到极点和其他宇宙进行交流。多数物理学家都不大喜欢强人择原理。 这个原理采取的观点同完美宇宙学原理正好相反,宣称人类是在一个特定时期观察着宇宙的,尽管当前的宇宙从空间任何点看去显得一样。假设这个特定时期是因为需要产生那些有利于生命演化的特殊条件,比方说,假设宇宙比当前炽热得多或稠密得多,星系就不能形成;假如引力的强度和我们的观测值大不相同,行星系统就不能形成,或不适合于我们所知的生命形式存在。现已查明,地球的年龄和天文学家发现的最老恒星或星系的年龄相仿(顶多差4倍),这毕竟是一个惊人的符合。人择宇宙学原理用“许可”来解释这种相似性。宇宙本来可以比它实际的情形不规则和无序得多。人择宇宙学原理断言,若是那样的话,各种条件就不能容许生命存在了。因此,作为观察者,我们是生活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宇宙中,并且这个宇宙必须是均匀各向同性的。“人择”是一个非常基本的论据,因为它试图对哥白尼宇宙学原理作出解释,而后者几乎是所有有生命力的宇宙论的核心。

理论由来

首次发表这个理论的是天文物理学家布兰登·卡特,在1973年的纪念哥白尼诞辰500周年的"宇宙理论观测数据"会议上。他的论文中明确阐述的人择原理,完全站在了所谓的哥白尼原理(并不是由哥白尼提出的)的反面——哥白尼原理否认了人类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就如同哥白尼所主张的,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如今我们知道太阳是一颗位于典型银河系的典型恒星。)卡特的论文,“大数重合与宇宙论中的人择原理”包含了下列陈述:“虽然我们所处的位置不一定是中心,但不可避免的,在某种程度上处于特殊的地位。” (IAUS 63 (1974) 291)。

哲学原理

巴罗和蒂普勒详细地阐述了看起来无法相信的巧合,这些巧合使我们的宇宙具有特色,并使我们人类进化。他们认为只有人择原理能搞清楚这大量的巧合的意义。无论是原子的能量级还是弱核力的精确力量都好像是为了适应我们的生存。宇宙中碳基生物的存在可能与一些引数参数值有关,假设这些参数值变化很少,那碳基生物就可能不存在了。尽管巴罗和蒂普勒的作品属于理论物理学,它仍然讨论了化学和地质学的多种相关话题。 在1983年,布兰登修正了他1974年的论文,认为人择原理在最初的形式上只是要引起天体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的警惕,那就是如果他们没有考虑观察者的生物本性所导致的呈上升趋势的限制,天文学和宇宙学的资料翻译工作将会出现错误。反过来,卡特还警告发展生物学家,当他们翻译报告的时候也要考虑天文学和宇宙学的因素。由此,卡特总结,介于对于宇宙年龄的最好估计(当时是150亿年,当前是137亿年),发展链可能只允许一个或两个的低可能链。A.Feoli和S.Rampone("强人择原理是否太弱" 1999)介于宇宙的大小和可能的星球数量,认为有更多的低可能链。有更多的低可能链的数量和生命的出现以及随后的进化需要智慧设计不太相符。 观察宇宙论和量子引力理论的最新著作使得人们对于人择原理重新感兴趣。量子引力试图把其他的力量统一到引力上。然而,一旦有了有前途的理论,这些理论却又会出现问题,那就是基本物理常数是不受限制的。这种观察的诱导更多地来自于对于数量的精确估计,比如说是宇宙密度,同时宇宙论里从这个估测中预测了一个和这个0.3几乎差不多的结论。 对于人择理论有了些不一样的选择,大多数存在一些乐观的理论认为万物学说最终会被发现,这个学说联合了宇宙中所有的力量,通过获取所有颗粒的特性而获得。万物学说包括了M-理论和量子引力的多种理论,虽然所有的这些理论都被认为是演绎性的。另一种就是李·斯莫林的宇宙论的自然选择模型,这也被认为是多重宇宙,这个理论认为如果这些宇宙和我们的宇宙有相同的性质的时候,那么这些宇宙就会更丰富。这也能在加德纳和他的"利己主义生物宇宙学假说"中见到。

多种版本

人择原理的支持者提出,我们之所以活在一个看似调控得如此准确,以至能孕育我们所知的生命的宇宙之中,是因为如果宇宙不是调控得如此准确,人类便不会存在,更遑论观察宇宙。若任何一个基本物理常数是跟当前的有足够的差异,那么我们所知的生命便不能存在,更不会有智慧生物去思考宇宙。有论文指出,(弱)人择原理能解释精细结构常数、宇宙的维数、和宇宙常数等物理常数。我们需要分辨人择原理的弱、强、最终和其他版本,因为字眼上的些微变化便会令含义产生巨大的不同。 1973年英国天体物理学家布兰登·卡特(Brandon Carter)在哥白尼诞辰500周年时提出了人择原理并将其分为两种:弱人择原理和强人择原理。弱人择原理认为:作为观察者的我们之所以存在于这个时空位置,是因为这个位置提供了我们存在的可能。强人择原理则认为:我们的宇宙(同时也包括那些基本的物理常数)必须允许观察者在某一阶段出现。 卡特提出人择原理后,很多人对其作了解读和发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宇宙学家约翰·巴罗(John D. Barrow)和物理学家弗兰克·提普勒(Frank J. Tipler)。同时,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也在《时间简史》一书中提到了人择原理,他把它称作“人存原理”。人择原理被分为三种,弱人择原理、强人择原理和终极人择原理。人们通常使用巴罗等人提出的叙述: 弱人择原理(Weak anthropic principle (WAP)):物理学和宇宙学的所有量的观测值,不是同等可能的;它们偏爱那些应该存在使碳基生命得以进化的地域以及宇宙应该足够年老以便做到这点等等条件所限定的数值。(约翰·巴罗(John D. Barrow) 和弗兰克·提普勒(Frank J. Tipler),1986) 强人择原理(Strong anthropic principle (SAP)):宇宙必须具备允许生命在其某个历史阶段得以在其中发展的那些性质。 最终人择原理(Final anthropic principle (FAP)):包含智慧的信息处理过程一定会在宇宙中出现,而且,它一旦出现就不会灭亡。 在卡特最初的定义中,弱人择原理仅仅涉及到确定的“宇宙学”参数,即我们在宇宙中空间和时间上的位置,而没有牵涉到后来属于强人择原理的基本物理常数的值。他同样也只是提到“观测者”而不是“碳基生命”。不过这些模棱两可的话却是导致无休止的对于各种版本人择原理误解的原因。智慧设计的支持者声称得到了强人择原理的理论支持。 一方面,多宇宙理论或称为多选择宇宙理论的存在是基于另一些理由,而弱人择原理提供了一个貌似正确的理由,来解释我们宇宙的良好秩序。假定存在可以支援智慧生命的宇宙,那么实际上这种宇宙必定存在,而我们的宇宙无疑也是其中之一。然而,多选择的智慧设计并不仅限于多选择宇宙理论的假定。不过有些进化论的支持者同样声称得到了人择原理的理论支持,例如Ikeda及Jefferys就认为人择原理是表面上支持实际上否定了智慧设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