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

《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 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据文渊阁《四库全书》和《绵竹县志》等文献记载,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于成都浣花溪畔营造草堂时,以诗代函,于其好友,绵竹县令韦续处觅得绵竹一丛,植于草堂,此竹至今尚存活于杜甫草堂。全诗法度谨严,音韵铿锵,充满对友人的情怀和对绵竹的挚爱之情。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

作品别名;从韦二明府续处觅锦竹

创作年代;盛唐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

《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1]

华轩蔼蔼他年到,

绵竹亭亭出县高。

江上舍前无此物,

幸分苍翠拂波涛。

作品注释

⑴"韦二明府续":韦续,杜甫好友,时任绵竹县令。"二",指韦续排行老二。"明府",唐代人对县令的敬称,类似于汉代人称县令为"明廷"、"明公"、"府君"。"绵竹":绵竹县特有的竹中珍品,叶细片多,节长,有柔韧性。每节上有圆圈,中黑如太极图,竹梢挺立,冬枯夏荣,有别于其他竹类。

⑵"华轩蔼蔼他年到":出自王徽诗"长想凭华轩"和鲍令晖诗:"蔼蔼出垂桐"。"华轩蔼蔼"系指韦续的居所。

⑶"绵竹亭亭出县高":出自陶潜诗:"亭亭复一纪",意指亭亭竹稍高出屋檐。"县"即"悬",屋檐之意。这里有称赞韦续之意。

⑷"幸分苍翠拂波涛":出自谢朓诗"苍翠望寒山"。

点评鉴赏

《杜诗解》:……此皆却将诗笑题。盖春夏乐事,备足无涂,其涂事事皆在可缓。无端无事讨事,又想数松(竹)点缀。静坐三思,不觉自笑……因而自言自语,自嘲自笑,故诗中皆作推敲商榷之语。

《杜诗详注》:此截律诗下闪句。

《诗式》:首句言韦尝到绵竹为令,所谓平叙直起也。二句入绵竹,所谓从容承之也。三句言少甫宅里未尝有此物,写题中觅绵竹三字原理,转变得好。四句写"觅"字如顺流之舟,与上首格律同。少陵诗多悲壮一派,此独婉转。(品)清逸。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2]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3]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4]

视频

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可爱动画赏析

百家讲坛——诗圣杜甫(三)杜甫辞官之谜

参考资料

  1. 《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 诗词文句网
  2. 杜甫简介 古诗文网;
  3. 杜甫三吏三别原文 瑞文网;发布时间;2017-12-07
  4. 杜甫的十首抒怀诗,怅望千秋一洒泪,摇落深知宋玉悲 品诗赏词;发布时间;18-05-28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