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仓圣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仓圣祠位于嘉兴南湖风景区,在小瀛洲。它出于五帝时代,距今已有四千余年。

基本内容

洛南县城西北22公里的 眉底,有座元扈山,山势巍峨秀丽。据《雍胜略》记载:“仓颉造书于此”。

仓颉造字事出于五帝时代,距今已有四千余年。《策海·大书》载曰:“仓颉登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汭之水, 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仓帝受之,遂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山川、指掌而创文字。”阳虚山下原有石刻仓颉手书28字。古拓其字,视为至宝者代不乏人,后不幸原字被毁于火,不便辨认。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洛南知县 王森文从民间征得拓印真本,摹勒于石,建碑树于 阳虚山下许家庙村,其碑高1.6米,宽0.65米,正面题为:“ 龟凤呈瑞”,下大书“仓颉授书处”,背面额题:“ 阳虚鸟迹”,下书二十八字,碑文流传至今,信而有证。

洛南人民为了纪念文字始祖仓颉,褒扬他对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在清光绪五年(1879)于县城东南隅修建了仓圣祠。祠内有正殿享殿前殿,一院四进,雕梁画栋、五脊六兽、庄严肃穆。正殿奉祀“仓圣之神位”朱底金字神牌。 洛源书院山长 陈绶额题:“ 肇造斯文”, 陕西督学使许振祎享殿题书:“ 仓圣祠”,字迹苍劲有力。院内有自黑潭街移回的“仓颉授书处”原碑,并于祠左侧建有碑楼,右侧配设“敬惜字纸,功德无量”的醮炉,两旁对称耸立,蔚为壮观。

洛南作为仓颉造字的故乡,永远值得我们引以为豪,“仓颉授书处”和“仓圣祠”已被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

嘉兴仓圣祠

仓圣祠'位于嘉兴南湖风景区,在小瀛洲。

据称,以前,嘉兴的老人常会教育家中的孩子不要乱扔有字的纸张,更不允许孩子将字纸揩脏东西和当手纸用,这并不是讲卫生,而说这样做是“罪过”的,“字圣”要生气的,乱丢字纸的小孩子会读不出书,所以要把字纸收集起来。为什么呢?这件事,在我们嘉兴说来还有一段历史。

南湖北侧有一个狭长的小岛,名小瀛洲,现有九曲桥与湖滨公园相接,岛上花木繁茂,嘉兴人俗称这里为小南湖或小烟雨楼。岛的北端有一建筑,名仓圣祠。据说汉字是仓颉创造的,故有“仓颉造字”之说,所以仓颉被尊为“字圣”。清光绪年间,嘉兴民间有“惜字会”组织,仓圣祠就是在那个时候由“惜字会”募银建造的。祠有三间,内供仓颉塑像,当地文人都定期集中顶礼膜拜,以纪念这位“字圣”。

那时,“惜字会”在嘉兴家喻户晓,清末和民国时期,他们制作了许多竹篓,分送官署和学校团体,挂在办公室和学校教室,也有挂在公共场所的,这种竹篓称“惜字篓”。“惜字篓”像个扁瓶,高宽均约一尺二三寸,厚约四五寸,像鱼篓,向上是一个碗大的口子,下端扁平是底,左右是二只角,略呈菱形,篓外壁用毛笔写有“惜字延年”四字,让人不要随便丢弃有字的纸张,要丢在“惜字蒌”里。字纸无人回收,篓里的字纸多了,就由各单位集中起来装入麻袋派人送到天宁寺去“化掉”。“化”是“烧”的意思,但不能说“烧”。那时,天宁寺山门前左右两边墙上各有一个化纸的壁灶就是供人烧纸的地方。

纪念仓颉的仓圣祠或有关纪念仓颉的类似建筑,在全国似乎仅嘉兴这一处,所以仓圣祠很有嘉兴地方文化特色。仓圣祠在抗战时期遭破坏,门窗被人拆卖,仅剩几根柱子支撑着破漏的屋顶,“惜字会”也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消失。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大力整修园林,并对仓圣祠进行多次维修。现仓圣祠面貌已焕然一新,成为南湖一处颇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徐元观)

相关视频

白水仓圣庙

EmbedVideo is missing a required parameter.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