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何满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何满潮
何满潮
出生 (1956-05-24) 1956年5月24日(68歲)
国籍 中国
籍贯 河南省灵宝市
民族
母校 长春地质学院
职业 教授
研究领域
矿山岩体大变形灾害控制理论和技术的研究

何满潮[1]
矿山工程岩体力学专家。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1956年5月24日出生于河南省灵宝市,籍贯河南灵宝。1981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工程地质专业,1985年在该校获硕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系,获博士学位;2011年获比利时MONS大学名誉博士。主要从事矿山岩体大变形灾害控制理论和技术研究。提出了“缓变型”和“突变型”大变形灾害的概念及分类,研发了多套大变形灾害机理实验系统,创建了深部采矿岩体力学实验室。通过大量实验揭示了矿山岩体大变形灾害的成灾规律;提出了具有负泊松比效应的恒阻大变形锚杆(索)的理念,通过系列实验定型了恒阻大变形锚杆(索)序列产品,成功应用于矿山工程实际,在“缓变型”和“突变型”两类大变形灾害的控制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奖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

教育背景

  1. 1977年~1981年,长春地质学院工程地质专业,获学士学位。
  2. 1981年~1985年,长春地质学院工程地质专业该校,获硕士学位。
  3. 1985年~1989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系,获博士学位。
  4. 2011年,获比利时MONS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 1989年,何满潮毕业,获得工程力学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
  • 1998年,何满潮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 1998年,何满潮成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
  • 2000年,何满潮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创建了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实验室(2008年被国家批准为国家重点实验室)。
  • 2013年,何满潮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2016年12月12日,在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何满潮当选为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长。

研究方向[2]

何满潮教授长期深入矿井生产一线,致力于矿山工程岩体大变形灾害控制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果。在矿山工程岩体大变形机理研究方面,从控制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缓变型”和“突变型”大变形灾害的概念及分类;揭示了井下高温高湿环境引起软化大变形、强度衰减以及吸附瓦斯逸出的规律;在实验室第一次再现了岩爆发生的全过程,得出了岩爆强度决定于高应力岩体压缩弹性能、岩爆模式受结构面产状控制的重要结论。在矿山岩体大变形控制理论和技术方面,提出了以恒定支护阻力下有效控制矿山工程岩体大变形灾害的恒阻大变形支护理念;研发了具有负泊松比效应的恒阻大变形锚杆(索)新材料,其恒阻运行长度等物理力学参数均居于国际领先地位;建立了恒阻大变形支护材料结构力学模型,推导了与工程岩体相互作用能量平衡方程;提出了“预留变形量的恒阻大变形锚杆高预应力支护”新方法,实现了对矿山岩体变形能量的有控制性的释放;通过井下工业试验,揭示了恒阻大变形支护有效控制冲击破坏的机理,提出了通过超前切缝、释放坚硬顶板能量、无煤柱开采、避免应力集中和释放构造应力、综合控制岩爆发生的新方法。在配合控制理论和技术的实验研究方面,研发了井下环境岩体物理力学性质、大变形破坏模式、灾害控制技术相关的实验系统13套,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取得的实验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吸引了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多位国外知名专家来实验室合作研究。

主要成就

何满潮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相关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美国和香港发明专利共计21项;发表学术论文138篇,被国内外收录引用7506篇次,其中:SCI收录的22篇论文,有6篇被评为“岩石力学与采矿”等国际权威杂志的TOP 25热点论文;有4篇次入选“中国百篇最有影响学术论文”;我国本领域权威杂志《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30年统计,何满潮发表的论文以单篇SCI检索37次,SCI总检索数90篇次排列论文作者第一。培养毕业了硕士55名、博士和博士后40余名,所领导的科研团队被评为教育部优秀创新团队,为我国矿山工程科技进步、矿山安全生产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

  • 1998年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
  • 2011年 比利时MONS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 2013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 2014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4]
  • 2016年6月2日 全国杰出科技人才奖[5]
  • 2017年5月 全国创新争先奖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何满潮院士的母校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