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余杭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余杭区隶属于浙江省杭州市,地处于杭州市东、西、北部,位于杭嘉湖平原和京杭大运河的南端,是长江三角洲的圆心地,是“中华文明圣地”——良渚古城遗址所在地。余杭区区域总面积940平方千米,下辖7个街道,5个镇,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余杭区常住人口1226673人。余杭是文化古邑,是良渚文化的发祥地。拥有5000年“良渚文化”,2000年“运河文化”和1000年“径山禅茶文化”,良渚古城的发现,将杭州建城史前推了3000年。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余杭区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第二批试点地区之一。2021年,余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02.20亿元,同比增长7.5%,三次产业结构为1.6:13.5:84.9。

建置沿革

从余杭境内吴家埠、荀山、小古城等遗迹的发掘表明,早在7000年-6000年以前的马家浜文化时期,已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 发现于1936年的良渚文化因余杭区的良渚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距今5300-4300年。作为中国东南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高峰期,良渚文化在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发达的犁耕稻作农业和以精美玉器、陶器、石器、漆器为代表的专门化手工业,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导致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等级的急剧分化,形成了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和规范化的礼制。少数显贵者独占祭坛等祀神场所以及玉器等宗教艺术品,表明垄断性的神权已经形成,而以平面面积290余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构成了一个具有中国早期都邑特征的大型聚落,它的布局配置,以及城垣、外围水利系统等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营建起来的诸多特大型公共工程,更是宣告一种凌驾于神权之上的集中政治权力——王权业已形成。因此,良渚文化虽然是特定时空内涵下的区域性考古学文化,但它在中华文明中的历史文化价值十分突出。特别是在距今5000年前后的良渚文化时期,环太湖与钱塘江地区跟同时代的其他区系相比,文化上的独特性更加彰显,某些领域内的领先优势非常明显,其中以良渚古城和良渚玉器为突出证据,有力地实证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渊源。 余杭之名,春秋时已见诸史籍,彼时先属越,后属吴,后复属越,战国中期属楚。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楚,境内置钱唐(含杭州城区)、余杭两县,属会稽郡(钱唐几经变更,到民国为杭县,余杭区系由原余杭县和杭县大部地域合并而成)。 西汉时,余杭、钱唐两县仍属会稽郡,钱唐为会稽郡西部都尉治。平帝元始四年(4年),改钱唐县为泉亭县。新王莽始建国元年(9年),改余杭县为进睦县。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复名余杭、钱唐。 三国时,余杭、钱唐均入孙吴版图,属吴郡,隶扬州,钱唐县并为吴郡都尉治。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钱唐郡,改置杭州,州治初设余杭,次年移钱唐。大业三年(607年),又改杭州为余杭郡,钱唐、余杭仍为所属。

艺尚小镇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余杭郡为杭州,为避国号讳,改钱唐为钱塘。 五代后梁龙德二年(922年),划钱塘、盐官两县地各半及富春县之两乡地置钱江县,与钱塘县同城设治。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改钱江县为仁和县。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升杭州为临安府,属两浙西路。钱塘、仁和升赤,余杭升畿。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临安府为杭州路,钱塘、仁和、余杭属之。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攻下杭州,改杭州路为杭州府。明清延之。 民国元年(1912年)2月,废杭州府,以原钱塘、仁和县地并置杭县,与余杭县同属钱塘道。民国16年废道制,实行省、县二级制,划杭县城区、西湖、会堡、江干、皋塘、湖墅等地,建立杭州市。民国24年,设行政督察区。余杭属第一行政督察区,杭县属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调整行政督察区,杭县、余杭均属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36年,杭县改为省直属县;余杭仍属第一行政督察区,7月,改属第九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两县解放,余杭、杭县建制未变。 1958年4月,杭县被撤销,属杭州市郊区。余杭县亦于1958年10月撤销,并入临安县。 1960年1月,建立钱塘联社(县级)。 1961年3月,从临安县析出原余杭县境与钱塘联社合并,4月,钱塘联社撤销,恢复县建制,定名余杭县,县治设临平镇。 1994年4月,撤销余杭县,设立县级余杭市。 2001年2月2日,撤销县级余杭市,设立杭州市余杭区。 2021年3月11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调整杭州市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撤销杭州市余杭区,设立新的杭州市余杭区。

行政区划

1961年5月,留下划入西湖区。1985年,西行乡并入三墩镇。1992年,双桥乡并入三墩镇。 1996年5月9日,九堡镇和下沙乡划归江干区。 1996年5月9日,三墩镇划归西湖区。7月24日,蒋村划归西湖区。 2000年,余杭市辖23个镇、4个乡。 2001年8月7日,设立余杭区临平街道办事处、余杭区南苑街道办事处、余杭区东湖街道办事处、余杭区星桥街道办事处。 2001年,余杭区辖4个街道、14个镇、1个乡,15个社区、61个居民区、505个行政村。 2003年底,余杭区辖4个街道、14个镇、1个乡,55个社区、262个行政村。 2011年8月17日余杭区正式调整行政区划,设立9个新街道办事处。

2021年3月11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调整杭州市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撤销杭州市余杭区,设立新的杭州市余杭区,以原余杭区的余杭街道、仓前街道、闲林街道、五常街道、中泰街道、仁和街道、良渚街道、瓶窑镇径山镇黄湖镇鸬鸟镇、百丈镇的行政区域为新的余杭区的行政区域,余杭区人民政府驻仓前街道文一西路1500号。设立杭州市临平区,以原余杭区的临平街道、东湖街道、南苑街道、星桥街道、运河街道、乔司街道、崇贤街道、塘栖镇的行政区域为临平区的行政区域。 余杭区下辖7个街道,5个镇:余杭街道、仓前街道、闲林街道、五常街道、中泰街道、仁和街道、良渚街道、瓶窑镇、径山镇、黄湖镇、鸬鸟镇、百丈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杭州市余杭区位于杭嘉湖平原南端,西依天目山,南濒钱塘江,是长江三角洲的圆心地。总面积940平方千米。余杭区从西、北两面拱卫杭州中心城区,东面与临平区、德清县,中部与拱墅区毗连,西部与安吉县、临安区、富阳区、西湖区相接。

地貌

余杭区地处杭嘉湖平原和浙西丘陵山地的过渡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大致以东苕溪一带为界,西北为山地丘陵区,属天目山余脉,海拔500米以上山峰大都在此。东部为堆积平原,地势低平,塘漾棋布,是著名的杭嘉湖水网平原,海拔仅2-3米。东南部为滩涂平原,其间孤丘兀立,地势又略转高亢,海拔为5-7米。地貌分山地、丘陵、平原、滩涂4个类型,有中山、低山、高丘、低丘、谷地、河谷平原、水网平原、滩涂平原、钱塘江水域等9个单元。其中平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61.48%。

气候

余杭地处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气候区。冬夏长春秋短,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3℃-16.2℃,年平均雨量1150毫米至1550毫米。因境内地形不同,小气候差异明显,春、冬、夏季风交替,冷暖空气活动频繁,春雨连绵,风向多变,天气变化较大。常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雨量相对集中,梅雨结束即进入盛夏,受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热、温度高、日照强、蒸发大,易有伏夏。秋季,秋高气爽,天气比较稳定。冬季,盛吹西北风,寒冷、干燥,如遇北方强冷空气,就出现寒潮。气候特征为气温适中,适宜双、三熟制。雨热同季,有利于叶茎类作物和瓜果生产。

水文

苕溪分为东苕溪、中苕溪、北苕溪、西苕溪。东苕溪源出临安东天目山海拔1271米高的马尖岗,一路向东,流经临安由中泰乡入区境,经余杭镇,在瓶窑镇境内汤湾渡接纳中苕溪,在龙舌嘴接纳北苕溪,三水合一,经瓶窑、德清至湖州市区与西苕溪会合注入太湖。全个长158.36公里,流域面积3276平方公里。 京杭运河,自桐乡大麻乡入境,流经博陆、五杭、塘栖、东塘、崇贤、云会、勾庄等镇街,流入杭州市区。市境内全长31.27公里,流域面积667.03平方公里。流域内年平均降水量8.55亿立方米,年平均径流量为3.39亿立方米,河宽60-70米。常年水深3.5米。 境内河流流量与降水量年际变化、季节变化相一致。全市平均年径流量为7.75亿立方米。苕溪平均年径流量为3.81亿立方米,东苕溪瓶窑站记载,多水年(1954年)年径流量20.76亿立方米,少水年(1978年)年径流量只4.24亿立方米。运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24亿立方米,上塘河为0.7亿立方米。 河流一般以4-10月为汛期,其中又以6-7月的梅汛为主,9-10的台汛次之。主要和降水量季节分配集中与否,以及降水期的长短有关,梅雨、台风期因雨量大、延续时间长,常形成山洪。大体而言,西部山区、半山区洪涝灾情多于东部平原地区。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余杭区共有土地12.26万公顷(183.97万亩),其中耕地4.53万公顷,占36.95%;林地3.8万公顷,占31%;水域面积1.25万公顷,占10.2%。

矿产资源

余杭区境内已探明的矿物有22种,其中膨润土、白云岩等大型矿床3处,钼铁矿、石英、凝灰岩等中型矿床8处。另有磁铁、锰、铜、锡、萤石、重晶石、天然气等矿藏。

生物资源

余杭区境内森林覆盖率为24.5%,人均森林面积0.04公顷。自然植被有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竹林、灌草等6个类型。野生植物主要有:竹类为毛竹、早竹、苦竹、浙江刚竹、浙江淡竹等竹林;树类有495种,分属77科,其中受国家一级保护的有水杉,二级保护的有银杏、华东黄杉、水松、鹅掌楸、杜仲、夏腊梅、金钱松、福建柏。野生中草药80余种,人工栽培的20余种。人工栽培的作物中,粮油、经济作物超过100种,蔬菜有30类、120种左右。野生动物主要有杜鹃、黄鹂、画眉等32种鸟类,华南兔、豹猫、野猪等23种哺乳类,蝮蛇、大鲵、龟、石蛙、蟾蜍等两栖、爬行类27种,泥鳅、黄鳝、条光唇鱼等鱼虾类23种,昆虫855种。其中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有灵猫、大鲵、穿山甲和鹗等,属省级保护的有蕲蛇、大杜鹃、鼬獾等。

人口民族

人口

余杭先民,早在新石器时期,于良渚、瓶窑一带形成聚落。秦统一中国后,有大量居民迁徙余杭,以后各朝,尤其在南宋,北方人口大量移入,几经民族融合,已无直接后裔。 民国17年(1928年),杭县总人口为390351人,余杭县为126147人。1949年,两县共10.71万户,43.99万人。 2008年末,余杭区户籍人口83.74万人,比2007年末增加1.05万人。在户籍人口中,农业人口45.57万人,非农业人口38.17万人。 根据2000年底进行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余杭区普查登记总人口为81.78万人,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75.44万人相比,增加6.43万人,增长8.4%。余杭区人口中包括24个民族,少数民族共0.37万人,占总人口的0.45%。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余杭区常住人口117.03万人。 2013年末,余杭区户籍人口90.33万人,其中非农人口51.74万人,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0.442%。 2016年末,余杭区户籍人口98.4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3.12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4%。 2017年末,余杭区户籍人口104.0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8.31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6.0%。 2019年,全区户籍人口116.1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32万人。年末总户数33.71万户,比上年末增加2.19万户。2019年全年,出生人口13122人,人口出生率11.61‰,人口自然增长率7.66‰,户籍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8.3。 截至2020年末,余杭区户籍人口121.9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72万人。年末总户数36.33万户,比上年末增加2.62万户。2020年全年出生人口10924人,人口出生率9.18‰,人口自然增长率4.45‰,户籍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2.54。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余杭区常住人口1226673人。

民族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经济

综述

历史上的余杭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以农业发达著称。改革开放以来,余杭区经济出现重大调整,工业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财政收入的主体、劳动就业的主体。近年来,余杭区依托杭州未来科技城、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临平新城、良渚新城、钱江经济开发区(仁和基地)等重点产业平台,打造梦想小镇、梦栖小镇、艺尚小镇、人工智能小镇等一大批特色小镇,经济水平迅猛发展,位列2017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七位。 2021年,余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502.2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7.5%。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位居省市前列。余杭区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入选“2021中国县域综合实力百强榜”,位列全国第五、全省第一。 2021年,余杭区从GDP构成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9.74亿元,增长1.7%;第二产业增加值336.98亿元,增长13.5%;第三产业增加值2125.48亿元,增长6.7%。全区三次产业结构由2020年的1.7:12.7:85.6调整为1.6:13.5:84.9。其中全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1605.70 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为64.2%。

第一产业

2021年,余杭区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1.63亿元,增长2.1%;农业总产值64.64亿元,增长3.7%。其中,种植业产值34.56亿元,增长4.4%;林业产值8.83亿元,下降0.5%;畜牧业产值3.39亿元,下降2.8%;渔业产值12.37亿元,增长4.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5.48亿元,增长9.5%。实施西部富美计划,美丽乡村提质扩面,成功入选市级第一批共同富裕试点。推进美丽乡村“1510”示范创建项目10个,扩面提升新时代美丽乡村85个,创建市、区级数字乡村样板14个,鸬鸟镇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镇,入选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先进县。

第二产业

2021年,余杭区全区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48.44亿元,增长16.7%。规模工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98.00亿元,增长22.2%,占规模工业比重为79.7%。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率46.7%,较上年提升4.4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141.83亿元,增长20.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26.89亿元,增长33.4%。健康制造业增加值31.16亿元,增速133.8%,拉动全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0.2个百分点。规模工业营业收入1049.56亿元,同比增长18.6%;利润总额85.91亿元,同比增长26.3%。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为8.88%,较上年提升0.5个百分点。 2021年,余杭区全区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7.68亿元,占GDP总量的1.5%。截至年末,全区共有在库建筑业企业177家。全年共核发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195件,竣工备案173件。

第三产业

2021年,余杭区完成财政总收入745.31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75.69亿元,分别增长15.2%、14.0%,总量均位列全市第一。从收入结构看,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为96.57%,保持较高占比;从主要税种看,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入库数分别增长14.9%、18.3%、21.1%。 2021年,余杭区完成财政预算支出335.61亿元,预算内用于民生支出242.48亿元,占财政预算支出的72.3%。在支出结构中,一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卫生健康、公共安全、节能环保占比分别为5.8%、8.5%、12.5%、4.0%、2.2%、1.8%。 2021年,余杭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6.29亿元,增长22.7%,增速居全市首位。新零售引领增长,限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为396.7亿元,同比增长40.7%,增速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个百分点。全年实现汽车类商品零售额92.12亿元,占限上社零总额比重17.4%,其中限上汽车销售企业实现新能源汽车零售额7.06亿元,增长243.2%。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13.86亿元,增长36.1%,限上住宿业、餐饮业零售额分别增长4.5%和15.0%。 2021年,余杭区全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31.5万人次,同比增长10.3%;实现旅游总收入122.4亿元,同比增长18.6%。创建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3A级以上景区镇街5个、A级以上景区村庄8个,入选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新改造绿道33.03公里,径山绿道获评“浙江最美绿道”。实施“四好农村路”三年行动,建成“四好农村路”63条、105.55公里,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区。

交通运输

播报

余杭穿境而过的两条高速铁路(杭宁高铁、湖杭高铁)及城市轨道交通杭州地铁2号线、杭州地铁3号线、杭州地铁5号线、杭州地铁10号线、杭州地铁16号线、杭州地铁19号线、一条铁路(宣杭铁路)、三条国道(G320、G329、G104)、五条高速公路(杭宁高速公路、杭长(宜)高速公路、杭徽高速公路、申嘉杭高速公路、杭州绕城高速公路、杭州第二绕城高速公路)、两条主要河流(东苕溪、京杭大运河)和四条省道(S101、S201、S304、S205),把余杭和长江三角洲各大城市紧紧相连。余杭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了2179.262公里。余杭区等级公路通村率、硬化率达到100%。区境内有航道里程350公里,其中干线30公里,支线320公里,一个遍布余杭区镇街、干支相连、水陆联动的交通运输网络已经形成。

公共交通

余杭区全是无人售票车乘坐公交自备零钱、支付宝乘车码以及闪付银联卡。全国交通联合一卡通和杭州通公交卡通用。前门上、后门下。公共自行车参照杭州市相关规定。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1年,余杭区全区幼儿园108所,比上年新增6所,共有1545个班;招生12977人,在园幼儿41091人,较上年增加1909人,3-5周岁幼儿入园率99.80%;幼儿园专任教师3527人,较上年增加248人。优质学前教育覆盖率达96.79 %。 2021年,余杭区全区小学36所,比上年新增3所,招生12979人,较上年增加697人;在校学生65962人,较上年增加624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女童入学率达到100%;小学巩固率达到100%,女童巩固率达100%;小学专任教师3839人,较上年增加379人;专任教师学历高标率为99.90%,较上年提高0.03%。 2021年,余杭区全区初中(含九年一贯制学校)23所,比上年新增1所;招生7632人,较上年增加390人;在校学生21803人,较上年增加1303人;初中阶段入学率100%,初中巩固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9.97%;初中专任教师1943人,较上年增加79人;专任教师学历高标率为99.38%,较上年提高1.26%。 2021年,余杭区全区普通高中(含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2所,比上年新增1所。招生3191人,较上年增加653人;在校学生8055人,较上年增加1204人;普通高中专任教师827人,较上年增加130人。 2021年,余杭区全区职业高中2所。招生1137人,在校学生3335人,较上年增加65人,毕业生1045人;职业高中专任教师219人,较上年增加28人。 2021年全面实施“余杭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奋进计划”8项行动,引培省市级名优教师186人,其中,引进省市级名教师、名校长46人,新评市级及以上名优教师135人,培养正高级教师5人。招聘教师553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182人,占比33%,985、211、双一流高校毕业生98人,占比17.8%。成立余杭教育团队智库。引进省市27名领军教育人才挂牌名师工作室。

社会保障

2021年,全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3.0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69.53万人,比上年末净增0.99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48.39万人。全区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6.74万人,比上年末净增7.52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89万人。

科学技术

2021年,余杭区启动新一轮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7家,位列全省第一;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292家。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6家、单项冠军产品企业1家。强化品牌建设,新增“浙江制造”品牌企业10家,发布浙江制造标准6项,授权专利15481件,申请PCT国际专利187件。迭代升级大孵化器战略,新增孵化载体32个、物理空间158.83万平方米,新增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15家。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市级以上企业创新联合体10家。 2021年,余杭区全年新设市场主体37882户,增长15.2 %,其中新设个体工商户21134 户,增长21.7%;新设企业16738家,增长8.0%。之江实验室一期、中国美院良渚校区、浙大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一期等产学研平台建成投用。中法航空大学、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室装置等项目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小镇成功创建省级特色小镇,梦想小镇输出模式入选全省首批长三角一体化“最佳实践”案例。钱江经济开发区被评为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杭州师范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实现我区国家大学科技园“零”的突破。 2021年,余杭区全区3家企业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之江实验室、良渚实验室、湖畔实验室等单位15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仿生深海软体机器人登上《自然》杂志封面,神威量子模拟器获“戈登贝尔奖”,夺得全省首批“科技创新鼎”。截至12月底,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中,有高新技术企业455家,占规模工业企业家数的72.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9.7%。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率居全市前列。

文化事业

良渚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良渚博物院获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瑶山遗址公园建成开放。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启动中央公园和郁宅港景观提升工程。径山镇(茶文化)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第五届径山禅宗祖庭文化论坛暨径山万寿禅寺重修落成活动成功举办。瓶窑镇、余杭街道分别入选省级、市级千年古城复兴试点。文体活动日益丰富,建成“余阅”空间20个,开展文化惠民活动170余场,新建区级全民健身场所59处,获评全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示范区,入选全国首批县域足球典型名单。

医疗卫生

2021年,余杭区全区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46家,其中区属医院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家。全区各医疗机构实际开放床位5873张,其中区属医院1299张。区属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688人,其中执业医师1349人,注册护士921人。全年家庭医生累计签约服务28.58万人。

“双创”活动 2019年在推动“双创”政策落地、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融通创新、扶持“双创”支撑平台、构建“双创”发展生态、打造“双创”升级版等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尝试、成效明显,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 2021年,党中央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新使命。作为浙江省经济强区,杭州市余杭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在“共同富裕”之路上做了不少有益探索。 同样在这一年,杭州市部分行政区划优化调整,调整后的余杭区一如既往地保持着高质量发展的蓬勃动力,多项经济社会指标居于全省前列。据初步统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左右,财政总收入745.3亿元、增长15.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75.7亿元、增长14.0%。

地方特产

中泰竹笛

中泰竹笛,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中泰街道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中泰苦竹是制作上等竹笛的高档材料,用苦竹制作而成的竹笛及其他产品一直是中泰乡乃至余杭区的特色产业。中泰竹笛具有做工精细,外观精美,音响优雅、各部位衔接严密等特点。 2014年05月16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中泰竹笛”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径山茶

径山茶,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径山茶叶外形细嫩有毫,色泽绿翠,香气清馥,汤色嫩绿莹亮,滋味嫩鲜。据《续余杭县志》记载:产茶之地,有径山四壁坞及里坞,出者多佳,至凌霄峰尤不可多得,径山寺僧采谷雨茗,用小缶贮之以馈人,开山祖钦师曾植茶树数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鲜芳特异,即今径山茶是也。 2014年05月16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径山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风景名胜

良渚玉琮

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良渚街道境内。良渚遗址所在地处于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属亚热带北缘季风气候。遗址分布区地形地貌为丘陵山地与平原过渡地带的山间河网冲积平原。分布范围东至荀山东南部,南达大雄山、大观山丘陵,西至瓶窑毛元岭,北抵天目山余脉大遮山丘陵南麓。良渚遗址的核心良渚古城遗址,以反山墓地出土玉器的类型、功能、纹饰与用玉制度,体现了文化特性——礼制的影响。它的出土玉器无论是文化含义还是制作技艺,特别是反山墓地“琮王”所展现的良渚玉器最为经典的纹饰“神人兽面纹”,展现出中国两河流域农耕文明的信仰特征。良渚遗址代表了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稻作农业的最高成就,并经由它所代表的良渚文化对其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拥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可实证中华文明的发展特征——多元一体,并真实、完整地保存至今,它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杰出代表性的东亚地区史前大型聚落遗址。 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径山茶宴

在余杭区径山镇。因山有东西二径通天目而名。有7峰,以凌霄峰最秀,海拔616米。山巅有径山寺,创建于唐,南宋时梵宇规模宏大,香火鼎盛,为禅宗五山之首。后寺毁坏,仅存明初所建钟楼,楼内悬重约10吨的明永乐大铜钟一口,又有宋铁佛等,1989年楼遭焚毁,同年重修。山上又立宋孝宗御书“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大碑一通,周围尚有不少摩崖题记。径山与日本佛教关系密切,为日本临济宗之源,其“茶宴”仪式被日僧传播到日本后,逐渐演迹成日本“茶道”。

大涤山

在余杭区余杭街道西南。是中国道教的第三十四洞天。山有4峰,中有大涤等洞。

安乐塔

在余杭区余杭街道东南宝塔山顶。始建于五代吴越时期,现塔重建于明代。1985年重新修葺。塔系砖木混合结构形式,六面七层,高约35米。

反山墓地

反山为东西长90米、南北宽30米、高出地面4米的土墩。1986年发掘出10余座良渚时期墓葬。随葬品有1232件(组),绝大部分为玉器。

西溪湿地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区西部,离杭州主城区武林门只有6公里,距西湖仅5公里。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约为11.5平方公里,分为东部湿地生态保护培育区、中部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和西部湿地生态景观封育区。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是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2009年11月03日,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12年1月10日,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城市荣誉

2019年全国双创活动周在余杭梦想小镇启幕。2019年10月,成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排行榜(全国百强区)第7名,被评为2019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2019年度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2019年度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2019年度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被誉为“创新活力之区”。2021年10月,入选“2021中国智慧城市百佳县市”榜单。 2016年5月,被国务院确立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2017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首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单位。 2017年12月,余杭区获评2017年工业百强县区。 2018年9月,《2018年中国百强区发展白皮书》在京发布,当选2018年中国百强区。 2018年10月,入选2018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和2018年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 2018年10月,荣获《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2018》2018年度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 2019年9月20日,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荣誉称号。 2019年10月,成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排行榜(全国百强区)第7名,被评为2019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2019年度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2019年度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2019年度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 2019年11月13日,入选2019年工业百强区。2019年11月,入选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2019年12月6日,入选2019年全国百强区。 2020年1月,入选2020中国春季休闲百佳县市;2020中国县域网购百强榜第五位、2020中国县域电子商务百强榜第一位、2020中国县域消费百强榜排名27。 2020年2月,入选2020中国美食百佳县市。 2020年3月,入选2020中国双创活力百佳县市、2020中国慈善公益百佳县市。 2020年4月,入选浙江省创造力十强县(市、区);入选2020中国夜经济繁荣百佳县市。 2020年6月,入选2020中国最宜置业百佳县市、入选2020中国县域智慧城市百强榜,排名第一。 2020年6月2日,余杭区入选第五批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2020年9月10日,由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编制的2020年中国城区高质量发展水平百强榜在京发布,余杭区排名第7位。 2020年11月,入选“2020年中国工业百强区”。 2020年11月,入选“2020中国县域综合实力百强榜”。 2020年12月22日,入选全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名单。 2020年12月26日,入选“2020年度中国全面小康百佳示范县市”。 2021年1月14日,入选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公布的第三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名单。 2021年,入选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名单。 2021年5月27日,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首批全国县域足球典型。 2021年8月17日,入选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年赛迪百强区”名单。 2021年9月,入选“2021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 2021年10月12日,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2021年11月,拟入选“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公示名单。 2021年12月2日,入选2017—2020年度拟授牌命名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名单。 2022年2月,荣获2018-2020年健康浙江建设先进区称号。 2022年6月,入选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第二批试点名单(改革探索类试点)。 2022年7月,入选2022赛迪百强区,排名第21。 2022年8月,入选2022年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