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

中文名称;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类别;传统技艺

遗产编号;Ⅷ-42

申报地区;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撒拉族自治县

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撒拉族自治县传统手工技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保安族腰刀煅制流程复杂,最多可达80道工序,主要工序有锻制雕刻刀柄制作、刀鞘制作等。

1987年,“保安腰刀”获国家民委、国家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1991年获得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与此同时,出现了许多以“保安腰刀”为题材编排、反映保安族生活的歌舞,如《保安腰刀》、《腰刀舞》、《保安腰刀真干散》、《我帮阿爷打腰刀》等。

2006年5月20日,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42。

代表性传承人内容来源于非遗大数据平台

马维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冶古白;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序言介绍

保安人打制腰刀的历史久远,保安腰刀的出现与元代的军事活动密切相关。

1227年,成吉思汗东征时,把部分来自中亚的官兵和工匠留在青海同仁地区,这部分色目人与当地蒙、汉、回、藏、土等各族人民相邻而居,互通共融,逐步形成了保安族。定居在保安城以后,他们中有许多从事手工业者,主要有铁匠、金银匠木匠鞋匠等。虽然当时的铁匠主要制作土枪、弓箭等军事器备,但"一脉相通"的冶铁技术使他们具备了雄厚的制刀资质。迁徙到大河家一带后,由于生活条件的影响,保安人制作的"刀子"在保持着自卫功能的同时,也具有了商品的性质。他们开始用"刀子"交换当地牧民的牛羊以及其他日常用品。从此,保安人用自己独特的冶铁技术打造的保安腰刀就和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着。

新中国成立后,保安腰刀的生产曾两度走过集体化道路,建立了两个生产大队腰刀厂,但很不景气。"文革"期间,打刀被视为"弃农经济""工匠单干,搞资本主义",遭到禁止。新时期以来,保安腰刀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工艺特征

保安腰刀造型优美,工艺精湛,不仅是生活用具,也是别致的装饰品,受到西北各族人民的喜爱。

保安腰刀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比较著名的腰刀有:"什样锦"、"什样锦双刀"、"雅王其"、"波日季"、"一刀线"、"双落"、"满把"、"扁鞘"、"蒙古刀"、"哈萨克刀"、"鱼刀"等等。规格多为5寸、7寸、10寸三种。刀面上,分别镌刻着手、龙、梅花等各种图案。其中,最漂亮的还数"什样锦"。这种腰刀刀柄均用什样锦镶嵌而成,图案协调华丽。金黄、翠绿、湛蓝、黛黑、银白、桃红……五彩缤纷,并夹有朵朵梅花。银白色的刀鞘,包着三道枣红色的铜箍,分外璀璨夺目。刀鞘上端有个小孔,挂有别致的紫铜环子。拔刀出鞘,刀锋闪闪发亮,寒光逼人。

工艺流程

取材

保安腰刀质量上乘的特点有很大功劳要给原材料,锻制原料主要是铁,其次为牛角、铜(主要用铜元红铜黄铜)、木料铁丝、纱轮等。除此之外,打制刀具的燃料也有很大的讲究,一般情况下,燃料主要是木炭,打制腰刀的工具主要有风箱一个、砧子一个、大铁锤两个、小铁锤两个、钳子两个、钻子一个、剪刀一把、钢锉三四把、虎头钳一个、剔子、铳子以及其他小工具。

流程

传统保安族腰刀制作技艺工序为三十道到八十多道不等,包括锻制、雕刻、刀柄制作、刀鞘制作等环节。锻制腰刀时,先反复锻打事先择好的铁,劈开加钢后进行淬火。刀面上多刻有七颗星、五朵梅、一条龙、一把手等图纹,纹饰精细。制作刀柄时,需对黄铜片、红铜丝、白铁丝、牛角、塑料等材料分别进行加工,然后将其叠合胶铆而成,再雕绘上种种栩栩如生的精美图案,最后抛光打磨。刀鞘多为铁鞘铜箍,配以装插的钢制镊子,既增添了刀鞘样式的美观,又可防止刀体从鞘中滑出。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保安腰刀带给保安人的不仅仅是前后相继的悠久历史,也不仅仅是数百年代代相传的工艺,而是活生生的保安民族文化[1]

从其传承的精神价值来看,代代"果尔"制作腰刀的实践活动积累了宝贵和精神财富:如刀把上镶嵌"逊奈提"寓意坚守信仰,乐观向上的精神;经历千锤百炼千折万绕才成就一把"折花刀"所蕴含从不放弃、精益求精的精神;不畏强权的"一把手"的传说所蕴含的坚持正义的精神;在经商过程中质量第一,诚信为本的精神等。这些精神是蕴含在保安腰刀制作过程背后的重要价值,对提高和丰富保安族的民族文化有重要作用。[2]

传承现状

市场开放给保安腰刀打开了销路,给这一历史悠久的民族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保安人相继建起多家民族刀具厂,集中技艺较高的工匠,添置新的设备,组织批量生产。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技艺由原先的手工操作渐向半机械化发展,传统技艺出现了传承危机。

传承人物

治古白,男,保安族,1934年生,2009年去世,甘潮积石山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安族腰刀锻造技艺传承人。

马维雄,男,保安族,1958年生,甘肃积石山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传承人。

保护措施

1957年,政府把分散的制刀工匠组织起来,成立了刀具厂,购置了机器,开始了保安刀的成批生产。

临夏回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以保安腰刀为题材,编排了反映保安族生活的歌舞--《保安腰刀》

社会影响

国际影响

1980年,保安腰刀已远销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西藏、内蒙古、云南等地,有的还远销港澳、日本、西欧、印度、沙特、尼泊尔

1985年3月,时任甘肃省青联主席的马少青随中国青年代表团访问日本时,曾把腰刀赠送给日本青年朋友,受到青睐。

荣誉表彰

1991年,马骥马占林等设计制作的铜扁鞘带锁腰刀,在第六届甘肃省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审会上,被评为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在全省金属工艺品质量评比中荣获优秀产品奖。

1999年,马福祥设计制作的保安腰刀--"景泰蓝将军剑"获外形设计国家专利。

2009年,积石山县保安民族腰刀制造有限公司制作的景泰蓝保安腰刀获第四届甘肃文化产业博览会文化产品金奖。

2012年,保安腰刀荣获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西北赛区银奖。[3]

文化轶事

据传,很久以前有个名叫波日季的保安族青年,身怀打刀绝技,为人正直善良,常以打刀换得的钱财食物,周济贫苦的乡亲。这事引起当地富豪的不满,经常逼迫他不准帮助穷人。波日季不畏强暴,宁死不屈,被富豪残酷地断其右手。为了纪念这位刚直不阿的保安工匠,后人们在自己打制的腰刀上刻下了一把手的图形,并把这种刀叫做"波日季"刀,一直流传至今。

濒危状态 内容来源于非遗大数据平台 虽然我们的政府部门在保护传统工艺的态度一向是积极的,但由于现代经济社会的冲击,传统保安腰刀手工艺的地位每况愈下,更谈不上什么发展和完善了。根据观察分析,我们可以大致罗列出腰刀手工艺濒危现状及其根源。 (一)、由于一些颇有腰刀手工艺造诣但没有将自己的刀艺传授给后人的老刀匠相继谢世,使许多独门绝艺得不到传承,这种无形的损失是极其惨重的,也是难以挽回的。 (二)、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对于传统腰刀手工艺的冲击和影响是很明显的,正因为电动化的介入,使腰刀的内在质量大打折扣。比如以前磨刀刃的砂轮是手动的,匠人自己摇砂轮、磨刀刃,心中有数,手里有底;而用电动砂轮打磨,刃口就会变软,质量就出现了问题。 (三)、由于经济利润的吸引,腰刀作坊迅速增多,许多人甚至没有拜过师、学过艺。他们认为一把刀就算挣一块钱,一个月也能争五、六百块。于是加大生产量,数量越大、质量就越差,卖的价越低,成本就算得越细,到最后就偷工减料,劣质刀从此产生,而在刀具市场上的信誉度也在不断下跌。 (四)、传统的保安腰刀,虽然造型简单,但十分耐用。然而现在的大部分刀匠也盲目地追随世俗的审美观,一味追求外观,而一些水平不高的买刀者也只喜欢华丽的外饰,对内在的质地要求不高,这可能就是纯手工刀匠不容易挣钱的原因。 (五)、国家的法令、政策对腰刀手工艺的影响也很大。90年代初由于公安机关对保安腰刀开始管制,导致许多刀匠改行转业,被迫疏远、抛弃了难得的刀艺。

相关视频

少数民族三大名刀保安腰刀

一把刀传了四代人,保安族腰刀有何神秘之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