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信义新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信义新村
图片来自taichung

信义新村为一系列由(英语:Lutheran Villages)为“基督教世界信义宗香港社会服务处”于1960年代于香港乡郊地区兴建的徙置房屋,用以安置贫困的寮屋居民及艇户。通常模式系由理民府拨地、由信义宗香港社会服务处向海外国家如纽西兰英国筹募建筑费、然后由入住的居民组织“改善生活合作社”负责日后的维修保养。

信义新村(马草垄)

1962年11月29日落成揭幕,落成时共设单层平房60间,分3列12座依山兴建,每座由4间至6间连接。依山而建,维持良好通风、采光及景观。每平房面积13呎9吋x18呎,全村设水井两口及男女厕各一座。入伙同日成立“信义新村改善生活合作社”,负责本村的维修保养及将来铺设水喉等发展项目,每户每月缴交社费港币1元及租金5元。当年新村落成的纪念碑至今仍存村旁。

新村安置了马草垄旧村村民。他们原居于深圳河畔低洼地带,每遇大雨,深圳河洪水泛滥频频。遂由大埔理民府拨出官地及开辟地盘,并由“基督教世界信义宗香港社会服务处”捐助全数建筑费用共港币188000元。[1] [2]

信义新村(马鞍山)

由“基督教世界信义宗香港社会服务处”所建,1961年11月底全部入伙。一共8座平房,每座供2伙人入住,容纳约170人。1962年成立“马鞍山信义新村改善生活合作社”,负责本村的维修保养及发展。

有资料指兴建马鞍山信义新村是为了收容1962年因台风温黛袭港而失去家园的马鞍山居民,此说法明显与报章报导不同。

信义新村(长洲)第一村

由“基督教世界信义宗香港社会服务处”兴建。原选址为长洲北部小鬼湾(今小贵湾)山上,邻近今日长利公园一带。其后更改为“大石口电灯厂后面”(今风帆径尽头)。

第一村26间双层平房共52单位于1967年3月22日揭幕。建筑费港币370500元,由英国“牛津委员会饥荒救济金”及瑞典捐赠,并由南约理民府拨出官地及铺设道路街灯。每单位面积23呎x12呎,入伙时每户已有自来水、电力供应,惟仍须使用公共厕所。居民由长洲乡事委员会及信义宗香港社会服务处甄选,主要来自长洲东湾大菜园大石口之寮屋居民,俱为内地逃港难民。

1970年,该村加设“梁志信义村福利中心”,作为附近一带村民娱乐、进修甚至托儿之用,资金主要源自美国德州达拉斯公益信托基金会捐赠,并以该基金会长梁志博士命名。

信义新村(长洲)第二村

1968年3月29日入伙。单位36个,其中26个由西德“路德会”捐赠建筑费,另外10个由纽西兰CORSO会捐赠建筑费。位于第一村西南面位置。

信义新村(塔门)

正式名称为“塔门渔民新爱信义新村”,但通称“塔门渔民新村”。1964年11月24日奠基,1965年11月29日落成入伙,同日“塔门渔民改善生活合作社”成立,负责该村的维修保养。共计双层平房40间,80个住宅单位,每个面积320平方呎,总共容纳80户。由“基督教世界信义宗香港社会服务处”联络“纽西兰海外救济会”,后者捐出港币52万兴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