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俾士牧师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俾士牧师(英语:Rev. George Piercy,1829年2月27日-1913年7月16日)为英国大英循道会差会(Wesleyan Methodist Missionary Society)首位来华传教士,在中国传道31年,开办学校、医院,并以粤语白话文翻译西方属灵书籍,被誉为“中华循道公会之父”(The Father of the Chinese Methodist Church)。

在耶稣时代,没有天主教这回事,耶稣升天后,圣灵降临,教会出现了,以后一直都称为教会[1]。一直到主后三世纪末,教会组织受罗马政治法律的影响,形成了罗马大公教,后称罗马教,1054年才称天主教。因此天主教又称“罗马天主教”[2]

简介

佐治·俾士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壁克宁区(Pickering),青年时投身海员工作,经历两次海上旅程后转为务农为生。

1851年1月31日,(咸丰元年),21岁的俾士以义务传教士身份自费抵达香港,但抵港后才得知他原定要接触的英兵循道会友罗斯中士(Sergeant Ross)已于一星期前病世,同年12月北上广州传道。

当时清政府已签订《南京条约》约十年,西方人士要进入中国仍然有一定困难。虽然不能进城,他便在城门口派单张。后在伦敦传道会华人牧师梁发的帮助下开始传教活动,在广州十三行以商行职员身份进行隐蔽的传教,他又不断写信给英国循道公会,报告事工情况及进展。

1852年4月,俾士申请成为英国循道海外差遣员,获批准后,差会增派毕治(Rev. W.R.Beach)牧师和郭修理(Rev. Josiah Cox)牧师,带着伦敦英国循道公会的差会任命俾士为牧师的公文来华。

1853年,俾士终于得到教会的支持,正式按立他成为牧师及承认他是首位循道公会来华的差遣员,在广州南门外增沙街开设“增沙惠师礼堂”并附设男校“新沙书院”,遂组成广州教区(发展成后来的华南教区,下辖有包括香港的七个教区,1914年改名中华循道公会),担任第一任教区长。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循道公会的传教士们避难澳门,在澳门诞生中国第一批循道公会华人教友。

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后,避地澳门的俾士等传教士再度返回广州工作,但鉴于澳门的良好环境,他们决定保留澳门居所作为循道会传教士休养之所,并制定了按家庭轮流到澳门休假的制度,传教士设堂传教,并在广州增沙创设“圣道书院”,培养华籍牧师。

1860年至广东佛山开拓,在古洞街赁房布道。

1861年在南关增沙购屋作礼拜堂,后称增沙堂。

1862年在西关第十甫购屋改建福音堂,附设学塾,后称十甫堂;在高第街设福音堂,后称高第堂。

1882年返回英国后,继续向伦敦西印度码头地区的中国水手传教至1913年离世为止。

视频

俾士牧师 相关视频

自驾滇藏第三天,走进西藏唯一信仰天主教的藏族村落,家家挂红旗
20161026北京天主教神哲学院中国哲学精读老子第八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