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侯德封 (1900年4月8日-1980年2月24日),字洛村,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地质学、地球化学家[1]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3]

候德封
中国科学院院士
出生 1900年4月8日
河北省高阳县
逝世 1980年2月24日
国籍 中国
母校 北京大学
职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知名作品 《中国矿业纪要》

1923年侯德封从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到山东莱阳中学任教2年;1926年开始先后担任河南中原煤矿公司钻探师,农矿部(实业部)地质调查所技士,山西太原晋绥矿产测探局矿产课技正、课长,四川省地质调查所技正,四川省地质调查所所长,兼任重庆大学地质系教授南京中央地质调查所技正,兼陈列馆主任。1951年至1980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化学系系主任。1958年至1964年被选为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8年至1980年兼任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1979年任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1980年2月24日在北京逝世 。

侯德封主要从事矿产地质研究工作,是中国地球化学、铀矿地质和第四纪地质的开拓者和奠基人[4]

目录

人物简介

侯德封,地质学、地球化学家 。1900年4月8日生于河北高阳。192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2月24日逝世。 曾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兼任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我国地球化学、铀矿地质和第四纪地质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主要从事矿产地质研究工作,在煤田地质、铁矿床及有色金属矿产研究方面作出贡献。在锰矿找矿方面基本上解决20世纪50年代中国所需的锰矿资源。领导并参加了西北石油地质调查,支持陆相生油理论。领导开展了稀有元素及稀土元素研究工作,提出铀矿地质学基本理论。代表作有《从地层观点对中国锰铁等矿产的寻找提供几点意见》、《目前我国石油地质工作中的基本的问题》、《粒子地球化学》、《金属成矿论》和《核转变能与地球物质的演化》。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人物生平

1900年4月8日,侯德封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河西村。童年学习努力,11岁入河北保定高师附小。13岁入保定育德中学。

191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进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

192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由于就业困难,改行到山东莱阳中学任教2年。

1924-1925年,山东莱阳县中学任教。

1926-1927年,任河南中原煤矿公司钻探师。

1928-1935年,任农矿部(实业部)地质调查所技士。

1936-1937年,任山西太原晋绥矿产测探局矿产课技正、课长。

1938-1945年,任四川省地质调查所技正。

1943-1945年,任四川省地质调查所所长,兼任重庆大学地质系教授。

1946-1949年,任南京中央地质调查所技正,兼陈列馆主任。

1950年,任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

1951-1980年,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

1951年,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兼南京办事处主任。

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

1954-1962年,任中国地质学会书记、秘书长。

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7-1980年,任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副主任。

1958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化学系系主任。

1958-1964年,被选为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8-1980年,兼任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

1978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78年,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名誉理事。

1979年,任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

1980年2月24日,在北京逝世。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候德封
候德封(左)

侯德封在锰矿找矿方面基本上解决20世纪50年代中国所需的锰矿资源。领导并参加了西北石油地质调查,支持陆相生油理论。领导开展了稀有元素及稀土元素研究工作,提出铀矿地质学基本理论 。

锰矿勘查

早年,中国地质事业几乎一片空白,侯德封花了很大精力编写《中国矿业纪要》。1929年,候德封编写了第3次中国矿业纪要,收录了全国208个矿区、43个矿种,包括煤、铁、石油、金属、非金属等矿产的情况。1932年和1935年出版了第4次和第5次《中国矿业纪要》,记录了调查到的和收集到的矿产资源资料,基本勾划出当时全国矿产资源的分布。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些仍然具有找矿勘探的重要参考价值。

1937年出版了《黄河志·地质志略》,是侯德封早年又一项重要的工作。这本志略叙述了秦岭以北、阴山以南,包括甘、陕、晋、冀全省和青海、宁夏、内蒙、河南、安徽、江苏等省部分地区的黄河流域的地貌、地层、构造和矿产等情况,是治理黄河、开发黄河流域的一份珍贵资料。

在此期间,侯德封从北到南亲自进行了广泛的地质矿产调查,包括黑龙江的沥青和褐炭,河北开滦的煤矿,太行山东麓的煤田,河北的石棉,河南修武的煤田,山西的菱铁矿,福建的漳龙地质,甘肃的兰州地质剖面等,还进行了中国黄金的研究,先后写有20多篇报告和论文。

1938年侯德封到四川地质调查所工作后,地质矿产调查活动更趋繁忙。广元南江地质矿产、犍为煤田、河北磁县粘土矿的调查,黔北地质矿产调查、四川铁矿、四川地质构造与矿产关系的研究总结等,为当时和后来的矿业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指导方向。

1946年侯德封到南京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率队调查了长江三峡的水库坝址问题,这是中国自己第一次认真进行的这种地质勘察。从此,他又萌发了对中国工程地质工作和自然资源保护工作的注意和重视。在此期间,作为陈列馆的主任,他精心地布置地质与矿产的陈列和展示,其中生物发展史特别是人类发展史资料完整,设计新颖,颇受欢迎,为中国地质博物学的创立和发展起了开拓作用。

1950年,侯德封组织和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大规模的东北地质矿产调查,为恢复与发展东北地区钢铁基地和其他工矿业的资源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不久,中国钢铁工业支柱之一,湖南湘潭锰矿资源告急,侯德封等组织和参加了研究工作,发现已濒于枯竭的浅部氧化锰矿。根据成矿规律和调查情况,预测其深部可能存在原生碳酸锰矿。钻探结果证实了这个创造性的预见,解救了中国钢铁工业断锰的危机。这件事在当时各报刊上广为登载,为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和科技服务于经济工作起了积极的作用。

1955年,侯德封领导并参加了西北石油地质调查工作。他提出,有无石油生成,不在于地层是陆相还是海相,主要是有没有合适的古气候和古构造。地层厚、有潮湿气候期,是生油层和储油层发育的基本条件。下降生油,隆起聚油,一生一聚形成油田。不仅中国西部中新生代巨厚的陆相沉积盆地有油田,中国西南和东北中、新生代凹陷也很有生油前景。他当时的见解,不仅成功地解释了中国西部的油田成因,推动了青海的石油勘探工作,成为把中国石油勘探基地由西往东进行战略转移的决策人之一,导致了大庆油田和东部其他油田的发现。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所于60年代初内部出版的中国第一部《陆相生油》专著,是在侯德封指导下,由一批年轻科技人员完成的。陆相生油理论是中国石油地质科学的一个创造,为今后的石油普查勘探起着长期的指导作用。

1960年,中国国防工业由于国内外的情况变化而处于困难境地,侯德封为此领导和参加了有关工作。他与其他专家共同领导调查中国各地的许多铀矿,进行了成矿理论研究,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推动了铀矿事业的发展。侯德封和叶连俊、谷德振等一些学者承担和领导了核试验场的地质工作,包括场地的工程地质研究和爆炸力的地质效应研究。在缺乏资料、缺乏前人经验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开拓创新,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核子地质学

侯德封在担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的时候,已经51岁了,而他那创新的理论思维和学术思想,日益蓬勃发展。

1956年,侯德封领导了中国第一个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实验室的创建。他和李璞等专家一起,培养了中国第一支同位素地质学科技队伍,开拓了中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和其他测试工作,为把中国地质科学和普查勘探工作提高到一个崭新水平提供了一项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术。

1957年,侯德封首先开创了中国稀有元素和稀土元素的调查研究工作。这项工作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国家建设对稀有、稀土元素的急需,一方面是为提高中国地质科学研究水平开辟新的理论方向。在他和郭承基、司幼东等的指导下,使中国的这项研究获得迅猛发展。他们多次到白云鄂博指导工作,把一个大铁矿变成为一个特大的稀土矿床,以后又在其他地区和一些盐湖中陆续发现许多稀有元素和稀土元素矿床,使中国成为一个稀土材料生产大国。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侯德封倡导和开拓了中国地球化学的研究工作,成为中国地球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把宏观的构造、地层、岩石、矿物、矿床的研究深入到微观的物质结构和元素活动的层次上来,提出用化学地理和化学地史方法研究地球历史和成矿规律,划分出外能圈(包括大气元素、海洋物质、腐植质、盐类、风化壳、沉积地层等)和自能圈(包括花岗岩组分区和辉长岩组分区),推动了中国地球化学这一门新兴学科的建立与发展。

60年代初,侯德封在实践中认识到,应该把物质结构和元素活动的研究再深入到核子的层次上去,用原子核的转变及其能量的积累与释放的微观认识来解释宏观的地质问题,从物质由基本粒子组成这一基本概念出发来认识地球物质的性质和运动规律。1961年,年逾花甲的侯德封,连续在《科学通报》上发表3篇论文,正式提出了他的核子地球化学理论,亦即核子地质学。这个理论认为,组成地球的一切元素或同位素在地球发展的自然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同位素组成的研究可以进一步认识元素的共生系统和量与质的变化规律;核转变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是地球物质演化的基本因素和动力。

候德封
侯德封雕像

1964-1965年,侯德封用他的核子地质学理论研究了金属成矿问题,在《地质科学》上连续发表3篇论文,论述了其研究结果。他指出,根据铀同位素丰度的计算,20-22亿年前,天然铀中的235U丰度特别高,如果岩石中存在慢化剂(如水、碳等),按反应堆中铀产生链锁反应的理论计算,岩石或矿石中有可能产生规模较大的链锁反应。1972年,法国科学家证实,非洲加蓬的Oklo铀矿区在20亿年前有9-10个天然核反应堆区,每个区有若干个反应堆,链锁反应时间持续了60-140万年。这是对侯德封理论推断的极好证明。

根据这个理论,侯德封在70年代又倡导开展寻找自然超铀和超重元素的研究。他推断自然界可能存在第124号超重元素。果然,1974年,美国一个实验室在独居石中发现了124号和126号元素。中国也于1982年在一些铀矿物和稀土矿物中找到了超重元素钚。

1974年,侯德封的《核转变能与地球物质的演化》一书出版,详细阐述了核子地质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核子地质学。

地质科学

50年代的东北地质矿产调查,西北石油地质考察,祁连山综合考察,黑龙江流域地质考察,三门峡水土保持考察;60年代初的海南岛红土沉积考察等,侯德封都是组织者和领导者,为完成国家任务和培养科学人才作出了贡献。他参加50年代初中国地质机构的调整工作及国家12年科学发展规划和10年科学发展规划的制定,为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建立、搬迁和发展制定许多长期的和年度的规划计划,为发展中国地质科学发挥了很大作用。他任过地质陈列馆主任、《地质论评》编辑部主任,长期兼做中国地质学会的组织工作,为活跃地质学术交流花费了许多心血和精力。

侯德封是中国工程地质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中国第一个工程地质研究室和第一个第四纪研究室是侯德封于50年代早期在地质研究所建立的。1954年,他组织北京地质学院、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古生物研究所和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室的科研人员进行三门峡水库淹没区的第四纪地质研究。1957年他和杨钟健一起协助李四光组建了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并一直担任这个委员会的副主任之一。

1958年,侯德封参与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别是该校地球化学系的创建工作,并担任这个系的系主任。在教学计划中,他强调该系学生一定要打好数、理、化坚实的基础,一定要练好新兴实验技术的基本功。在他的指导下,从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化学系毕业的一批批学生,即以知识面宽、思路活跃和技术熟练而活跃于地质学界,为提高中国地质科学水平,为发展中国地球化学的理论和技术,起到了推动和骨干作用。

1955-1957年,为了保证国家建设的需要,他积极组织并领导了中国科学院西北石油地质调查工作。在《目前我国石油地质工作中的基本问题》一文中指出 ,石油地质最基本的工作是与矿层有关的沉积岩剖面的研究,从化学观点和物理观点认识沉积岩剖面的基本类型、堆积时的物理化学环境、沉积岩的发展关系,从而了解成矿时期的构造环境和古地理条件。又在《关于陆相沉积盆地石油地质的一些问题》中强调历史地分析古地理和古气候是研究油区地层的关键。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他积极支持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的一批年轻的科学工作者提出的"陆相生油"理论,他严密论证了"潮湿凹陷带是陆相油田形成的基本条件",并认为"地层厚、有潮湿气候期,使生油和储油层都能有较好的发育,因而油源充足又可以储存,中国大陆上还有一些中、新生代的内陆凹陷带,它们有广阔的研究意义"。他还强调,在我国西部每一个巨厚的陆相沉积盆地中都可能有油田;油田分布在盆地的中、新生代沉积范围内。这说明来自陆相沉积本身的油源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远景很大,继而提出古生代以来的地质时期的滨海可以生油,陆相亦有生油的可能,有无石油的关键不在于是陆相还是海相地层,而首先要确定古气候带和构造区。他的一系列见解尽管当时遭到各种非议,但他尊重事实,力排众议,坚持认为"不管各国学者对成油问题有什么不同的理论,这一研究课题都是有学术意义和实际意义的"。事实证明,陆相生油理论在我国石油资源的勘探和开发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学术论著

1、侯德封.开滦煤矿.河北矿学界,1929(1).

2、侯德封.第三次中国矿业纪要.农矿部地质调查所,地质专报,丙种,1929(3):1-366.

3、侯德封.太行山东麓煤田地质构造研究.农矿部地质调查所,地质汇报,1930(15):25-51.

4、侯德封.河南修武煤田地质.农矿部地质调查所,地质汇报,1930.

5、侯德封.第四次中国矿业纪要.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地质专报,丙种,1932(4):1-456.

6、侯德封.黑龙江省札?诺尔沥青矿及褐炭矿地质.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地质汇报,1932.

7、侯德封.黄金.自然,1933,1(32).

8、侯德封.黄河上游之地质与人生.地理学报,1934,1(2).

9、侯德封.福建漳龙一带地质.自然,1934,2(上册).

10、侯德封.第五次中国矿业纪要.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地质专报,丙种,1935(5):1-628.

11、侯德封.黄河志(第二篇).地质志略,国立编译馆,1937.

12、侯德封.山西之菱铁矿.中国地质学会会志,1937,17:451-458(英文).

13、侯德封.广元南江间地质矿产.四川省地质调查所丛刊,1939(2):1-64.

14、侯德封.犍为煤田地质.四川省地质调查所,矿产专报,1940(2).

15、侯德封.北川绵竹平武江油间地质.四川省地质调查所丛刊,1941(3):1-30.

16、侯德封.四川铁矿概略.四川省地质调查所,矿产专报,1941(4).

17、侯德封.黔北地质矿产.四川省地质调查所丛刊,1945(8).

18、侯德封.四川地质构造史及其与矿床之关系.中国地质学会会志,1947,27:253-263(英文).

19、侯德封.从地层观点对中国锰铁等矿产的寻找提供几点意见.地质学报,1953,33(1):29-45.

20、侯德封.目前中国的锰矿问题.地质学报,1953,33(3):183-195.

21、侯德封.目前中国石油地质工作中的基本问题.地质知识,1955(4):1-7.

22、侯德封.地层的地球化学概念.地质科学,1959(5):68-71.

23、侯德封.关于陆相沉积盆地石油地质的一些问题.地质科学,1959(8):225-227.

24、侯德封.化学地理和化学地史.地质科学,1959(10):290-293.

25、侯德封.核子地球化学.科学通报,1961(10):1-20.

26、侯德封.几种主要内生铀矿床元素共生的检查.科学通报,1961(10):22-29.

27、侯德封.分散元素与金属元素的共生与裂生关系.科学通报,1961(12):1-5.

28、侯德封.金属成矿论.地质科学,1964(4):299-312.

29、侯德封.金属成矿各论(一).地质科学,1965(2):95-105.

30、侯德封.金属成矿各论(二).地质科学,1965(4):303-311.

31、侯德封.同位素周期表的试作.地质科学,1973(3):245-249.

32、侯德封,欧阳自远.核转变能与地球物质的演化.科学出版社,1974.

人才培养

侯德封十分关心新学科的建立,同时也认为在条件成熟的时候,要为新学科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研究机构。他和张文佑、尹赞勋、涂光炽等一道,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发展了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两个研究方向,并适时地于1966年完成了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的组建工作,亲自兼任该所所长。后来,许多与地球化学有关的新学科,如有机地球化学、矿床及层控矿床地球化学、天体地球化学、稀有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等,都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为国家建设作出了许多新贡献,都是与地球化学学科和地球化学研究所的建立和发展分不开的。

在侯德封的关心、倡议和推动下,中国科学院的兰州地质研究所、青岛海洋研究所及该所沉积室、南海海洋研究所、青海盐湖所及该所地球化学室等相继建立,现已发展成为中国地质和海洋湖泊科研战线上的几支活跃的生力军。

侯德封为中国地质科学事业终生奋斗的成果和精神,深为后人景仰。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设立的侯德封奖,已成为鼓励年轻一代的矿物学家、岩石学家和地球化学家成长的强大精神力量。

荣誉表彰

1955年,侯德封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2年,因在“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中的突出贡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5]

1978年,“核子地质学”获全国科学大会奖[6]

社会任职

侯德封先后当选为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人物评价

侯德封从1926年开始,辗转于矿业和地质调查部门,奔波于高山大江矿井钻台,为祖国的工矿事业和地质矿产调查研究工作进行了广泛的实践,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使他成为中国早期一位学识广博的地质学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侯德封积极参加组建地质工作机构和主持地质科学研究,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为满足中国各项建设对地质矿产的需求,为创新和发展中国地质科学,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尤以他对新人才、新机构的培养扶植,对新理论、新技术的倡导支持,在地学界享有很高的威望。1978年,他提出的核子地质学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在他去世后的1982年,因他在"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学工作"中的突出贡献而成为获得这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主要人员。

侯德封在煤田地质、铁矿床及有色金属矿产研究方面作出贡献 。

他是我国地球化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核子地质学的创始人 。

参考来源

  1. 我国地质学、地球化学先驱、杰出战略科学家侯德封先生 ,腾讯, 2021-04-28
  2. 侯德封 ,中国科学院
  3. 侯德封 ,中国科学院, 2009-08-24
  4. 侯德封:培养大批地球化学系骨干 ,人民网, 2021-05-17
  5. 侯德封---科学家故事 ,中国科学院, 2018-11-13
  6. 侯德封人物简介 ,谋略学, 2021-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