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偃师(《列子·汤问》中记载的一位工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偃师(《列子·汤问》中记载的一位工匠)人名,是《列子·汤问》中记载的一位工匠,善于制造能歌善舞的人偶。[1]

[]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又称战国时代、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时代之一。关于战国的起始年份,有多种说法,与春秋在历史上并无明确时间界限,而战国时期结束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战乱持续两百多年,其主体时间线处于东周末期。“战国”之名源自西汉刘向编注的《战国策》。

战国时期中国人口大约在两千万以上, 公元前249年战国七国面积合计为218万平方公里。

经过春秋时期的无数次兼并战争,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打败智氏,三家分晋,奠定了战国七雄秦、齐、楚、燕、韩、赵、魏的格局。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周威烈王册封三晋为诸侯。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十六年),田和列为诸侯,七雄格局正式形成。公元前270年,秦昭王授意穰侯魏冉兴兵经韩、魏两国伐齐,范雎献上“远交近攻”之策,阻秦伐齐。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国灭齐国,统一六国,标志着战国时代的结束。

战国上承春秋乱世,中续百家争鸣,后启大秦帝国,是中国农业、纺织业、思想、科技、军事和政治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图强求存的各诸侯国展开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变法和改革,如吴起、商鞅的变法图强,张仪、苏秦的纵横捭阖,廉颇、李牧的战场争锋,春申君、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的政治斡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成语和典故。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经历了君主专制社会取代分封制社会的划时代的变革,塑造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社会的雏形。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李牧、廉颇。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还有扁鹊、赵武灵王赵雍、孙膑、吕不韦、荆轲、屈原等。

战国相关的电影作品有《秦俑》《荆轲刺秦王》《英雄》《孔子》《大兵小将》等,相关电视剧有《吕不韦传奇》《卧薪尝胆》《越王勾践》《大秦赋》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