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停顿,一般指说话中话语的短暂 停歇。(或声音的断和连)。词典中指停留 安顿耽搁停止

停顿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停顿 [1]

外文名 pause

拼音 tíng dùn

解释 停留安顿,耽搁,停止[2]

汉语词语

拼音

停顿:tíng dùn

引证详解

(1).停留安顿。

①唐·杜宝《大业杂记》:"每两驿置一宫,为停顿之所。"

②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下:"于是停顿行装,携健儿数人,逾岭寻虎穴所在。"

③沈从文《牛》:"他同那牛停顿在一个地方。"

(2).耽搁;停止。

①清·薛福成 《滇缅分界大概情形疏》:"又值外部诸员避暑在外,稍有停顿。"

②鲁迅《书信集·致李秉中》:"我于前年起,曾编《奔流》,已出十五本,现在停顿半年,似书店不愿更印也。"

③孔厥《新儿女英雄续传》第二一章:"然而牛刚的胳膊围得紧紧的,谈话也一直没有停顿,因此他并没有找到走开的机会。"

朗读停顿

停顿有两种:

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

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演讲停顿

在演讲中,停顿一般分为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感情停顿和生理停顿。

语法停顿

语法停顿是依照标点符号所作的停顿。根据演讲稿上标点符号的不同,所作的停顿时间长短也不同。一般讲,句号(包括句末的问号、叹号、省略号)停顿的时间长于分号和冒号;分号和冒号停顿的时间则长于逗号;逗号停顿的时间又长于顿号。学习语法停顿,可以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播音员为榜样,以报纸登载的与电台播送的同一条新闻为材料,边看报纸,边听新闻,来学习语法停顿。

逻辑停顿

逻辑停顿是为了突出某一语意所作的停顿。例如:

英国政治家赖白斯曾在伦敦参事会演讲劳工情况,讲到一半,他突然停顿下来,取出了表,站在那儿一声不响地眼看观众,达1分12秒之久,其他参事员坐在椅子上很奇怪,互相看来看去,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后来大家一致认为:赖白斯忘了演讲辞!就在这时,赖白斯突然大声地讲道:

诸位适才所感觉的局促不安的72秒的长时间就是每个普通工人垒起一块砖所用的时间。

这里,赖白斯巧妙地利用了逻辑停顿,让其他参事员领略了普通工人劳动的辛苦,突出了演讲的主题。

感情停顿

感情停顿是为了某种情感或受感情的支配而作的停顿。

感情停顿可打破标点符号的限制,在无标点处停顿。同时,感情停顿往往与逻辑重音、感情重音相配合。感情停顿如果有充分的内含和饱满的感情,往往比有声语言更丰富、更深沉,令人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感。

生理停顿

生理停顿是指在演讲到长句时,找中间某个合适的地方顿一顿,换一口气。例如下面一段话,必须在几个无标点的地方停顿换气:

儿童教育真正的专家/是那些父母。他们卓有成效的实践经验/和见仁见智的看法/对那些在与孩子交流中感到力不从心/总抱怨孩子不听话的父母/将大有启发。

文言文停顿

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2)若夫/淫雨霏霏(《岳阳楼记》)(3)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例(1)中的"而"是转折连词,例(2)~(4)中的"若夫""盖""且"为语气助词。

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须分开。(1)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动宾结构肯定不停顿。例如:"吃东西",不好停顿成"吃/东西"。(1)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3)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1)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停顿。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1)其一/犬坐于前(《狼》)(2)必以/分人(《曹刿论战》)(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英语停顿

停顿(pause)指的是讲话人在词与词、一群与一群、句子与句子以及段落与段落之间的短暂停歇。

【注】"//"表示一般停顿,长度约1~2秒;"///"表示较长的停顿,长度约3秒左右;"////"表示4秒以上的特长停顿。停顿首先是一种生理要求的结果。

内容上看,决定停顿频率和长短的因素有以下四个:

1.信息单位

所谓信息单位就是传统语音和口语教科书上所说的意群。一般情况下,信息单位与信息单位之间应该有停顿。应该特别指出的是,信息单位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其界限常常取决于语境中的诸多其他因素。

2.信息含量

信息含量(information content)是个相对的概念,它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它可以接受信息者对某一信息的熟悉程度和理解程度。一般来说,信息含量大的词或词组的前或后都应有一个停顿,即使该词或词组并不构成一个信息单位。值得注意的是:信息含量越大(重要、深奥、难懂、感情成分多等),停顿的时间就越长,反之就越短。

3.信息跨度

信息跨度(information span)特指同一篇章内自然段之间的信息关联程度。信息跨度有大小之分。朗读信息跨度大的段落群时,除了遵守前面讨论过的停顿规则外,应该特别注意段落之间的停顿要长一些,以给听者想象、跨越时空的时间。朗读信息跨度小的段落群时,应该特别注意段落之间的停顿要稍短一些。

4.信息流向

信息流向(information flow)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指信息组合的常规程度。信息流向分为顺向流动和逆向流动。顺向流动的单位一般是一气呵成,中间不宜停顿,而逆向流动的信息单位,则往往需要在反常规组合的衔接处停顿一下。从句子的结构来看,一般来说,句子越长越复杂,中间的停顿就越长,以给读者足够的时间去理解语意,整理思路。

停顿的七大好处

在《决战谈判桌》一书中,作者讲述了他个人的一段经历。有一次,当他穿着拖鞋走出家门,打算拿邮筒的邮件并给前院的草坪浇浇水的时候,一阵大风刮过,门被“砰”地一声关上了。他身上没带钥匙,而这时已是晚上六七点钟。万般无奈,他只好向邻居借电话,请锁匠来开锁。于是,围绕着劳费——价格问题,作者和锁匠之间就有了一番“谈判”:他(锁匠)看了我一下之后,说:“价钱嘛……55块美金。”我听了之后,心里想:“糟糕,家里到底有没有这些现金?搞不好得开车去银行领钱。要不要先跟邻居借一下呢……”没想到年轻的锁匠看我不吭声,以为我生气了,马上不好意思地说:“好吧,好吧,50块好了。”我这下子更惊讶了,没有作声。“……哼……现在是晚饭时候了,应该算加班呢……就算你45块好啦。”其实我根本不知道行情是多少,是他的罪恶让它自动降价。随后我终于开口了:“40块钱!”这时候,他一副如释重负的样子,说道:“好吧,不过你得给我现金的。”

在这场谈判中,价格一降再降,不是因为作者的“旁征博引”,而恰恰是他的“沉默”,真乃“沉默是金”也。想必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其实,这正是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停顿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停顿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沉默。在语言交际活动中,人们不仅需要借助有声语言,而且需要借无声语言表情达意。甚至,在某些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无声语言更能表达有声语言所无法表达的思想内容,“此时无声胜有声”就是对无声语言作用十分恰当的描述。停顿就是一种无声语言。说话中的停顿,通常分为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和心理停顿。语法停顿是为了结构明确、层次清楚所作的停顿。逻辑停顿是为了强调某一特殊的意思或某种逻辑关系所作的停顿。心理停顿是由说话人为了表达某种感情或达到某一目的而有意识安排的一种停顿,它常常取决于说话人的心理情绪。

在语言交际活动中,恰当地使用停顿,尤其是心理停顿,能够获得更好的说话效果。

首先,停顿可以增添说话的情趣。通过停顿可以设置悬念,该说而不说,让听者如坠五里雾中,待时机成孰,突然亮底,风趣十足。里根当选美国总统时,一天上午,全体共和党人举行会议,一位多数党领导人站出来故意说:“总统阁下,开完会之后,我们大家准备共进午餐,倘若您也来和我们一起进餐的话,你必须付餐费5美元,如果实在没有,鄙人愿解囊相助,以解尊驾拮据之难。”这位多数党领导人为什么敢同里根开这个玩笑呢?因为人们知道里根口袋里平时不放钱,想借机让总统难堪。谁知里根听完他的话,笑而不答,一阵沉默。当大家步入宴会厅时,戏谑里根的那个人沉不住气,再次提出借钱给总统,里根却出人意料地从口袋里掏出崭新的5美元,令在场者吃惊不小,迷惑不解。经里根解释,原来是会前有人给他拍照做杂志封面所支付的报酬,恰好是5美元。于是大厅里响起一阵欢笑。里根开始的沉默,设置了一个悬念,人们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能否拿出5美元。谜底揭开,不仅使自己摆脱窘境,也为宴会平添情趣。

其次,停顿可以增强说话的吸引力。停顿能迅速消除语言传递中的种种障碍,使听者的注意力集中。“没有一点声音,没有任何喝彩,只有那震耳欲聋的寂静。”——这便是停顿所能达到的最佳传播效果。俄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曾在日内瓦作题为《无产阶级和农民》的演讲,当时有人蓄意破坏,会场秩序混乱。普列汉诺夫沉着冷静,大声地说:“如果我们也想用这种武器同你们斗争的话,我们来时就会……”说到这里他故意停顿下来,然后又接着说:“我们来时就会带着冷若冰霜的美女!”顿时,会场上出现了“轰动效应”,演讲也得以顺利进行。这样一次停顿,为何能取得轰动效应呢?因为它唤起了听众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当听众听到“我们来时就会”这个句子时,都想知道到底“会”怎么样,产生了无意注意,可说话人却故意停顿下来了,这样更引起了听众的期待和好奇,于是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再加上后面那句听众所意想不到的话又饶有风趣和幽默,所以听众一下就被吸引了。

再次,停顿有助于掌握说话的主动权。运用停顿,可以使说话者赢得思考时间,从而增强语言表达的逻辑性,使表达更严谨,减少说话中的失误;运用停顿,将说话的机会让给对方,可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同时也能避免自己将不该说的讲出去;运用停顿,可以造成对方的心理压力,从而使对方做出某些让步。作者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佐证。

古人云:“言而当,知(智)也;默而当,亦知(智)也。”那么,如何恰当地使用停顿呢?

(一)、准确把握语境。停顿的涵义非常丰富,它以语言形式的最小值换取最大意义的交流。不同语境下的停顿表述完全不同的意思:停顿可以表示默许,又可以是保留己见;既可以表示举棋不定,又可以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标志;既可以表示抗议、愤怒,又可以是心虚的流露……只有结合具体的语境,才能明白停顿的确切含义。

(二)、正确把握时机。并非每次交谈必有停顿,不恰当的停顿,会使一个连贯的说话过程中断,影响表达效果。如果不分场合故作深沉、高雅而滥用停顿,只会给人留下矫揉造作的印象。其次,停顿的时间长短要适度。停顿的确能对听者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如果时间掌握不当,其结果将会适得其反:停顿的时间太短,听众来不及反应,等于没有停顿;停顿的时间过长,听众有足够的时间“想一想”,在高潮到来之前做好心理准备,本想强调的话反而变得平淡无味。停顿多长时间为宜,要根据说话内容、目的、对象、场合而定。

(三)、恰当辅以其他态势语言。停顿不是全部说话活动的停止,只是有声部分的暂停。停顿时,要求姿态、表情等态势语言充分发挥作用。常见的停顿,一是以“目”说话,要表达的情感,从目光中流露。二是以“表情”说话,表情或严肃,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虽未吐一字一词,但停顿给了听者揣摩其“潜台词”的时间。同样可以获得答案。三是以“感情”说话,举手、投足、坐相、站姿都能传递信息,使听者于无声处看姿势,谈究竟。

(四)、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定力。耐心地沉默,本来就是一种修养。停顿,不仅要给对手施加心理压力,使对手在长久的沉默中失去冷静。而且,可以有助于你的倾听,及时分析对手言行的目的和意图,从而达到超出停顿本身的作用。这就要求,运用停顿时,要有充分的准备,要有耐心。在确定有必要停顿时,不论别人怎样,始终缄口不言。不要怕冷场,不要怕给人难堪,不要想当个“带头人”。假如思绪还没有理清,意见考虑不成熟或说出来可能不合时宜,还是沉默为好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