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傣族」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未顯示由 3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6 次修訂)
行 1: 行 1:
傣族 编辑
+
[[File:T01f0ca8e4129c5514a.jpg|缩略图|400px| 傣族]]
傣族(罗马字母:Dai),又称泰族(泰文:ไทย,罗马字母:Thai)、掸族(罗马字母:Shan)等,民族语言为傣语(泰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
''' 傣族''' (罗马字母:Dai),又称泰族(泰文:ไทย,罗马字母:Thai)、掸族(罗马字母:Shan)等,民族语言为傣语(泰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过去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傣族分布在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国家。2000年,傣族在中国境内共有115.9万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个自治县。其余的散居在景东、景谷、普洱、澜沧、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个县。边疆傣族地区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 [1]  。
 
中文名 傣族 别    称 泰族、佬族、掸族、阿萨姆族 分    布 泰、老、缅、印、越、中、柬等国 语    言 傣(泰)语 文    字 傣(泰)文
 
  
 文化
+
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过去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信仰
+
 
 宗教方面,边疆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属于小乘佛教,同时保留着原始鬼神崇拜的残余。内地傣族崇拜“龙神”、“龙树”,有宗教职业者“波勐”和“师娘”,代人占卜治病。在景谷等地区,也有信仰上座部佛教的。
+
傣族分布在[[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国家。2000年,傣族在中国境内共有115.9万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个自治县。其余的散居在景东、景谷、普洱、澜沧、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个县。边疆傣族地区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 。
南传上座部佛教
+
==基本信息==
 南传上座部佛教,有史料可证的是约在7世纪中由缅甸传入
+
中文名: 傣族
傣族小和尚
+
 
傣族小和尚
+
别    称: 泰族、佬族、掸族、阿萨姆族
中国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传入云南后,公元8世纪左右进入发展时期,10至15世纪进入鼎盛时期。最初经典只口耳相传。约在11世纪前后,泰润文书写的佛经经缅甸传入西双版纳,至傣文创制后始有刻写贝叶经文。临沧、普洱两地的上座部佛教,传入时间比西双版纳、德宏地区更晚。根据耿马县的史料记载,佛教传入耿马县的时间是公元1473年,是从缅甸掸邦传入的。上座部佛教传入景谷的时间大约 是17 世纪中期。
+
 
 南传上座部佛教在云南地区形成很多教派,按其名称可分为润、摆庄、多列、左祗四派。西双版纳的大龙、景洪、罕等傣族地区流行的上座部佛教属于润派,润派是林居派,居住在山林中。僧人们带来了傣润文佛经,以后又建立塔寺,制订僧制。此后,润派佛教又传入德宏、临沧地区。此外,德宏、临沧地区还有多列、左抵两个派别,这两派原为林居,传入傣族地区后,改为村居,往往在村落或寨边。另有摆庄派,流行于德宏及保山地区的傣族中,这一派是从缅甸瓦城传入的。
+
分    布: 泰、老、缅、印、越、中、柬等国
 由于小乘佛教主张男子在一生中要过一段脱离家庭的宗教生活,才能除苦积善,成为受教化的新人,成年后有社会地位,所以过去农村中佛寺很多,送子弟入寺为僧很普遍。特别是在西双版纳,未成年的男子几乎都要过一段僧侣生活,识字念经,然后还俗回家,有的就终身为僧。傣族的斋僧赕佛活动极为频繁,且很虔诚。由于村寨各户有共同负担寺院开支和僧侣生活的义务,加上其他宗教活动经费,约占农户农业收入的1/5,成为农民的沉重负担。新中国成立后,解除了不合理的宗教负担 [1] 
+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境内的傣族社会在宗教观念上出现了分化,老年人仍然按照宗教传统进行着宗教活动,而青年人的宗教观念则出现了明显的淡化,其重要表现之一为很多家庭已不再送孩子进佛寺当和尚,中青年人普遍认为读书比进寺更加重要。另一方面,青年人对于传统的宗教活动和礼教并不反对 [5] 
+
语    言: 傣(泰)语 文    字 傣(泰)文
原始宗教信仰
+
 
 傣族还供奉自己村寨
+
== 文化==
泰北地区的“披恩”(家神)
+
=== 信仰===
泰北地区的“披恩”(家神)
+
 宗教方面,边疆傣族普遍信仰[[ 南传上座部佛教]] ,属于[[ 小乘佛教]] ,同时保留着原始鬼神崇拜的残余。内地傣族崇拜[[ “龙神”]] [[ “龙树”]] ,有宗教职业者“波勐”和“师娘”,代人占卜治病。在景谷等地区,也有信仰上座部佛教的。
的社神,傣语称“丢拉曼”,也称“披曼”,是保护神,每年要祭祀两次,栽秧前为祈求丰收,秋收后为谢恩,要集体杀牛或猪一头,各家备贡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内,待念完祭词后,大家共食。新加入社的成员,要用鸡、酒和腊肉条供奉社神。在勐海等地屠宰祭牲仍保留着剽牛和食牛皮的风俗。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龙树、龙神,元江江边傣族每年农历3月祭龙树时,全村要杀红牛,杀前在红牛身上用白灰画成花纹,还要在牛身上披红绿布。同月还要杀猪祭“天公地母”,以求保佑牲畜平安 [1] 
+
 
服饰
+
==== 南传上座部佛教====
女性
+
 
 +
 南传上座部[[ 佛教]] ,有史料可证的是约在7世纪中由[[ 缅甸]] 传入[[ 中国]][[ 云南]] 地区。上座部佛教传入云南后,公元8世纪左右进入发展时期,10至15世纪进入鼎盛时期。最初经典只口耳相传。
 +
 
 +
约在11世纪前后,泰润文书写的佛经经缅甸传入[[ 西双版纳]] ,至傣文创制后始有刻写[[ 贝叶经文]] [[ 临沧]] [[ 普洱]] 两地的上座部佛教,传入时间比西双版纳、德宏地区更晚。根据耿马县的史料记载,佛教传入耿马县的时间是公元1473年,是从缅甸掸邦传入的。上座部佛教传入景谷的时间大约 是[[17 世纪]] 中期。
 +
 
 +
 南传上座部佛教在云南地区形成很多教派,按其名称可分为[[ ]] [[ 摆庄]] [[ 多列]] [[ 左祗]] 四派。西双版纳的大龙、景洪、罕等傣族地区流行的上座部佛教属于[[ 润派] ,润派是[[ 林居派]] ,居住在山林中。僧人们带来了傣润文佛经,以后又建立塔寺,制订[[ 僧制]] 。此后,润派佛教又传入德宏、临沧地区。此外,德宏、临沧地区还有多列、左抵两个派别,这两派原为林居,传入傣族地区后,改为村居,往往在村落或寨边。另有摆庄派,流行于德宏及保山地区的傣族中,这一派是从缅甸瓦城传入的。
 +
 
 +
 由于小乘佛教主张男子在一生中要过一段脱离家庭的宗教生活,才能除苦积善,成为受教化的新人,成年后有社会地位,所以过去农村中佛寺很多,送子弟入寺为僧很普遍。特别是在西双版纳,未成年的男子几乎都要过一段僧侣生活,识字念经,然后还俗回家,有的就终身为僧。傣族的斋僧赕佛活动极为频繁,且很虔诚。由于村寨各户有共同负担寺院开支和僧侣生活的义务,加上其他宗教活动经费,约占农户农业收入的1/5,成为农民的沉重负担。新中国成立后,解除了不合理的宗教负担
 +
 
 +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境内的傣族社会在宗教观念上出现了分化,老年人仍然按照宗教传统进行着宗教活动,而青年人的宗教观念则出现了明显的淡化,其重要表现之一为很多家庭已不再送孩子进佛寺当和尚,中青年人普遍认为读书比进寺更加重要。另一方面,青年人对于传统的宗教活动和礼教并不反对。
 +
 
 +
==== 原始宗教信仰====
 +
 傣族还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傣语称“丢拉曼”,也称“披曼”,是保护神,每年要祭祀两次,栽秧前为祈求丰收,秋收后为谢恩,要集体杀牛或猪一头,各家备贡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内,待念完祭词后,大家共食。
 +
 
 +
新加入社的成员,要用鸡、酒和腊肉条供奉社神。在勐海等地屠宰祭牲仍保留着剽牛和食牛皮的风俗。
 +
 
 +
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龙树、龙神,元江江边傣族每年农历3月祭龙树时,全村要杀红牛,杀前在红牛身上用白灰画成花纹,还要在牛身上披红绿布。同月还要杀猪祭“天公地母”,以求保佑牲畜平安
 +
 
 +
=== 服饰===
 +
==== 女性====
 
 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
 
 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
 西双版纳傣族妇女,着
+
 
<<傣族姑娘>>
+
 西双版纳傣族妇女,着白色或绯色内衣,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各色筒裙。
<<傣族姑娘>>
+
 
白色或绯色内衣,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各色筒裙。
 
 
 德宏芒市等地妇女,婚前着浅色大襟短衫,长裤,束小围腰,婚后改着对襟短衫,黑色筒裙。
 
 德宏芒市等地妇女,婚前着浅色大襟短衫,长裤,束小围腰,婚后改着对襟短衫,黑色筒裙。
 +
 
 内地傣族妇女服装与边疆大体相同,但有地区性特点,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称为“花腰傣”、“大袖傣”等。如玉溪市新平的傣族妇女用长达丈余的特制花腰带系筒裙,由此而得名“花腰傣”。她们的服装以黑色、红色基调为主,贴身的短褂长及上腰部,领口用细银泡拼成上下交错的菱形图案,腰间装饰长达五、六米的绣花腰带,头戴尖顶“鸡枞”斗笠帽,帽沿上翘。
 
 内地傣族妇女服装与边疆大体相同,但有地区性特点,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称为“花腰傣”、“大袖傣”等。如玉溪市新平的傣族妇女用长达丈余的特制花腰带系筒裙,由此而得名“花腰傣”。她们的服装以黑色、红色基调为主,贴身的短褂长及上腰部,领口用细银泡拼成上下交错的菱形图案,腰间装饰长达五、六米的绣花腰带,头戴尖顶“鸡枞”斗笠帽,帽沿上翘。
 “花腰傣”独具魅力的头饰、服饰,与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出土的滇国青铜器上的人物十分相似,有着椎髻、短襟衣、筒裙等共同特征,证明了两者之间的一脉相承 [1] 
+
 
男性
+
 “花腰傣”独具魅力的头饰、服饰,与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出土的滇国青铜器上的人物十分相似,有着椎髻、短襟衣、筒裙等共同特征,证明了两者之间的一脉相承
 傣族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
+
==== 男性====
傣族男子
+
 傣族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男子文身的习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驱邪护身、装饰身体。
傣族男子
+
 
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男子文身的习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驱邪护身、装饰身体。
 
 
 男孩到11岁左右,即请人文身,文身的图形大多以虎、豹、狮、龙、蛇、鹰为主。所文部位大多是四肢、胸腹、背部,一般文一条腿需两天,文全身需七至八天。
 
 男孩到11岁左右,即请人文身,文身的图形大多以虎、豹、狮、龙、蛇、鹰为主。所文部位大多是四肢、胸腹、背部,一般文一条腿需两天,文全身需七至八天。
饮食
+
 
 傣族主食以大米为主。德宏地区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爱吃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傣族著名的香竹饭又称竹筒饭,即把糯米放在香竹筒里,用水浸泡15分钟后,用火烘烤而成的。吃时,捶打竹筒使之变软,竹筒内壁的竹膜便贴在饭上,用刀一剖两半,香竹饭便脱竹而出,香气浓郁,饭软而细腻。还有独具特色的菠萝紫米饭,其味清甜可口,并有补血润肺之功效。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就餐,用芭蕉叶盛一团糯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青苔松即可进食。肉类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善作烤鸡、烧鸡,喜欢吃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常吃的蔬菜有白菜、萝卜、笋和豆类。
+
=== 饮食===
文学
+
 傣族主食以大米为主。德宏地区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爱吃[[ 糯米]] ,通常是现舂现吃。傣族著名的香竹饭又称竹筒饭,即把糯米放在香竹筒里,用水浸泡15分钟后,用火烘烤而成的。
民间文学
+
 
《娥并与桑洛》
+
吃时,捶打竹筒使之变软,竹筒内壁的竹膜便贴在饭上,用刀一剖两半,香竹饭便脱竹而出,香气浓郁,饭软而细腻。还有独具特色的菠[[ 萝紫米饭]] ,其味清甜可口,并有补血润肺之功效。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就餐,用芭蕉叶盛一团糯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青苔松即可进食。肉类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善作烤鸡、烧鸡,喜欢吃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常吃的蔬菜有白菜、萝卜、笋和豆类。
《娥并与桑洛》
+
== 文学==
 +
=== 民间文学===
 +
 
 
 傣族文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古歌、神话、创世史诗产生和发达的时期;二是英雄史诗、传说、歌谣形成和昌盛的时期;三是故事、叙事长诗兴起和繁荣的时期;四是新文学蓬勃的时期。
 
 傣族文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古歌、神话、创世史诗产生和发达的时期;二是英雄史诗、传说、歌谣形成和昌盛的时期;三是故事、叙事长诗兴起和繁荣的时期;四是新文学蓬勃的时期。
 著名的《傣族古歌谣》共收30首傣族古歌,反映了原始时期傣族先民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状况。天地起源神话有《英叭开天辟地》、《古老的荷花》、《费梅嘎帕》(《大火烧天》)等,人类起源神话有《葫芦人》、《葫芦生蛋》、《人类果》、《污垢泥人》等,洪水神话有《葫芦传人种》等,图腾神话有《鸟姑娘》、《象的女儿》、《神牛之女》等。史诗有《巴塔麻嘎捧尚罗》、《变扎贡帕》(《古老的荷花》)、《细木过》、《天地万物的来历》。英雄史诗有《厘俸》。歌谣主要是情歌、习俗歌、劳动歌、童谣等 [15] 
+
 
 傣族有500部左右的长篇叙事诗。仍保留的傣族传统长篇叙事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其中有歌唱人类创世活动的如《布桑盖与瓦桑盖》、《坤撒》,颂扬祖先创业事迹的如《叭阿拉吾射金鹿》,反映历史事件的如《召网香召网朔》、《勐卯与景欠战争史》,揭露统治阶级贪婪残暴的如《娥并与桑洛》、《召树屯》、通过爱情主线揭示社会矛盾的如《朗鲸布》、《线秀》,还有新中国成立后表现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彩虹》、《流沙河之歌》等 [1] 
+
 著名的《傣族古歌谣》共收30首傣族古歌,反映了原始时期傣族先民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状况。天地起源神话有[[ 《英叭开天辟地》]] [[ 《古老的荷花》]] [[ 《费梅嘎帕》]] (《大火烧天》)等,人类起源神话有[[ 《葫芦人》]] [[ 《葫芦生蛋》]] [[ 《人类果》]] 、《污垢泥人》等,洪水神话有《葫芦传人种》等,图腾神话有[[ 《鸟姑娘》]] [[ 《象的女儿》]] [[ 《神牛之女》]] 等。史诗有[[ 《巴塔麻嘎捧尚罗》]] [[ 《变扎贡帕》]] (《古老的荷花》)、[[ 《细木过》]] [[ 《天地万物的来历》]] 。英雄史诗有[[ 《厘俸》]] 。歌谣主要是情歌、习俗歌、劳动歌、童谣等。
武术
+
 
 武术在西双版纳傣语叫“芬整”,德宏一带叫“戛拳”。过去,傣族男子到了十四、五岁,一般都要学会几套武术动作,作为防身、御敌、防野兽之用。腾冲县的永乐寨,男女老幼人人习武,被誉为“傣族武术之乡”。
+
 傣族有500部左右的长篇叙事诗。仍保留的傣族传统长篇叙事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其中有歌唱人类创世活动的如[[ 《布桑盖与瓦桑盖》]] [[ 《坤撒》]] ,颂扬祖先创业事迹的如《叭阿拉吾射金鹿》,反映历史事件的如[[ 《召网香召网朔》]] [[ 《勐卯与景欠战争史》]] ,揭露统治阶级贪婪残暴的如[[ 《娥并与桑洛》]] [[ 《召树屯》]] 、通过爱情主线揭示社会矛盾的如[[ 《朗鲸布》]] [[ 《线秀》]] ,还有新中国成立后表现社会主义新生活的[[ 《彩虹》]] [[ 《流沙河之歌》]] 等。
 +
 
 +
=== 武术===
 +
 武术在西双版纳傣语叫“[[ 芬整]] ”,德宏一带叫“[[ 戛拳]] ”。过去,傣族男子到了十四、五岁,一般都要学会几套武术动作,作为防身、御敌、防野兽之用。腾冲县的永乐寨,男女老幼人人习武,被誉为“傣族武术之乡”。
 +
 
 
 傣族武术广泛吸收了汉族太极拳、长拳、形意拳和气功的内容,又引进缅甸、泰国的武术,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步伐多以四平马步、弓步、跪步为基础,步稳势烈,节奏分明,多借劲含力,以巧取胜。
 
 傣族武术广泛吸收了汉族太极拳、长拳、形意拳和气功的内容,又引进缅甸、泰国的武术,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步伐多以四平马步、弓步、跪步为基础,步稳势烈,节奏分明,多借劲含力,以巧取胜。
 +
 
 傣族武术在西双版纳有四个流派:一是以拳术为主的本地派,二是以棍棒为主的汉族传来派,三是以长刀为主的缅甸传来派,四是以短刀为主的泰国传来派,总共有130多套武术。
 
 傣族武术在西双版纳有四个流派:一是以拳术为主的本地派,二是以棍棒为主的汉族传来派,三是以长刀为主的缅甸传来派,四是以短刀为主的泰国传来派,总共有130多套武术。
 +
 
 武术中以拳术最为丰富,也最有地方特色,有大洪拳、小洪拳、扑虎拳、四方拳、老虎撩尾拳、螃蟹拳、梅花拳等。
 
 武术中以拳术最为丰富,也最有地方特色,有大洪拳、小洪拳、扑虎拳、四方拳、老虎撩尾拳、螃蟹拳、梅花拳等。
 傣族人还善于把各种动物的姿态糅合在武术之中,形成别具一格的青蛙拳、蛇拳、孔雀拳、鹭鸶拳、猴拳等 [1] 
+
 
习俗 编辑
+
 傣族人还善于把各种动物的姿态糅合在武术之中,形成别具一格的青蛙拳、蛇拳、孔雀拳、鹭鸶拳、猴拳等
节日
+
== 习俗==
 傣族的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主要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
+
=== 节日===
关门节、开门节
+
 傣族的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主要节日有[[ 关门节]] [[ 开门节]] [[ 泼水节]] 等。
 +
 
 +
==== 关门节、开门节====
 +
 
 
 关门节,傣语“毫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9月15日(公历7月中旬)。开门节,傣语称“翁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12月15日(公历10月中旬)。
 
 关门节,傣语“毫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9月15日(公历7月中旬)。开门节,傣语称“翁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12月15日(公历10月中旬)。
 +
 
 在这两个节日当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向佛像佛爷敬献美食、鲜花和钱币,在佛爷佛像前念经、滴水,以求佛赐福于人。从关门节到开门节的3个月内,是“关门”的时间,为一年中宗教活动最频繁的时期。礼佛,听佛爷讲经,7天一小赕。晚上要放火花、爆竹、高升(孔明灯),举行“赶摆”。关门期间,男女青年可以谈情说爱,但不能结婚,不能外出;待“开门”后方能结婚和外出。
 
 在这两个节日当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向佛像佛爷敬献美食、鲜花和钱币,在佛爷佛像前念经、滴水,以求佛赐福于人。从关门节到开门节的3个月内,是“关门”的时间,为一年中宗教活动最频繁的时期。礼佛,听佛爷讲经,7天一小赕。晚上要放火花、爆竹、高升(孔明灯),举行“赶摆”。关门期间,男女青年可以谈情说爱,但不能结婚,不能外出;待“开门”后方能结婚和外出。
泼水节
+
====泼水节====
 傣历年——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傣语称“桑勘比
+
[[File:1509008573803406.jpg|缩略图|400px|傣族 泼水节]]
浴佛节
+
 傣历年——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或“楞贺桑勘”,意为六月新年。时间在傣历6月下旬或7月初(公历4月中旬)。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举行,它象征着“最美好的日子”。节期一般是3天。头两天是送旧,最后一天是迎新。节日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沐浴盛装到佛寺赕佛,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4、5座,大家围塔而坐,聆听佛爷念经。之后,妇女们各挑一担水为佛像“洗尘”。佛寺礼毕,青年男女退出,相互泼水祝福。接着成群结队四处游行,泼洒行人以示祝福。西双版纳每年过泼水节的时候,傣族群众都要在澜沧江举行声势浩大的龙舟赛,赛后就将龙船拆散放进佛寺的竹楼里保管,待第二年泼水节到来之前,再把拆散的龙船拼装起来,拼装龙舟就称之为“旱黑”
浴佛节
+
 
迈”或“楞贺桑勘”,意为六月新年。时间在傣历6月下旬或7月初(公历4月中旬)。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举行,它象征着“最美好的日子”。节期一般是3天。头两天是送旧,最后一天是迎新。节日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沐浴盛装到佛寺赕佛,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4、5座,大家围塔而坐,聆听佛爷念经。之后,妇女们各挑一担水为佛像“洗尘”。佛寺礼毕,青年男女退出,相互泼水祝福。接着成群结队四处游行,泼洒行人以示祝福。西双版纳每年过泼水节的时候,傣族群众都要在澜沧江举行声势浩大的龙舟赛,赛后就将龙船拆散放进佛寺的竹楼里保管,待第二年泼水节到来之前,再把拆散的龙船拼装起来,拼装龙舟就称之为“旱黑” [21] 
+
====花街节====
花街节
+
 
 花腰傣最隆重的节日要数农历正月十三的“花街节”。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从周围的村寨汇集到花街。节日的花街热闹非凡,身着盛装的小卜少(少女)排成长队,款款走过花街,竞妆比美,风情无限;小伙子们则瞪大眼睛寻找意中人。如果情投意合,两人就相约到凤尾竹下荔枝丛中,姑娘解下腰间的秧篾饭,掀开青翠的芭蕉叶,只见喷香的糯米饭用鲜花汁染成了一半金黄一半鲜红,以芭蕉叶相隔一层又一层盛满猪脊肉、油炸干黄鳝、腌鸭蛋等美食。两人一起吃着,说着情话。吃完秧蔑饭,提亲成婚的大事也就定下了 [1]  。
+
[[File:1 20180206151806582.jpg|缩略图|400px|傣族 花街节]]
婚姻
+
 花腰傣最隆重的节日要数农历正月十三的“花街节”。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从周围的村寨汇集到花街。节日的花街热闹非凡,身着盛装的小卜少(少女)排成长队,款款走过花街,竞妆比美,风情无限;小伙子们则瞪大眼睛寻找意中人。如果情投意合,两人就相约到凤尾竹下荔枝丛中,姑娘解下腰间的秧篾饭,掀开青翠的芭蕉叶,只见喷香的糯米饭用鲜花汁染成了一半金黄一半鲜红,以芭蕉叶相隔一层又一层盛满猪脊肉、油炸干黄鳝、腌鸭蛋等美食。两人一起吃着,说着情话。吃完秧蔑饭,提亲成婚的大事也就定下了 。<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7a4e91c80102wyza.html 傣族情人节(花街节)的美丽传说],新浪网,2017-07-28</ref>
 +
 
 +
=== 婚姻===
 
 傣族家庭与婚姻在历史上的鲜明特点是等级内婚。土司之间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盛行一夫多妻。土司还凭借权势,随意凌辱农民妻女。广大农民实行父权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家庭成员为父母与未婚子女。于各地在社会发展上有所不同,因而在家庭婚姻形态上也有差异。
 
 傣族家庭与婚姻在历史上的鲜明特点是等级内婚。土司之间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盛行一夫多妻。土司还凭借权势,随意凌辱农民妻女。广大农民实行父权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家庭成员为父母与未婚子女。于各地在社会发展上有所不同,因而在家庭婚姻形态上也有差异。
西双版纳
+
 
 在西双版纳,解放前还
+
==== 西双版纳====
“傣勐焕”(芒市傣族)
+
 在西双版纳,解放前还保留着较多对偶婚的残余,表现为家庭和婚姻关系不是很稳定,结婚、离婚比较自由。但由于家族和村社形式的存在,青年的婚姻直接关系他们对家族和村社所应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因此需要家族长和村社头人的同意。
“傣勐焕”(芒市傣族)
+
 
保留着较多对偶婚的残余,表现为家庭和婚姻关系不是很稳定,结婚、离婚比较自由。但由于家族和村社形式的存在,青年的婚姻直接关系他们对家族和村社所应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因此需要家族长和村社头人的同意。
+
 男女双方恋爱成熟,男方即请自己的舅父、姨母前去女方提亲。这时,女方父母一般照例不发言,由家族长和本村社头人答话,询问“上门”年限和如何宴请亲友等,经族长头人认可即可结婚。婚后男方必须如约到女家劳动数年才能把妻子接回。另立家庭时,由村社分给“份地”。
 男女双方恋爱成熟,男方即请自己的舅父、姨母前去女方提亲。这时,女方父母一般照例不发言,由家族长和本村社头人答话,询问“上门”年限和如何宴请亲友等,经族长头人认可即可结婚。婚后男方必须如约到女家劳动数年才能把妻子接回。另立家庭时,由村社分给“份地”。假若双方意见不合,征得头人同意,互递一对蜡条就算办了离婚手续;如果男方离家数月没有音信,女方可以另找配偶;一方死去,不管年纪多大,也要办离婚手续,即以蜡条一对放在死者棺上,将馆材送至楼口,即表示与死者离异。
+
 
耿马、孟连
+
假若双方意见不合,征得头人同意,互递一对蜡条就算办了离婚手续;如果男方离家数月没有音信,女方可以另找配偶;一方死去,不管年纪多大,也要办离婚手续,即以蜡条一对放在死者棺上,将馆材送至楼口,即表示与死者离异。
 +
 
 +
==== 耿马、孟连====
 +
 
 
 耿马、孟连傣族家庭婚姻形态与西双版纳大同小异,不过对偶婚的残余更为淡薄,主要表现为不能轻易离婚。
 
 耿马、孟连傣族家庭婚姻形态与西双版纳大同小异,不过对偶婚的残余更为淡薄,主要表现为不能轻易离婚。
德宏和内地
+
 
 +
==== 德宏和内地====
 +
 
 
 德宏和内地傣族地区的家庭婚姻具有更为鲜明的封建色彩,婚姻完全建立在买卖和包办的基础上。一般彩礼合三百元,还有其他名目繁多的费用,如要负担“开门钱”、“关门钱”、“拜堂钱”、“佛爷费”、“认亲费”、“媒人费”等,达十几种。这实质上成了妇女的身价。
 
 德宏和内地傣族地区的家庭婚姻具有更为鲜明的封建色彩,婚姻完全建立在买卖和包办的基础上。一般彩礼合三百元,还有其他名目繁多的费用,如要负担“开门钱”、“关门钱”、“拜堂钱”、“佛爷费”、“认亲费”、“媒人费”等,达十几种。这实质上成了妇女的身价。
 +
 
 不少家庭贫困的青年男子,由于无法负担这一笔费用,便采取了偷亲、捡婚的形式,即男女双方感情成熟后,确定“抢婚”日期。男青年倍其伙伴,身带砍刀、铜钱,到预定地点埋伏,待姑娘走来,“抢”着就跑。姑娘假意呼喊通知家人,男方将铜钱撤下逃去。既成事实便托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双方邀请头人、亲友会商解决,聘礼定后,才正式过门成亲。
 
 不少家庭贫困的青年男子,由于无法负担这一笔费用,便采取了偷亲、捡婚的形式,即男女双方感情成熟后,确定“抢婚”日期。男青年倍其伙伴,身带砍刀、铜钱,到预定地点埋伏,待姑娘走来,“抢”着就跑。姑娘假意呼喊通知家人,男方将铜钱撤下逃去。既成事实便托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双方邀请头人、亲友会商解决,聘礼定后,才正式过门成亲。
此外,在这些地区,入赘的现象也较普遍,但在性质上和西双版纳已完全不同,它不是原始习俗的遗留,而是封建婚姻的产物。入赘的人社会地位极低,他们的子女没有财产继承权 [1]  。
 
丧葬
 
傣族通行土葬,但具有明显的阶级差别,贵族与贫民的葬地是严格分开的。和尚、佛爷死后,先行火葬,再用瓦罐盛骨灰埋于寺后
 
  
[[Category:600 史地類:中 國史地]]
+
此外,在这些地区,入赘的现象也较普遍,但在性质上和西双版纳已完全不同,它不是原始习俗的遗留,而是封建婚姻的产物。入赘的人社会地位极低,他们的子女没有财产继承权 。
 +
===丧葬===
 +
傣族通行土葬,但具有明显的阶级差别,贵族与贫民的葬地是严格分开的。[[和尚]]、[[ 佛爷]]死后,先行火葬,再用瓦罐盛骨灰埋于寺后。
 +
==精彩视频==
 +
<center>
 +
傣族泼水节采花
 +
 
 +
{{#iDisplay:c0859lna907|640|370|qq}}
 +
 
 +
</center>
 +
 
 +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Bhuft11eCk
 +
|alignment=inline
 +
|dimensions=460
 +
|container=frame
 +
|description=【大陸尋奇#1300】雲南映象(四) 傣族風情 }}
 +
 
 +
== 外部連結 ==
 +
*[http://tool.xdf.cn/mz/daizu.html  东方宝典学习工具]
 +
 
 +
*[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daizu/node_7067663.htm   国网]
 +
==参考资料==
 +
 
 +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於 2020年9月10日 (四) 11:59 的最新修訂

傣族

傣族(羅馬字母:Dai),又稱泰族(泰文:ไทย,羅馬字母:Thai)、撣族(羅馬字母:Shan)等,民族語言為傣語(泰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傣族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民間故事豐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淨、常沐浴、婦女愛洗髮,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稱,過去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傣族分布在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國家。2000年,傣族在中國境內共有115.9萬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和孟連兩個自治縣。其餘的散居在景東、景谷、普洱、瀾滄、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個縣。邊疆傣族地區與緬甸老撾、越南接壤 。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傣族

別   稱: 泰族、佬族、撣族、阿薩姆族

分   布: 泰、老、緬、印、越、中、柬等國

語   言: 傣(泰)語 文   字 傣(泰)文

文化

信仰

宗教方面,邊疆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屬於小乘佛教,同時保留着原始鬼神崇拜的殘餘。內地傣族崇拜「龍神」「龍樹」,有宗教職業者「波勐」和「師娘」,代人占卜治病。在景谷等地區,也有信仰上座部佛教的。

南傳上座部佛教

南傳上座部佛教,有史料可證的是約在7世紀中由緬甸傳入中國雲南地區。上座部佛教傳入雲南後,公元8世紀左右進入發展時期,10至15世紀進入鼎盛時期。最初經典只口耳相傳。

約在11世紀前後,泰潤文書寫的佛經經緬甸傳入西雙版納,至傣文創製後始有刻寫貝葉經文臨滄普洱兩地的上座部佛教,傳入時間比西雙版納、德宏地區更晚。根據耿馬縣的史料記載,佛教傳入耿馬縣的時間是公元1473年,是從緬甸撣邦傳入的。上座部佛教傳入景谷的時間大約是17世紀中期。

南傳上座部佛教在雲南地區形成很多教派,按其名稱可分為擺莊多列左祗四派。西雙版納的大龍、景洪、罕等傣族地區流行的上座部佛教屬於[[潤派],潤派是林居派,居住在山林中。僧人們帶來了傣潤文佛經,以後又建立塔寺,制訂僧制。此後,潤派佛教又傳入德宏、臨滄地區。此外,德宏、臨滄地區還有多列、左抵兩個派別,這兩派原為林居,傳入傣族地區後,改為村居,往往在村落或寨邊。另有擺莊派,流行於德宏及保山地區的傣族中,這一派是從緬甸瓦城傳入的。

由於小乘佛教主張男子在一生中要過一段脫離家庭的宗教生活,才能除苦積善,成為受教化的新人,成年後有社會地位,所以過去農村中佛寺很多,送子弟入寺為僧很普遍。特別是在西雙版納,未成年的男子幾乎都要過一段僧侶生活,識字念經,然後還俗回家,有的就終身為僧。傣族的齋僧賧佛活動極為頻繁,且很虔誠。由於村寨各戶有共同負擔寺院開支和僧侶生活的義務,加上其他宗教活動經費,約占農戶農業收入的1/5,成為農民的沉重負擔。新中國成立後,解除了不合理的宗教負擔 。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境內的傣族社會在宗教觀念上出現了分化,老年人仍然按照宗教傳統進行着宗教活動,而青年人的宗教觀念則出現了明顯的淡化,其重要表現之一為很多家庭已不再送孩子進佛寺當和尚,中青年人普遍認為讀書比進寺更加重要。另一方面,青年人對於傳統的宗教活動和禮教並不反對。

原始宗教信仰

傣族還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傣語稱「丟拉曼」,也稱「披曼」,是保護神,每年要祭祀兩次,栽秧前為祈求豐收,秋收後為謝恩,要集體殺牛或豬一頭,各家備貢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內,待念完祭詞後,大家共食。

新加入社的成員,要用雞、酒和臘肉條供奉社神。在勐海等地屠宰祭牲仍保留着剽牛和食牛皮的風俗。

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龍樹、龍神,元江江邊傣族每年農曆3月祭龍樹時,全村要殺紅牛,殺前在紅牛身上用白灰畫成花紋,還要在牛身上披紅綠布。同月還要殺豬祭「天公地母」,以求保佑牲畜平安 。

服飾

女性

婦女傳統着窄袖短衣和筒裙。

西雙版納傣族婦女,着白色或緋色內衣,腰身細小,下擺寬,下着各色筒裙。

德宏芒市等地婦女,婚前着淺色大襟短衫,長褲,束小圍腰,婚後改着對襟短衫,黑色筒裙。

內地傣族婦女服裝與邊疆大體相同,但有地區性特點,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稱為「花腰傣」、「大袖傣」等。如玉溪市新平的傣族婦女用長達丈余的特製花腰帶系筒裙,由此而得名「花腰傣」。她們的服裝以黑色、紅色基調為主,貼身的短褂長及上腰部,領口用細銀泡拼成上下交錯的菱形圖案,腰間裝飾長達五、六米的繡花腰帶,頭戴尖頂「雞樅」斗笠帽,帽沿上翹。

「花腰傣」獨具魅力的頭飾、服飾,與晉寧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出土的滇國青銅器上的人物十分相似,有着椎髻、短襟衣、筒裙等共同特徵,證明了兩者之間的一脈相承 。

男性

傣族男子着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男子文身的習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驅邪護身、裝飾身體。

男孩到11歲左右,即請人文身,文身的圖形大多以虎、豹、獅、龍、蛇、鷹為主。所文部位大多是四肢、胸腹、背部,一般文一條腿需兩天,文全身需七至八天。

飲食

傣族主食以大米為主。德宏地區吃粳米,西雙版納等地愛吃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傣族著名的香竹飯又稱竹筒飯,即把糯米放在香竹筒里,用水浸泡15分鐘後,用火烘烤而成的。

吃時,捶打竹筒使之變軟,竹筒內壁的竹膜便貼在飯上,用刀一剖兩半,香竹飯便脫竹而出,香氣濃郁,飯軟而細膩。還有獨具特色的菠蘿紫米飯,其味清甜可口,並有補血潤肺之功效。外出勞動者常在野外就餐,用芭蕉葉盛一團糯米飯,隨帶鹽巴、辣子、酸肉、燒雞、喃咪、青苔松即可進食。肉類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善作烤雞、燒雞,喜歡吃魚、蝦、蟹、螺螄、青苔等水產品。常吃的蔬菜有白菜、蘿蔔、筍和豆類。

文學

民間文學

傣族文學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一是古歌、神話、創世史詩產生和發達的時期;二是英雄史詩、傳說、歌謠形成和昌盛的時期;三是故事、敘事長詩興起和繁榮的時期;四是新文學蓬勃的時期。

著名的《傣族古歌謠》共收30首傣族古歌,反映了原始時期傣族先民的生產活動和生活狀況。天地起源神話有《英叭開天闢地》《古老的荷花》《費梅嘎帕》(《大火燒天》)等,人類起源神話有《葫蘆人》《葫蘆生蛋》《人類果》、《污垢泥人》等,洪水神話有《葫蘆傳人種》等,圖騰神話有《鳥姑娘》《象的女兒》《神牛之女》等。史詩有《巴塔麻嘎捧尚羅》《變扎貢帕》(《古老的荷花》)、《細木過》《天地萬物的來歷》。英雄史詩有《厘俸》。歌謠主要是情歌、習俗歌、勞動歌、童謠等。

傣族有500部左右的長篇敘事詩。仍保留的傣族傳統長篇敘事詩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其中有歌唱人類創世活動的如《布桑蓋與瓦桑蓋》《坤撒》,頌揚祖先創業事跡的如《叭阿拉吾射金鹿》,反映歷史事件的如《召網香召網朔》《勐卯與景欠戰爭史》,揭露統治階級貪婪殘暴的如《娥並與桑洛》《召樹屯》、通過愛情主線揭示社會矛盾的如《朗鯨布》《線秀》,還有新中國成立後表現社會主義新生活的《彩虹》《流沙河之歌》等。

武術

武術在西雙版納傣語叫「芬整」,德宏一帶叫「戛拳」。過去,傣族男子到了十四、五歲,一般都要學會幾套武術動作,作為防身、禦敵、防野獸之用。騰衝縣的永樂寨,男女老幼人人習武,被譽為「傣族武術之鄉」。

傣族武術廣泛吸收了漢族太極拳、長拳、形意拳和氣功的內容,又引進緬甸、泰國的武術,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步伐多以四平馬步、弓步、跪步為基礎,步穩勢烈,節奏分明,多借勁含力,以巧取勝。

傣族武術在西雙版納有四個流派:一是以拳術為主的本地派,二是以棍棒為主的漢族傳來派,三是以長刀為主的緬甸傳來派,四是以短刀為主的泰國傳來派,總共有130多套武術。

武術中以拳術最為豐富,也最有地方特色,有大洪拳、小洪拳、撲虎拳、四方拳、老虎撩尾拳、螃蟹拳、梅花拳等。

傣族人還善於把各種動物的姿態糅合在武術之中,形成別具一格的青蛙拳、蛇拳、孔雀拳、鷺鷥拳、猴拳等 。

習俗

節日

傣族的節日,多與宗教活動有關。主要節日有關門節開門節潑水節等。

關門節、開門節

關門節,傣語「毫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9月15日(公曆7月中旬)。開門節,傣語稱「翁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12月15日(公曆10月中旬)。

在這兩個節日當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舉行盛大的賧佛活動,向佛像佛爺敬獻美食、鮮花和錢幣,在佛爺佛像前念經、滴水,以求佛賜福於人。從關門節到開門節的3個月內,是「關門」的時間,為一年中宗教活動最頻繁的時期。禮佛,聽佛爺講經,7天一小賧。晚上要放火花、爆竹、高升(孔明燈),舉行「趕擺」。關門期間,男女青年可以談情說愛,但不能結婚,不能外出;待「開門」後方能結婚和外出。

潑水節

傣族潑水節

傣歷年——潑水節是傣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或「楞賀桑勘」,意為六月新年。時間在傣歷6月下旬或7月初(公曆4月中旬)。約在農曆清明後十日舉行,它象徵着「最美好的日子」。節期一般是3天。頭兩天是送舊,最後一天是迎新。節日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沐浴盛裝到佛寺賧佛,並在寺院中堆沙造塔4、5座,大家圍塔而坐,聆聽佛爺念經。之後,婦女們各挑一擔水為佛像「洗塵」。佛寺禮畢,青年男女退出,相互潑水祝福。接着成群結隊四處遊行,潑灑行人以示祝福。西雙版納每年過潑水節的時候,傣族群眾都要在瀾滄江舉行聲勢浩大的龍舟賽,賽後就將龍船拆散放進佛寺的竹樓里保管,待第二年潑水節到來之前,再把拆散的龍船拼裝起來,拼裝龍舟就稱之為「旱黑」 。

花街節

傣族花街節

花腰傣最隆重的節日要數農曆正月十三的「花街節」。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從周圍的村寨匯集到花街。節日的花街熱鬧非凡,身着盛裝的小卜少(少女)排成長隊,款款走過花街,競妝比美,風情無限;小伙子們則瞪大眼睛尋找意中人。如果情投意合,兩人就相約到鳳尾竹下荔枝叢中,姑娘解下腰間的秧篾飯,掀開青翠的芭蕉葉,只見噴香的糯米飯用鮮花汁染成了一半金黃一半鮮紅,以芭蕉葉相隔一層又一層盛滿豬脊肉、油炸干黃鱔、醃鴨蛋等美食。兩人一起吃着,說着情話。吃完秧蔑飯,提親成婚的大事也就定下了。[1]

婚姻

傣族家庭與婚姻在歷史上的鮮明特點是等級內婚。土司之間實行嚴格的等級內婚,盛行一夫多妻。土司還憑藉權勢,隨意凌辱農民妻女。廣大農民實行父權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家庭成員為父母與未婚子女。於各地在社會發展上有所不同,因而在家庭婚姻形態上也有差異。

西雙版納

在西雙版納,解放前還保留着較多對偶婚的殘餘,表現為家庭和婚姻關係不是很穩定,結婚、離婚比較自由。但由於家族和村社形式的存在,青年的婚姻直接關係他們對家族和村社所應享受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因此需要家族長和村社頭人的同意。

男女雙方戀愛成熟,男方即請自己的舅父、姨母前去女方提親。這時,女方父母一般照例不發言,由家族長和本村社頭人答話,詢問「上門」年限和如何宴請親友等,經族長頭人認可即可結婚。婚後男方必須如約到女家勞動數年才能把妻子接回。另立家庭時,由村社分給「份地」。

假若雙方意見不合,徵得頭人同意,互遞一對蠟條就算辦了離婚手續;如果男方離家數月沒有音信,女方可以另找配偶;一方死去,不管年紀多大,也要辦離婚手續,即以蠟條一對放在死者棺上,將館材送至樓口,即表示與死者離異。

耿馬、孟連

耿馬、孟連傣族家庭婚姻形態與西雙版納大同小異,不過對偶婚的殘餘更為淡薄,主要表現為不能輕易離婚。

德宏和內地

德宏和內地傣族地區的家庭婚姻具有更為鮮明的封建色彩,婚姻完全建立在買賣和包辦的基礎上。一般彩禮合三百元,還有其他名目繁多的費用,如要負擔「開門錢」、「關門錢」、「拜堂錢」、「佛爺費」、「認親費」、「媒人費」等,達十幾種。這實質上成了婦女的身價。

不少家庭貧困的青年男子,由於無法負擔這一筆費用,便採取了偷親、撿婚的形式,即男女雙方感情成熟後,確定「搶婚」日期。男青年倍其夥伴,身帶砍刀、銅錢,到預定地點埋伏,待姑娘走來,「搶」着就跑。姑娘假意呼喊通知家人,男方將銅錢撤下逃去。既成事實便托媒人到女方家提親,雙方邀請頭人、親友會商解決,聘禮定後,才正式過門成親。

此外,在這些地區,入贅的現象也較普遍,但在性質上和西雙版納已完全不同,它不是原始習俗的遺留,而是封建婚姻的產物。入贅的人社會地位極低,他們的子女沒有財產繼承權 。

喪葬

傣族通行土葬,但具有明顯的階級差別,貴族與貧民的葬地是嚴格分開的。和尚佛爺死後,先行火葬,再用瓦罐盛骨灰埋於寺後。

精彩視頻

傣族潑水節採花

【大陸尋奇#1300】雲南映象(四) 傣族風情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