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元史·张晋亨传

元史·张晋亨传出自《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祎(1321~1373)主编。全书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视修史工作,他即位的当年,即元朝灭亡的当年,1368年,便下诏编修《元史》。[1]

目录

原文

张晋亨,字进卿,冀州南宫人也。兄颢,同知安武军节度使事,率所部降于严实,进安武军节度使,西征,战没。岁戊寅,晋亨袭颢爵。晋亨涉猎书史,小心畏慎,临事周密,实器之,以女妻焉。实征泽、潞,偏将李信、晁海相继降于宋,晋亨跋涉险阻,昼伏夜行,仅免于难。

实征淮楚、河南,晋亨皆从。甲午,从实入觐,命为东平路行军千户、围安庆,其守将走,邀击之,斩首百级,俘获无算。攻光之定城,俘其将士十有五人。略信阳,执复州将金之才。攻六安,拔之。大小数十战,策功居多,实卒其子忠济奏晋亨权知东平府事东平贡赋率倍他道迎送供亿薄书狱讼日不暇给历七年吏畏而民安之辛亥,宪宗即位,从忠济入觐。

时包银制行,朝议户赋银六两,诸道长吏有辄请试行于民者,晋亨面责之曰:“诸君职在亲民,民之利病,且不知乎?今天颜咫尺,知而不言,罪也。承命而归,事不克济,罪当何如!且五方土产各异,随其产为赋,则民便而易足,必责输银,虽破民之产,有不能办者。”

大臣以闻,明日召见,如其言以对。帝是之,乃得蠲户额三之一,仍听民输他物,遂为定制。欲赐晋亨金虎符,辞曰:“虎符,囯之名器,长一道者所佩,臣隶忠济麾下,复佩虎符,非制也。臣不敢受。”帝益喜。中统三年,李壇叛,晋亨从严忠范战于遥墙泺,胜之,改本道奥鲁万户。

四年,授金虎符,分将本道兵,充万户,戍宿州。首言:“汴堤南北,沃壤闲旷,宜屯田以资军食。”。乃分兵列营,以时种芑,选千夫长督劝之,事成,期年皆获其利。十一年,诏伐宋,晋亨在选中,闻命就道,曰:“此报效之秋也。”由安庆渡江,丞相伯颜留之戍镇江,兼与民政,壹以镇静为务,战焦山、瓜洲,皆有功。十三年,卒于官。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三十九》)

译文

张晋亨,字进卿,冀州南宫县人。他的兄长张颢任同知安武军节度使事,率领所属部下投降严实,晋升为安武军节度使,战死。戊寅年,晋亨承继张颢的官爵。晋亨涉猎经书史籍,小心谨慎,办事周密,严实器重他,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晋亨为妻。

严实征讨泽州、潞州时,偏将李信、晁海相继投降宋朝,晋亨跋山涉水,历尽险阻,昼伏夜行,才幸免于难。严实征讨淮楚、河南时,晋亨都随行。甲午年,(晋亨)随严实入朝拜见皇帝,被任命为东平路行军千户。在围攻安庆时,安庆守将弃城逃跑,(晋亨)半路截击,斩杀了一百多人,缴获物资、抓捕俘虏无数。攻打光州属县定城时,(晋亨)俘虏宋军将士十五人。

攻占信阳,抓获复州宋将金之才。进攻六安,将其攻克。大小数十次战斗,论功以晋亨最多。严实去世后,他的儿子严忠济奏请任命晋亨代理东平府知府。东平府所缴的贡赋比其他地区多一倍,他迎送供给往来官员,加上文书诉讼,日日不得闲暇。(张晋亨任职)历时七年,官吏敬畏而百姓安定。

辛亥年,宪宗即位,(晋亨)随严忠济入朝觐见。当时实行包银制,朝廷商议每户每年征银六两,各地官吏中有些人立即请求在百姓中试行,晋亨当面责备他们说:“各位的职责在于使百姓亲附,百姓的便利与困苦,(你们)难道不清楚吗?现在皇帝就在面前,各位明明知道却不说,这是有罪的。

接受命令返回,事情不能办成,应该怎样惩罚呢!况且不同的地区物产不同,根据物产制定赋税,那么百姓便利而且容易备办,一定要责成他们缴纳白银,即使使百姓破产,也有人不能办成(这件事)。” 大臣将晋亨的意见上报宪宗,第二天(宪宗)召见(他),(晋亨)就用这些话回答宪宗。

宪宗认为他说得对,这才减免每户三分之一的赋额,仍然任凭百姓缴纳其他物品,于是成为固定的制度。(宪宗)想赐给晋亨金虎符,(晋亨)辞谢说:“虎符是国家贵重之物,是管理一个地区的官员所佩戴的,我隶属于严忠济麾下,也佩带虎符,就不符合制度了。我不敢接受。”宪宗益发高兴。

中统三年,李璮反叛,晋亨随从严忠范在遥墙泺作战,获胜,改任本道奧鲁万户。四年,被授予金虎符,分率本道军队,充任万户,防守宿州。(他)首先提出:“汴水堤岸南北,土地肥沃空旷,应该兴办屯田以供给军粮。于是分兵设营,按照时节耕种,选任千夫长督责勉励,屯田成功,一年后都收到效益。十一年,世祖下令征伐宋朝,晋亨被选中参与攻宋,听到命令就立即出发,说:“这是报效朝廷的时候了。”

由安庆渡过长江,丞相伯颜留他防守镇江,兼理民政,(晋亨)始终以安定为要务,在焦山、瓜洲作战,都有功绩。十三年,在任上去世。[2]

作者简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汉族。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 ,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