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元史·本纪第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元史·本纪第一出自《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祎(1321~1373)主编。全书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视修史工作,他即位的当年,即元朝灭亡的当年,1368年,便下诏编修《元史》。[1]

原文

太祖法天启运圣武皇帝,讳铁木真,姓奇渥温氏,蒙古部人。

岁甲子,帝大会于帖麦该川,议伐乃蛮。群臣以方春马瘦,宜俟秋高为言。皇弟斡赤斤曰:“事所当为,断之在早,何可以马瘦为辞?”别里古台亦曰:“乃蛮欲夺我弧矢,是小我也,我辈义当同死。彼恃其国大而言夸,苟乘其不备而攻之,功当可成也。”帝悦,曰:“以此众战,何忧不胜。”遂进兵伐乃蛮,驻兵于建忒该山,先遣虎必来、哲别二人为前锋。

太阳罕至自按台,营于沆海山,与蔑里乞部长脱脱、克烈部长阿怜太石、猥剌部长忽都花别吉,暨秃鲁班、塔塔儿、哈答斤、散只兀诸部合,兵势颇盛。时我队中羸马有惊入乃蛮营中者,太阳罕见之,与众谋曰:“蒙古之马瘦弱如此,今当诱其深入,然后战而擒之。”其将火力速八赤对曰:“先王战伐,勇进不回,马尾人背不使敌人见之。今为此迁延之计,得非心中有所惧乎?苟惧之,何不令后妃来统军也。”太阳罕怒,即跃马索战。

帝以哈撒儿主中军。时札木合从太阳罕来,见帝军容整肃,谓左右曰:“乃蛮初举兵,视蒙古军若甗珝羔儿,意谓蹄皮亦不留。今吾观其气势,殆非往时矣。”遂引所部兵遁去。是日,帝与乃蛮军大战至晡,禽杀太阳罕。诸部军一时皆溃,夜走绝险,坠崖死者不可胜计。明日,余众悉降。于是朵鲁班、塔塔儿、哈答斤、散只兀四部亦来降。 岁乙丑,帝征西夏,拔力吉里寨,经落思城,大掠人民及其橐驼而还。

元年丙寅,帝大会诸王群臣,建九斿白旗,即皇帝位于斡难河之源,诸王群臣共上尊号曰成吉思皇帝。是岁实金泰和之六年也。

帝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故能灭国四十,遂平西夏。其奇勋伟迹甚众,惜乎当时史官不备,或多失于纪载云。 (选自《元史•本纪第一》),有删节)

译文

太祖法天启运圣武皇帝,名叫铁木真,姓奇渥温氏,蒙古部人。

甲子年,太祖在帖麦该川举行大聚会,商议讨伐乃蛮。群臣认为正当春天,马匹瘦弱,应当等到秋高气爽再说。太祖的弟弟斡赤斤说:“应当做的事情,就要早做决断,怎能用马匹瘦弱作为托辞呢?”别里古台也说:“乃蛮想要夺取我们的弓箭,这是小看我们啊,我们在道义上应当同生共死。他们仰仗国家强大就说大话,如果乘他们没有防备而去进攻,功业应当可以成就。”太祖很高兴,说:“使用这样的部众作战,何愁不胜?”于是进兵讨伐乃蛮。在建忒该山驻军,先派遣虎必来、哲别二人做先锋。

太阳罕从按台前来,在沆海山扎营,与蔑里乞部君长脱脱、克烈部君长阿怜太石、猥剌部君长忽都花别吉,以及朵鲁班、塔塔儿、哈答斤、散只兀等部会合,兵力非常强盛。当时队伍中有匹受惊跑进乃蛮营中瘦马,太阳罕见到后,与众人谋划道:“蒙古人的马如此瘦弱,现在应当诱敌深入,然后一战而生擒他们。”他的将领火力速八赤回答说:“先王征战,勇敢向前而不回头,马尾人背,不让敌人见到。现在制定这样拖延时间的计策,莫非是心中有所畏惧吗?如果真是畏惧敌人,为什么不让后妃来统率军队呢?”太阳罕大怒,当即策马前来挑战。

太祖命令哈撒儿指挥中军。当时札木合跟随太阳罕前来,看到太祖军容整齐严肃,对左右说:“乃蛮起初举兵,把蒙古军队看成是黑色的羊羔儿,意思是蹄皮也不会留下。如今我看他们军队的气势,恐怕已经不同以前了。”于是率领自己的军队逃走。这一天,太祖与乃蛮军队大战到傍晚,生擒并杀死太阳罕。各部军队顷刻间全部溃散,夜晚取道悬崖峭壁,坠崖摔死的人无法统计。第二天,残余部众全部投降。于是朵鲁班、塔塔儿、哈答斤、散只兀四部也前来投降。

乙丑年,太祖出征西夏,攻取力吉里寨,经落思城,大肆掠夺那里的人民及其骆驼而还。

元年丙寅,太祖大会诸王群臣,竖立悬挂九条飘带的白旗,在斡难河的源头即皇帝位。诸王群臣共同进献尊号为成吉思皇帝。这一年实际上是金朝泰和六年。

太祖沉着持重且有雄才大略,用兵如神,所以能消灭四十个国家,并平定了西夏。他的丰功伟绩很多,可惜当时的史官还不完备,或许有许多事情没有记载下来。 [2]

作者简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汉族。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 ,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