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元史·石普传

元史·石普传出自《元史》,此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祎(1321~1373)主编。全书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视修史工作,他即位的当年,即元朝灭亡的当年,1368年,便下诏编修《元史》。[1]

目录

原文

石普,字元周,徐州人。至正五年进士,授国史院编修官,改经正监经历。淮东、西盗起,朝廷方用兵,普以将略称,同佥枢密院事董钥尝荐其材,会丞相脱脱讨徐州,以普从行。徐州平,录功,迁兵部主事,寻升枢密院都事,从枢密院官守淮安。

时张士诚据高邮,普诣丞相,面陈破贼之策,且曰:“高邮负重湖之险地皆沮洳骑兵莫能前与普步兵三万保取之高邮既平则濠泗易破普请先驱为天下忠义倡。”丞相壮之,命权山东义兵万户府事,招义兵万人以行。而汝中柏方用事,阴阻之,减其军半。初令普便宜行事,及行,又使听淮南行省节制。

普行次范水寨,日未夕,普令军中具食,夜漏三刻,下令衔枚趋宝应县,其营中更鼓如平时。抵县,即登城,树帜城上,贼大惊溃,因抚安其民。由是诸将疾普功。水陆进兵,乘胜拔十余寨,斩贼数百。将抵高邮城,分兵三队:一趋城东,备水战;一为奇兵,虞后;一普自将,攻北门。遇贼与战,贼不能支,遁入城。普先士卒蹑之,纵火烧关门,贼惧,谋弃城走。而援军望之,按不进,且忌普成功。总兵者遣蒙古军千骑,突出普军前,欲收先入之功。而贼以死捍,蒙古军恇怯,即驰回,普止之不可,遂为贼所蹂践,率坠水中。

普军乱,贼乘之。普勒余兵,血战良久,仗剑大呼曰:“大丈夫当为国死;有不进前者,斩!”奋击,直入贼阵中,从者仅三十人。至日西,援绝,被创堕马,复步战数合。贼益至,贼指曰:“此必头目,不可使逸,须生致之。”普叱曰:“死贼奴,我即石都事,何云头目!”左胁为贼枪所中,犹手握其枪,斫贼死。贼众攒枪以刺普,普与从者皆力战,俱死之。 ——选自《元史•石普》

译文

石普字元周,徐州人。至正五年考中进士,任命为国史院编修官,改经正监经历。淮东、西盗贼兴起,朝廷正当用兵之际,石普以有大将谋略著称,同佥枢密院事董钥曾推荐他,适逢丞相脱脱讨伐徐州,就让石普随从出行。徐州平定后记录战功,石普升任兵部主事,不久又升为枢密院都事,随从枢密院官镇守淮安。

这时高士诚占据高邮,石普拜见丞相,面陈破贼的计策,并说:“高邮凭借着大湖的险要,都是低洼的水塘,骑兵不能靠前,给我步兵三万,保证能够攻取它。高邮一平定,那么濠州、泗州就容易攻破了,我请求作先锋,为天下倡导忠义。”丞相赏识他的豪壮,命令他临时负责山东义兵万户府事务,招募义兵万人出征。而当时汝中柏正当权,暗中阻挠,减少他一半军队。一开始命令石普遇事斟酌情况自行决定,等到出发了,又令他听从淮南行省节制。

石普行军到达范水寨,天还未黑,石普命令军中准备食物,夜漏三刻,下令士兵口含小木棍急行军去宝应,营地中仍和平常一样打更鼓。到达宝应县后,随即登城,在城上树起旗帜来,贼兵大惊溃退,石普于是安抚城中百姓。由此诸将嫉妒石普的功劳。石普从水陆两路进兵,乘胜攻下十几个寨子,斩杀贼兵数百人。快要抵达高邮城时,分兵三队:一队奔赴城东,准备水战;一队作为奇兵,防备后方;一队由石普自己率领,攻打北门。石普遭遇贼兵,与贼兵战斗,贼兵抵挡不住,逃入城中。石普冲在士卒前面追赶他们,放火焚烧城门,贼兵恐惧,想要弃城逃跑。可是援军看着他们交战,按兵不动,又害怕石普成功。总兵派遣蒙古骑兵一千人,冲到石普军前面,想抢到先进城的功劳。而贼兵拼死守卫,蒙古军惧怕,即奔驰而回,石普阻止不住,于是被贼兵所蹂躏践踏,大多坠落水中。

石普军队军阵大乱,贼兵乘机进攻。石普招集残兵,血战很久,他拿着剑大声呼叫道:“大丈夫应当为国而死,有不前进的,斩!”奋力搏斗,一直冲入贼兵阵地,跟随的只有三十人。到太阳偏西,援兵断绝,受伤落马,又步行交战几个回合,贼兵到的更多了,贼寇指着他说:“这一定是头目,不可让他跑掉,要活捉他。”石普叱骂道:“该死的贼奴,我就是石都事,说什么头目!”左肋被贼枪刺中,还握着自己的枪,将贼兵砍死。贼众一齐用枪刺石普,石普和跟从的人都奋力而战,全部战死。 [2]

作者简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汉族。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 ,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