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光德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光德镇隶属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位于大埔县南部,总人口19562人(2017年)。光德镇北依高陂镇平原,西接高陂镇,西南与桃源镇相连,东南部毗邻潮州市饶平县,地域面积131.07平方千米(2017年)。南面横屏山斋公岽海拔1070米为全镇最高峰,水源于丹竹至漳溪经雷峰集各村流经高陂注入韩江。全镇辖上漳、下漳、九社、雷峰、砂坪、上礤、澄坑、上澄、富岭、上坪10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53个自然村,209个村民小组。[1]

自然地理

光德镇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南部,北依高陂镇平原,西接高陂镇,西南与桃源镇相连,东南部毗邻潮州市饶平县,地域面积131.07平方千米(2017年)。南面横屏山斋公岽海拔1070米为全镇最高峰,水源于丹竹至漳溪经雷峰集各村流经高陂注入韩江。地势东高西低,境内多为丘陵山地,土壤多为沙质页岩地带。

光德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22℃,年降雨量1700mm,日照1750小时,雨水充沛,四季如春。

镇内有丰富的瓷土资源,在大埔县的5条瓷土矿中,第2条矿带从光德经平原延伸到湖寮,全长23公里,宽6公里,质为一类瓷土矿。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可利用发电的水力资源达5000千瓦,全镇现有丹竹、经稳、富岭等3个水库,其中上漳丹竹水库库容355万立方米。镇内有上漳和富岭两个林场,可开发利用林地30000亩。[2]

人文风情

全镇属汉族,近几年婚迁入有壮族、回族、侗族等。全镇现有姓氏34个:黄、张、郭、陈、刘、何、沈、游、许、李、林、罗、赖、邹、郑、金、邓、钟、尤、詹、卢、曾、廖、吴、丘、黎、简、段、朱、孙、江、袁、田、管,其中黄姓与郭姓居多。

光德祖籍梅州客家人,方言为客家梅州话,九社地区讲闽南语,边沿地区带有饶平口音。劳动人民勤劳朴实、正直、开朗、好客、热情大方。房屋居住和婚、丧、喜、庆沿袭中原客家习俗。

历史沿革

原称乌岭村,民国十七年(1928年)全县设8区52乡,光德乡、富澄乡隶属高陂区;1957年10月全县设2镇24乡,光德乡、富澄乡合并称为光德乡;1958年10月全国实行人民公社制,光德乡并入高陂人民公社;1961年1月光德建立人民公社;1983年撤公社成立区公所;1987年春撤区公所改为光德镇人民政府。镇政府驻地富岭,距县城公路里程63公里。

经济

工农发展

全镇以陶瓷为主的企业有100多家,从业人员8000多人。陶瓷生产始于宋代,具有700多年的悠久历史,85%的劳动力从事陶瓷生产。1993年,率先引导陶瓷企业进行烧成工艺改造,实现了液化石油气梭式窑取代传统龙窑的重大突破,大大地提高了产品的烧成率,现产品的烧成率达到95%以上。产品主要有日用、青花、工艺、美术、中温、仿古等5200多种,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6年实现陶瓷总产值3.1亿元,税收1600多万元。

2006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4.26亿元,工农业总产值3.88亿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0多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4066元。信用社农民全年存款1700多万元,供销门市农用商品销售额达350多万元。

全镇有耕地面积410公顷,以种植水稻为主,旱地种植木薯、甘薯、玉米、粟等作物;全镇有山地面积9634公顷,山地种杉、松等杂木,以阔叶林为主。

特色产业

该镇是大埔县陶瓷主产区之一。陶瓷业发展始于宋朝,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境内蕴藏丰富的瓷土资源,为陶瓷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全镇现有陶瓷企业100多家,主要生产日用瓷、工艺美术瓷、青花瓷以及仿古瓷等,种类达5000多种,产品远销欧、美、日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据大埔县文物志记载:经广东省陶瓷考古专家杨少祥同志鉴定,系明代初期的古窑址,全县有古窑址26处,多为明清时期。明代的古窑址有高陂的青碗窑、光德下窑等6处,属潮州笔架山百窑村流派。三河余里、湖寮板坑、碗窑等古窑址属浙江龙泉流派。清代的古窑,已基本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分布在光德下漳3处,富岭3处,九社3处,桃源3处,平原塘卜2处;湖寮碗窑、板坑,三河余里等。大埔陶瓷历史悠久,至今有600多年的历史,高陂有“白玉城”之称,其花色品种达2000多种,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光德烧

窑子下古窑址—位于光德镇澄坑村窑子下村心。因历史上曾盛产陶瓷而得名,村心有一小山坡约50米高,从山脚至山顶,发现多处当年堆放破瓷残匣钵的场所。因年代久远,地形变迁,找不着古窑址。公元1982年县文物普查队在此采集有四至五寸白碗,三至四寸的平底碟、小壶、高足小杯等。瓷质洁白,瓷胎厚造型粗、瓷面施白釉,釉厚略呈灰青色,色泽透明光滑,内底及瓷脚未施釉。

陶溪古窑址—位于高陂镇陶溪村,陶溪又名碗窑溪,因历史上曾盛产陶瓷而得名。在上、下窑的小溪岸,随处可看见堆积的瓷片及残匣钵。1982年县文物普查时,在此采集有敞口四寸小碗,五至六寸的大碗,高足鼓腹长颈花瓶,及有乳钉装饰的香炉等。瓷质白胎厚,造型粗笨无彩的白瓷(有少量的釉底划刻水纹图案)。瓷面釉厚有碎裂纹,釉中略带灰蓝有透明感。瓷胎内外下底无施釉,内底有明显的圈足痕迹,层叠式烧制而成。因年代久远,地形变迁,窑址已废,现仅存有砂坪村道路旁一点古窑址的残迹。

据省陶瓷考古专家杨少祥同志调查鉴定,属明代初期的古窑址。是我县最早的古窑址之一。[3]

基础建设

公路交通

全镇有1条县道二级公路主干线,7条支线,公路总里程67公里,10个行政村已通公路,70%的村实现水泥硬底化。镇内接通了毗邻饶平县新丰镇、三饶镇的公路,直通黄岗三百门港口。全镇现有各种机动车辆5000多辆。

能源通讯

全镇建成大小电站24座,年发电量500多万度。富岭和下漳分别兴建了一个加油站和石油气液化站。通讯设施方面,全镇兴建了两幢电信大楼和一幢邮政大楼,建成开通全球通和联通基站与直放站14个,实现电话程控化、传输数字化。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

村镇建设

全镇10个行政村全部进行了村镇建设规划,现建起店铺1000多间,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全镇10个村全部实现办公楼房化。

社会福利事业

1989年,镇成立社会保险站,开展14个险种;民政福利,有17位老人在敬老院安度晚年,每年发放优抚救济补助款40多万元;殡葬改革工作良好,火化率达100%。全镇有21181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占农业人口70.34%。[4]

地方风俗

迎灯,就其本质言,是农村中一项文化娱乐活动,是农村男女最为乐于接受的文化活动形式。两千多年前,周礼中有祭礼、射礼结合在一起的活动,祭礼所以别尊贵,射礼所以辨实力,两者结合在一起,求得国家的安定与诸侯之间的信服。我看这应该是我国迎灯的滥觞。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的兴起,祭礼不再限于天子宗庙里的先王,所祭的神祇可以是敬佛(拜观音)、可以信道(奉老君)、可以宗儒(迎文帝)。射礼从骑射比武中发展为各种文化艺术的活动。如舞狮是亦文亦武的民间艺术活动,伴有生、旦、净、丑的管弦乐队是民间的梨园轻骑队,在每接灯景中每年都有推陈出新的诗书画艺和雕塑等制作。在市场经济发展大潮中,人们意识到历史的需要,增添了以陶瓷工艺为主体 的展览内容,可见迎灯会的花样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断地翻新。

光德镇

每个灯点,有着各具的特色。他们把自已家中收藏的历代名家字画陈列在一起,给人一饱眼福,而且只有在这节日灯景中才能看到平日鲜为人知的民间绝世,如上漳郭友芝所画的火烧书,堪称民间一绝,那斑斑驳驳被火烧过的纸张书页,那宋版的反面文字几可乱真,那时没的照相机,没有放大镜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富岭、上村名艺人黄宝腾,以手工捏塑的一座座立体画屏,如“貂蝉弄吕布”、“水淹金山”等民间熟悉的传说,在这里得到了形象的再现;特别是那些微而见着的微雕花盘,用菜蔬瓜果组成的图案,手艺的精湛,令人叹为观止。至于那些少不了的和尚念经祈福的场面,人们并不那未经意,足见迎灯的主体活动是人们文化智慧的检阅。迎灯的队伍约莫一公里长,前头是各村和外乡来的醒狮队,依次是管弦乐队(配有化装了的生、旦、净、丑等演唱角色)。其次才是各村族的锣鼓队,看灯的各乡客人,他(她)们人头钻踊,熙熙攘攘,衣着光鲜亮丽、穿插在游灯的队伍中,如同花的彩带,虹的行列,平时在农村哪有这样的场面呢?醒狮队每到一站除了参拜以外,还作狮艺、武术表演;管弦乐队也有每站献艺,他们八音并奏,笙箫和鸣,更有声情并茂的生旦伴唱,可以说,这一天(晚)是他(她)们在一年中得到了仅一次智慧尽致的发挥。所以说,只能从主流上看问题的人,都认为迎灯是民间最好的文化活动。所以在民国时期,官府曾提出过禁止迎神,本乡黄骘腾先生就在上村灯站里写下了一首代表广大村民心声的诗; 喜得山高皇帝远,管他政府禁迎神;

喧天鼓乐春潮涌,官自官兮民自民。

总之,迎灯是光德人的传统文化活动,也是各村镇间的一次联谊活动。[5]

文教卫生

文化事业,全镇建成老人活动中心10个,文化活动室11个,镇文化站1个,村牌坊门、凉亭10个。教育方面,现有初级中学2间,完全小学11间,自1997年以来,完成了10间薄弱学校 改造任务。农村医疗保健水平日益提高,全镇有1间中心医院,1间卫生分院,23个卫生站所,医护人员40多人。

政治

光德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工作分工

廖昌元(党委书记、人大主席):负责党委、人大全面工作。

罗铁锋(党委副书记、镇长):负责政府全面工作。

魏繁华(党委副书记):分管党群、政法、信访、综治、招商引资、应急管理工作,兼综治信访维稳中心主任。

何丽兰(党委委员、常务副镇长):分管财政、质监、邮电、供销、物价、扶贫双到、青年、妇联工作,兼财政所长。

邓增城(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分管纪检、监察、计划生育、卫生防疫、食品安全工作。

郭万里(党委宣传委员):分管宣传、教育、文化、广播电视、旅游工作。

苏常均(党委组织委员):分管组织、人事、工会、老干、科技、人才资源、劳保、社保、劳管工作。

郭华浓(党委委员):分管公路、交通、统战、侨务、企业工作。

郭庆亮(党委委员):分管国土、城建、爱国卫生、环境保护工作。

廖国新(党委委员、派出所所长):分管消防、安全生产、协管政法工作。

郭祥义(党委委员):分管农业、医保、经管、畜牧、统计、节能减排工作。

林其铭(人大副主席):分管人大、依法治镇工作。

邓瑜瑾(副镇长):分管党政办、水利、水电、气象、农机工作。

黄歆坤(副镇长):分管武装、民政、林业、绿色现代农业基地、生猪管理工作。[6]

相关视频

光德镇专题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