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八掌溪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八掌溪桥二侧
图片来自mobile01

八掌溪桥位于中华民国台湾嘉义县水上乡台南市后壁区的一座铁路桥梁,跨越八掌溪,连接嘉义县水上乡南靖车站台南市后壁区后壁车站,现役桥梁在1990年重建完成并于次年(1991年)通车。

台湾总督府公告河川名于1921年5月27日改为八掌溪,因此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自1938年起,将八奖溪桥改名为八掌溪桥

八掌溪桥的开通,[1] 昭和5年(1930)年8 月21 日《台湾日日新报》07 版有“八掌溪桥の开通祝贺式二十日盛大に举行”预告,但这距翁元章发表此诗时间太远,经查昭和10 年(1935)年5 月8日《台湾日日新报》08 版有“三桥竣功 曾文溪桥名君代八掌溪桥名八千代 来十日举式兼开祝贺会”消息,可知1935 年亦有过筑桥一事。诗中首句点明建筑费用及材质,第二句则标明此桥重要性,开启下联,指出其位于盐水及义竹间的重要要冲。颈联从视觉著手,上句写溪水清澈,下句写夕阳映照水面的景致,红白相间,美不胜收。末句则肯定此桥贡献,可以保障过河民众的安全。

沿革与设计

第一代桥

1895年日本统治台湾后,除了改建原北部之清代铁路以外,并自1899年起由两端建设纵贯线,南部路线由台湾总督府铁道部打狗出张所从打狗往北铺设,1902年初路线推进到嘉义,在跨越八掌溪处所先建临时便桥应急,长97.5公尺,1902年2月20日试运转,并随着嘉义至水堀头(今水上车站)至后壁藔至新营庄路段于1902年4月20日通车而启用。

原名八奖溪桥,长196.6公尺,为10孔每孔跨径60呎的钣梁桥,桥墩以砖、石混砌,沉箱基础深入河床15至20呎,1903年2月20日竣工。

第二代桥

1914年7月13日暴风雨来袭,第一代八掌溪桥三处桥墩遭洪水冲倒、钢梁落桥流失,导致交通中断。同月24日下午,临时桥架设竣工通车,二代新桥则在隔年(1915年)重建完成,为12孔每孔跨度19.2公尺上承式钢钣梁桥,沉箱基础深10至13公尺。 

二代桥使用至1991年3月20日第四代桥东正线通车后废弃,遗留在行水区的旧红砖桥墩,于2003年由水利单位拆除。

第三代桥

战后中华民国时期之台湾铁路管理局自1967年9月起分阶段将纵贯线彰化民雄间、嘉义新市间单线铁路扩建为复线铁路,于第二代桥下游侧新建第三代桥,做为西正线(北上线)桥。

第三代八掌溪桥是单线上承式钢钣梁桥,长236.37公尺,共12孔桥孔,每孔跨度19.2公尺,基础采用长度21至27公尺深的场铸桩,桥墩为RC造,于1970年4月完工,最迟在同年6月随南靖与后壁间双轨化通车而启用。第三代桥通车后,原二代桥改为东正线(南下线)桥。

1979年7月1日,包含本桥在内的纵贯线[2] 完成电气化通车营运,本桥桥上增设电车线电杆等设备。

三代桥使用至1991年1月30日第四代桥西正线通车后废弃,遗留在行水区的旧RC桥墩,于2003年由水利单位拆除。

第四代桥(现役)

台湾日治时期后期及战后时期,台铁局陆续改建或补强老旧铁路桥梁,并自1980年代起,大规模重建旧桥,除了已经重建完成者之外,盘点出29座桥梁,分别纳入“铁路沿线老旧桥梁重建工程”及“五大桥梁重建工程”两项计划,而八掌溪桥是以前者的工程计划重建,是为第四代桥。[3]

第四代桥建造于第三代桥北端下游侧约40公尺及南端下游侧约80公尺处,桥台为悬臂式,主桥下部结构为单圆柱形悬臂式桥墩及直径80公分预铸式(部分为场铸式)预力混凝土基桩、上部结构为上承式预力箱型梁,全长297公尺,计15孔桥孔,每孔跨径19.8公尺,1990年12月竣工并完成南、北引道铺轨,桥面铺设传统道碴式轨道。

第四代桥完工后,台铁局于该桥北方(嘉义县境)路线东侧设置“八掌乾坤”四字石碑,以资纪念。 [4]

影片

经八掌溪桥的113次

参考文献

  1. 八掌溪桥开通感赋,爱诗网
  2. 纵贯线,台湾大百科
  3. 台铁路线仅存的战前钢梁桥,时光土场,2018-04-07
  4. 台湾桥梁型式研究,文化大学庄玉茹,9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