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公鼐
出生 1558年
中国山东
逝世 1626年
国籍 中国
别名 字孝与 号周庭
职业 文学家、诗人
知名作品 《西郊金主钓台云》
《南竺寺云》

目录

人物简介

公鼐(1558~1626)字孝与,号周庭,今山东蒙阴(今山东临沂市蒙阴县)人。明代著名文学家、诗人,明朝万历前期“山左三大家”之一。 官至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协理詹事府詹事、两朝实录副总裁、赠礼部尚书,谥“文介”。公鼐出生于明代后期的江北一个声势显赫的“馆阁世家”里,从公鼐高祖公勉仁开始,代代蝉联进士,到公鼐一代,“五世进士、父子翰林”,成为明朝末期著名的进士家族。他们或文治,或武功,多有建树,一时彪炳海内。公氏家族的集大成者,以公鼐为最,他也是公氏家族在文学上最有成就的一位。

人物生平

两朝帝师,刚直峻介

公鼐是明末万历年间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提出“齐风”的诗歌主张,公鼐“论诗主张一时代有一时代之风情反对模拟复古”,与于慎行、冯琦时称“万历前期山左三大家”,在晚明诗坛占有重要的地位,三人一起标举“齐风”共同推动了万历前期山左诗坛的发展,以地域之风影响全国,成为晚明诗风走向的先导。“齐风”主张有其自身的内涵和产生的原因,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公鼐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明朝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焦竑,清著名学者朱彝尊、清朝文坛领袖王士禛、同时代人杨涟都给予了公鼐极高的历史评价。

焦竑评公鼐:“先生才识独出,综鉴复富。故其原本山川,极命草木,能牢笼载籍之菁华,不为靡曼剥夺之语。盖直取独见,上媚千古。犹烟云之出没,忽乎满前,不可以为方,卒其所为法者,丙丙如丹。噫,可谓异已!

著名学者朱彝尊评公鼐:“言诗于万历,则三齐之彦,吾必以文介为巨擘焉。”

清朝一代诗宗、文坛领袖王士禛评价公鼐:“万历中为词林宿望,诗文淹雅,绝句尤工。”-王士禛《池北偶谈》

明朝著名政治家、东林党人杨涟极为钦慕公鼐,杨涟认为公鼐“有古大臣之风……心丹识卓,骨劲力沉,范希文(范仲淹)、司马君(司马光)实伯仲间者。”-杨涟《与秦贞予刺史书》

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补遗》载,公鼐所著的《问次斋稿》三十一卷,为明万历刻本,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国内版本的《问次斋集》则毁于战乱。近年来,这一说法得到更正。2008赵广升对中山大学图书馆藏的《问次斋稿》明刻四十三卷本(包括《问次斋稿》三十一卷、《问次斋西游稿》七卷、《问次斋续稿》五卷)进行了点校,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公鼐所著明刻本《国语髓析》二十一卷收入《四库全书》,明刻本现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

诗坛巨擘,首倡齐风

明万历前期,朝廷馆阁重臣公鼐、于慎行、冯琦、邢侗等诸大家,植根齐鲁文化,倡言革新,倡导雄浑大雅的“齐风”",在公安、竟陵派“楚风”劲吹中,“齐风”着力透出雄浑大稚、真情为宗、自我树立、巧夺自然的深刻内涵;万历后期,王象春(吏部郎中)、公浮来(公鼐弟,字敬与,号浮来,官至工部主事)、李若讷(四川参政)等人主张重开诗界、不袭陈言,诗风纵横放驰,“齐气”奔轶,独立一方;

山左诗人讲求学务根本、经世致用,他们倡导宏大雅正、雄浑大稚的“齐风”,而鄙弃公安、竟陵柔靡诗风。同时,地域文化对山左作家精神气质的影响也十分突出。山左诗人们大多廉直清正,耿介不阿,不纵情于声色,怀抱兴国济世之志,讲求经世致用之学,在李攀龙、李开先、公鼐、公鼒、于慎行、“"临朐四冯”、王象春、姜采、姜垓、宋玟、赵士喆等众多作家身上,都可以发现一种共同的个性特征,即刚正峻切、雅负性气、疏狂任达,呈现出才气奔轶、兀傲雄肆的“齐气”。

大器晚成,嫉恶如仇

两次“引疾归”

清《蒙阴县志》载:鼐“生有异才,龆龄能诗,读书一目即记,载籍靡不腹笥之。弱冠文名炳著海内,直指毛公试而奇之,升蒙阴为'中邑'”、“著有《问次斋集》一百卷行世。”由于公鼐的特异慧敏,主持科举考试的官吏都为之惊异、钦佩,因而把蒙阴由“小邑”升为“中邑”,每届蒙阴得以增加五、六个秀才名额,这在历史上十分罕见。

公鼐虽然自幼才华横溢、少年英才,但科举、仕途极不平坦,可以说是一生坎坷,饱经磨难。1571年(明隆庆五年),在他十四岁时,其父公家臣考中进士,不久被授为翰林院编修,公鼐即随父入京读书。父亲的言传身教和翰苑文英的指点熏陶,使他学业日臻精深,十六岁时写下的七律《拟秋怀》已颇显大家风范了。但是好景不长,1577年(万历五年),在他刚满二十岁时,公家臣因触怒张居正而贬官,他只好重新回到故乡蒙阴,从二十岁至四十岁的二十年中,他忍受着父亲遭迫害,继而去世的打击,同时自己的科名亦不得意,直至1597年四十岁时,才考中举人。

1601年(万历二十九年),公鼐中进士(辛丑科二甲三十五名),当时,公鼐已经是四十四岁“高龄”了,但是公鼐并没有因为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而改变自己耿直的个性。公鼐初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后迁国子监司业,累官左春坊左谕德,为东宫讲官,职责给诸皇子当老师。当时皇宫争权夺势的斗争错综复杂,前前后后发生了几次争夺皇位的斗争。身为太子首席侍从官的公鼐成为“后党”“阉党”的眼中针,动辄得咎,处境十分困难,在考中进士7年后,秉性刚直、不屑阿谀的公鼐选择“称引疾归”来避世,以此来抗争阴暗的宫廷内斗。

1619年,太子朱常洛即位,是为光宗,公鼐以帝师身份被召回京,拜为国子监祭酒。明光宗对自己的老师公鼐极为器重,公鼐成为辅国重臣,“国家有大事,公卿咸就裁”,光宗亲书“理学名臣”四字的匾额,挂在公鼐府第。然而光宗继位不逾一月,就因食“红丸”而丧命。在这场派系斗争中,他持论公允,“秉董孤之笔,疑剖千秋”。

光宗驾崩,为公鼐政治生命里的短暂春天画上了句号。光宗去世,熹宗即位,仍以“两代帝师”身份加封公鼐为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詹事。但在魏忠贤逐渐专权乱政的情况下,性格耿介正直的公鼐遂成为受打击的对象,在帝党、后党、宦官、朝臣的斗争中,刚直峻介的公鼐不愿陷入相互攻讦的党派斗争,又不允许宦官魏忠贤诬陷忠良,为纠正魏忠贤等人散布的流言蜚语,他愤然上书熹宗,要求由他主持编纂《光宗实录》,秉笔直书光宗政绩和宫闱中委曲隐秘之事,“存其真不存其伪”,“以成一朝信史。”熹宗没有批准他的建议。

1621年( 天启元年),公鼐看到改元后不到半年,御史因进言而受到责罚的有十几人,连续两次上疏,对皇帝及辅臣加以规劝。但是此时的熹宗已被宦官魏忠贤操纵,公鼎得到的是“谯责”、“忏旨”。公鼐对专权乱政的魏忠贤之流深恶痛绝,加之编纂《光宗实录》一事触怒魏忠贤,“群小恶其害已,尽力排挤,不得大用”,公鼐自感势单力薄,又不肯趋炎附势,不得不再一次选择称“引疾归”脱离仕途。这位耿介正直的“两代帝师”在魏忠贤专政的混乱局面中,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与抱负,只得以选择称“引疾归”来保全士大夫的风骨,这在明朝后期波诡云谲黑暗的政治斗争中确属一种无奈。

崇祯《谕祭公鼐文》:发粟赈济,仁殚乡旅

公鼐为官期间,不畏权贵,敢斗邪恶,清正廉洁,体恤民情,与宦官魏忠贤进行了不懈斗争,同时,也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清《蒙阴县志》载,1615年(万历四十三年),山东大饥,此时已赋闲在家的公鼐上书请求赈济,得到允许, 沿途百姓“一路赖以全活”。

崇祯皇帝后来在《谕祭公鼐文》中提到此事,褒扬他“发粟赈济,仁殚乡闾”。

“李三才事件”再受牵连1621年3月( 元启元年),后金攻占沈阳、辽阳。公鼎出于公心,认为封疆大吏在远方,李三才具有将才谋略,且居京师附近,可朝发夕至,极力主张起用。1625年( 天启五年),魏忠贤残害东林党人,时已去世的李三才被追夺诰命,御史叶有声又旧事重提,“追论鼐与三才有姻”,曾对李三才徇私妄荐。公鼐遂被削去官职,1626年,公鼐六十九岁,卒于故乡蒙阴。

崇祯继位后,翦除魏忠贤,追封公鼐为礼部尚书,谥“文介”。公鼐谥后得到“全谕祭”、“崇祀先贤”荣誉,并在蒙阴敕建“五世进士坊”。在蒙阴县城县署后街,崇祯敕命建造了“五世进士父子翰林”石坊一座。石坊高大壮观,坊上浮雕的人物、花卉、珍禽异兽,栩栩如生,名闻遐迩。该坊北面石刻“五世进士”,南面石刻“父子翰林”。此坊于1961年因建筑工程被毁。

公鼐的诗,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复杂的政治斗争,人民群众的疾苦,祖国的壮丽山河都在诗歌中得到体现,充分反映了他的政治见地和文学思想,在明万历前期“山左三大家”中,公鼐的文学成就是最高的。

名作赏析

西郊金主钓台云:

“花石遗纲入战图,蓟门衰草钓台孤。不知艮岳宫前叟,得见南军入蔡无?”

畿南问宋辽战地云:

“战胜河东下蓟丘,高梁失御阵云愁。六飞不入燕山府,直见銮舆下广州。”

明湖独眺云:

“窄岸平桥万柳斜,半城春水半人家。东风吹雨宵来急,一片乡心到海涯。”

别邢子愿云:

“南浦分携暮雨微,平林望断送将归。新诗一一题团扇,陇首秋云片片飞。”

衍元白诗寄冯用韫云:

“千里襟期付此词,邮筒珍重寄相思。将来莫遣玲珑唱,泪尽夷陵缓棹时。”

“生平有意皆成幻,死去凭谁得报君?灯影幢幢对疏雨,一声哀雁入秋云。”

济南晤李季重云:

“一望并州雁影沉,三年幽梦蜡湖阴。历城四面寒泉水,堪照青陵台下心。”

泉林寺云:

“百里天涯一夕分,月华中断怅离群。坐闻庄子城头水,却忆夷吾台上云。”

兰溪望金华山水云:

“新安水色括苍烟,煜煜金华婺女连。灵异果应仙路近,始知此是蔚蓝天。”

(杜子美梓州金华山诗“上有蔚蓝天",谓潼川之金华山,此乃借用)“百折桐江绕钓台,四明云起接天台。半空突出冰轮涌,定是龙湫雁宕开。”

南楼云:

“十二楼开列玉京,分明天上落层城。檐前寂寂三珠树,半夜鹤飞来上鸣。”

掖县道中云:

“齐疆行尽海云生,处处看山自问名。麦秀渐渐桑柘绿,马头不见曲侯城。”

襄阳云:

“江上轻帆落浴凫,镜中倒影数峰孤。林莺送客岩花笑,曾见铜 歌舞无?”

南竺寺云:

“晚霞挂重塔,微月碧殿空。林壑松桧响,十里闻秋风。”

公鼐勤奋的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其诗作有杜甫遗风。其纪行诗与晚年居诸诗,善于写景,尤得真趣,把故乡水山写得色光斑斓,令人神往。 公鼐工于文词,尤善诗,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的创作上。公鼐在诗歌创作方面堪称全才,他的诗歌体裁非常全面,有古乐府、古诗、律诗,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各种体式他都得心应手,而且善于运用排比、夸张、拟人等艺术手法。

进士第一家

江北声名显赫的馆阁世家

蒙阴公氏家族是明朝中叶江北地区罕有的“馆阁世家”,所谓“一门五进士,父子双翰林”。公氏家族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五世进士”的荣耀,地位显赫,而且留下了大量的文学著述,形成了独特的家族文化。公氏家族挟其“五世进士,父子翰林”声誉,家族子弟代代勤于文采,笔耕不辍 ,影响了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明朝后期政治上的黑暗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公氏家族子弟政治抱负的施展,但也促使他们转向了文学研究与创作的工作,挖掘了他们在这方面的潜力。公氏子孙因此提出了具有家学特色的文学主张,成就了其江北“馆阁世家”的巨擘形象。

公姓古老,发于齐地

公姓其实是我国古老的姓氏之一,按古籍记载,公姓出自姬姓。周武王分封,将周公姬旦(周公旦)封鲁,即山东省。周公辅佐周武王儿子周成王留在洛邑,周公旦就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到山东管理鲁国。伯禽是周公旦的长子,即周代鲁国的第一任国君。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公赐公衍羔裘,使献龙辅于齐侯,遂入羔裘。齐侯喜,与之阳谷。公衍、公为之生也,其母偕出。公衍先生,公为之母曰“相与偕出,请相与偕告。”三日,公为生,其母先以告,公为为兄。公私喜于阳谷而思于鲁,曰:“务人为此祸也。且后生而为兄,其诬也久矣。乃黜之,而以公衍为大子。”

鲁昭公时,他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姬宋即鲁定公,定公把鲁昭公的两个儿子衍和为都封公爵,世称公衍、公为,后世衍和为的子孙就以祖上的爵位“公”作为了姓氏。依此来说,鲁定公把鲁昭公的两个儿子衍和为都封公爵时,他们应在齐国而不在鲁国,后世公衍和公为的子孙就以祖上的爵位“公”作为了姓氏。

公鼐远祖,可追溯到元朝的将领公海。 明朝建立后,因公海是元朝将领,被遣送到辽东金州戍边。当时规定,戍边者年过四十,才允许儿子代还。公海有四子,只有最小的儿子公守敬独自冒险越海,代父从军。公守敬之子公先先十五岁时,听说父亲在辽东,思念不已,终于渡海寻亲,在当时传为佳话。后来以“孝行”受到荐举,担任广宗县县丞,从此公氏从“军籍”登上了仕途。

公先先的孙子公恕考中贡生,担任河南固始县县丞,后官至御史。

一门五进士

公氏家族,自宋朝宣和年间建立碑立谱始,至今,已逾九百多年,自公先先曾孙公勉仁(公鼐的高祖父)始,公氏家族连续五世蝉联三榜进士,他们或文治,或武功,多有建树,街头巷议,时人争相传送,奉为美谈,家族声誉泽被后世,影响深远。

公氏家族历经宋、明、清、民国、新中国五个朝代,家族历经30多代,传承至今。坚守“耕读立志,忠孝起家”治家理念,由一户默默无闻的荒野山郊之移民发展成为一个忠孝传家的文学世家,实属奇迹。堪称文韬武略的家族五世进士之第一代、第二代进士公勉仁、公跻奎,在朝为政几十年,多次提督川贵、巡抚湖广、整饷军务、惩贪官、定叛乱、擒匪首、降叛王,在湖广一带所立战碑至今犹在。每每遇到内忧外患,皇帝多派前去整肃征讨。

公氏家族绵延五世而不衰,他们或文或武,代代均是耿直之臣,威武不屈,激浊扬清,铮铮铁骨,正气凌然,堪称公氏家族史的一座不朽的丰碑。

公勉仁·山西巡抚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公勉仁(1450~1516)

官至大同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系明中期朝廷重臣。字尚德,号西埠,性聪敏,体弱,但凛凛有气节。明孝宗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中进士,授“行人”,后升任江西道监察御史,被称为“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权势颇重,擢升太仆寺少卿。

明正德初(公元1506年)公勉仁以逆刘瑾被逮下锦衣卫狱,在外贬谪五年,出任四川按察司副使,后因督师讨贼协剿有功,进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七年,巡抚大同赞理军务,守卫边陲十年,“选将练兵,勤修烽垒,边陲十年无警”。旋巡抚南赣、汀、漳、韶、雄、惠、潮、郴州等处,擢巡抚勋阳,推南京兵部侍郞,未受命,卒于官,时正德十一年七月(公元1516年7月)。朝廷悼惜,遂赐祭荫子,朝廷内外大臣咸以文哀之。

公勉仁历任江西道监察御史、盐运司同知、太仆寺少卿、四川布政司参议、四川按察司副使、四川按察使、进都察院右都御史,巡抚大同,移抚南赣、抚治郧阳,到位不久,于正德十一年(1516)七月十五日卒于官。公勉仁之子公志绪,历任知州,后官至衡府长史(正五品)。

公勉仁,著有《东山集》《守边策略》,墓在上东门(石门之阳),恭人阚氏、继室李氏。

现仅存清《蒙阴县志》中记载的《舟中野望》七律一首。 在蒙阴野店镇上东门村,原建有都宪石坊1座,即都察院都御史石坊。

公跻奎·湖广按察副使

公跻奎,官至湖广按察副使。公勉仁之侄,公鼐曾祖,公跻奎原名公志厚,字瑞文,号中山,1535年(明嘉靖十四年)中进士,初授工部郎中,出守山西潞安,升湖广按察副使,后调广西,讨平反叛,累立战功。

恭人包氏,生五子。

长子公一载,字伯子,岁贡,任兴济县令(正七品)

次子公一鸣,号次山,拔贡,官南陵县丞(正八品)

三子公一扬,号亦山,进士,官至工部郎中(正五品)

四子公一耀,号继山,副贡,任岷州卫经历(军职:从七品)

五子公一翔,号续山,庠生,官金吾卫千户(军职:正五品)

公跻奎,著有《中岩诗草》行世,今天尚能读到他吟咏"蒙阴八景"的律诗八首。

公一扬·工部郎中

公一扬,官至工部郎中。公跻奎之三子,号亦山,九岁能文,十二岁入邑庠,二十一领嘉靖戌午乡荐,巳未成进士,(明嘉靖38年,公元1559年),初授大理寺评事。后出任河南尉氏知县,昭雪冤狱,碑刻尚存,历任裕州知州(从五品)、淮安府同知,迁工部郎中,年近五十。单传一脉,育子公家卿,岁贡,官太常寺博士(正七品)。家卿生二子,长子公准,贡生,官兵部司务。著有《闲音集》,其《秋夜弹琴》、《卜筑》二首及《蒙阴八景》等诗尚能找到。

公一载,公一扬长兄。号肖山,岁贡生,官北直隶兴济县令,拙催科勤抚字,莅任三年移疾归,有诗云:"拂袖归来气未平,无官切喜一身轻,睡红门外三竿日,遮莫风波逐浪生。"致仕后不屡城市,绩书千卷,昼夜番阅,先瑞文公卒,著有《田居稿》,墓在下庄(凤阳山之阳)孺人李氏、包氏。

公一载遗三子;长子公家臣,字共甫,号东塘,明隆庆五年进士,官授翰林院编修,南京户部主事,追赠礼部左侍郎。

次子公家翰,庠生,无后。

三子公家邻,举人,官虞城县令(正七品),生二子,长子公衡,监生。次子公度。

公一扬去世后,公氏家族呈请批准,在蒙阴县署右边为其修筑石坊一座,号"荣世坊",现因社会动荡早已踪迹全无。

公家臣·翰林院编修、户部主事

公家臣,官授翰林院编修,南京户部主事,追赠礼部左侍郎

公家臣是公鼐之父,初选翰林院庶吉士,转授翰林院编修,南京户部主事,会典纂修官,赠礼部左侍郎。

公家臣字共甫,号东塘,于1571年(隆庆五年)中进士,初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后任会典纂修官,负责校阅《世宗实录》,1577年(万历五年) ,由于他主持正义,不苟异同,受到当权者张居正的嫉恨而被贬官,降为泽州判官,移官至广平司理、南京户部主事,1583年(万历十一年)卒于滁州,终年五十一岁。

淑人李氏。生二子。长子公鼐。次子公鼒。

公鼐·翰林院侍读学士 、礼部右侍郎

公鼐(1558-1626)字孝与,号周庭,今山东蒙阴县人。明代著名文学家、诗人。明朝万历前期“山左三大家”之一。 官至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协理詹事府詹事、两朝实录副总裁、赠礼部尚书,谥“文介”。

公鼐淑人彭氏,生三子,长子公光国,原名桓,字宝玉,廪生,官徐州副总兵,淑人刘氏。次子公端,监生,任光禄寺署丞(从七品),孺人孟氏。

公鼒·工部主事、提督浙杭

公鼐之弟公鼒,字敬与,号浮来先生,明朝万历后期山左诗坛主盟人物,万历丁酉(公元1597年)举人,任中书舍人迁工部主事(正六品),提督浙杭关务。 公鼒淑人吴氏,副室赵氏。留有四子,均未出仕。

清《蒙阴县志》载:公鼒“天性英敏,走笔千言,博学善书,名垂京师”。著有传奇(剧本),《千金裘》四卷,诗谈一卷,圃谈一卷、诗文辑《小东园集》三十卷,今搜集到的诗文仅有七十篇左右。

历史评价

明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焦竑评公鼐

“先生才识独出,综鉴复富。故其原本山川,极命草木,能牢笼载籍之菁华,不为靡曼剥夺之语。盖直取独见,上媚千古。犹烟云之出没,忽乎满前,不可以为方,卒其所为法者,丙丙如丹。噫,可谓异已!”

清代著名学者朱彝尊评公鼐

“言诗于万历,则三齐之彦,吾必以文介为巨擘焉。”对此评价,公鼐是当之无愧的。

清朝一代诗宗、刑部尚书王士禛评公鼐

吾乡公文介公鼐,万历中为词林宿望,诗文淹雅,绝句尤工。

-王士禛《池北偶谈》

明代著名政治家杨涟评公鼐

杨涟是明代晚期著名大臣、谏官、东林党人、政治家

作为同时代人的杨涟极为钦慕公鼐,认为公鼐

“有古大臣之风……心丹识卓,骨劲力沉,范希文(范仲淹)、司马君(司马光)实伯仲间者。”-杨涟《与秦贞予刺史书》

明·杨涟小传

杨涟(1571-1625),字文孺,号大洪,明代湖广应山(今属湖北广水)人。明代晚期著名大臣、谏官、东林党人、政治家,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进士。初任常熟知县,举全国廉吏第一。

天启五年(公元1625 年)任左副都御史,因弹动魏忠贤24大罪,被诬陷,惨死狱中;后平反昭雪,谥号“忠烈”;有《杨忠烈公文集》传世。

杨涟终生致力于争“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三案以正宫闱,反阉党以遏止魏忠贤,为挽救混乱的政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崇祯初年,诛灭魏忠贤阉党之后,杨涟冤案平反,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号“忠烈”

杨涟不求家财万贯,不求出将入相,不求青史留名,唯以天下、以国家以百姓为任,甘受屈辱,甘受折磨,视死如归,有慨然雄浑之气,万刃加身不改之志。

历史余音

在明后期的历史舞台上,公鼐、杨涟等人就像一颗闪烁而耀眼的彗星,轻轻划过明朝后期动荡不安的历史天空,公鼐以其当朝文学鸿儒的身份保持着自己应有的士大夫尊严,而像公鼐这一批人的存在不仅是中华正气文明的继承者也是捍卫者,为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谱写千年来的昂扬起伏的"激浊扬清、为民请命"的正气旋律又树立了一座精神的丰碑、亦增加了一节悲剧美的音符……

明史记载

公鼐,字孝与,蒙阴人。曾祖奎跻,湖广副使。父家臣,翰林编修。鼐举万二十上九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屡迁左谕德,为东宫讲官。进左庶子,引疾归。光宗立,召拜祭酒。熹宗进鼐詹事,乃上疏曰:“近闻南北臣僚,论先帝升遐一事,迹涉怪异,语多隐藏。恐因委巷之讹传,流为湘山之稗说,臣窃痛焉。皇祖在昔,原无立爱之心。只因大典迟回,于是缴还册立之后,有三王并封之事,《忧危竑议》之后,有国本攸关之事。迨庞、刘之邪谋,张差之梃击,而逆乱极矣。臣尝备员宫僚,目睹狂谋孔炽,以归向东宫者为小人,不向东宫者为君子,尽除朝士之清流,阴翦元良之羽翼,批根引蔓,干纪乱常。至今追想,犹为寒心。夫臣子爱君,存其真不存其伪。今实录纂修在即,请将光宗事迹,别为一录。凡一月间明纶善政,固大书特书;其有闻见异词及宫闱委曲之妙用,亦皆直笔指陈,勒成信史。臣虽不肖,窃敢任之。”疏入,不许。天启元年,鼐以纪元甫及半载,言官获谴者至十余人,上疏切谏,并规讽辅臣。忤旨,谯责。寻迁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充实录副总裁。鼐好学博闻,磊落有器识。见魏忠贤乱政,引疾归。

初,廷议李三才起用不决,鼐飏言曰:“今封疆倚重者,多远道未至。三才猷略素优,家近辇毂,可朝发夕至也。”侍郎邹元标趣使尽言,以言路相持而止。后御史叶有声追论鼐与三才为姻,徇私妄荐,遂落职闲住。未几卒。崇祯初,复官赐恤,谥文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