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六敖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六敖镇隶属于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地处三门县东部偏东北,东濒东海,南临健跳镇横渡镇,西连海游街道,北与蛇蟠乡隔海相望,辖区总面积103.8平方千米。2011年末,六敖镇总人口24679人。

清代时期,时属宁海县南乡西洞、头岙2个庄;1987年10月,六敖乡改设六敖镇;1992年5月,蒲西乡部分并入六敖镇。截至2013年8月,六敖镇辖1个社区、41个行政村,另辖1个村级单位,镇人民政府驻下街村18号。2013年11月,撤销六敖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健跳镇。

2011年,六敖镇完成财政总收入3264.4万元,比上年增长8.5%。农民人均纯收入8985元。[1]

地理位置

六敖东与健跳镇毗邻,南临健跳港,与东郭张隔港相望,西怀蒲西乡接壤,北濒蛇蟠水道。镇区街道有龙门街、健康塘街、六敖路、沙墩巷、后墩巷等6条。

历史沿革

六敖原名六鳌,因该地上敖、花市、前墩、门头等处有6座形似大鳌的小山,故名六鳌,后为书写方便,演变成六敖。又传,该地峋岩、花市、尖坑塘、马庄、盐灶、上敖6个自然村,古时均以熬盐为业,故名六熬,后演变为六敖。清代分属宁海南乡西洞,头岙2个庄。民国29年(1940年)三门建县前后,分属六敖、永丰2个乡。1949年解放初沿用旧制。1950年8月,永丰乡分设头岙、园里、西渡3个乡,六敖乡分设六敖、上敖2个乡,该地属西渡、六敖、上敖3个乡。1956年2月,上敖乡并回,前潭乡部分划入,仍称六敖乡;由西渡分设的涛头、蛇蟠2个乡,并回西渡乡,改称蒲西乡。1958年11月,分属六敖、健康、蒲西3个管理区。1959年9月复建前潭管理区,原划入的部分重又划出。1961年10月建六敖、蒲西2个人民公社,健康管理区和前潭管理区撤销,健康和前潭管理区的部分重又并入六敖人民公社。1983年10月,政社分设,为六敖、蒲西2个乡。1987年10月,六敖乡改制六敖镇。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时,撤蒲西乡,除蛇蟠岛3个村外,其余部分并入六敖镇。镇政府驻下街村。

2013年11月15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台州市《关于要求调整三门县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请示》。11月18日,台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复三门县《关于要求调整三门县乡镇行政区划的请示》。按照请示内容,六敖镇撤销镇建制,并入健跳镇,成立新的健跳镇。[2]

经济社会

2008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1.62亿元,比上年增长42.93%;财政总收入2028.8万元,增长62.11%,其中地税收入1019.6万元,增长116.01%;国税收入1009.2万元,增长27.55%;农民人均纯收入6797元,增长12.94%。2008年经济社会考核名列全县第一。

工业经济不断壮大。200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32亿元,比上年增长66.73%;工业品销售产值7.11亿元,增长49.06%;出口交货值8124万元;工业性投入3.14亿元,增长59.39%;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全面超额完成,增幅居近年来之冠。一是工业集聚区开发有序推进。"一点一区一线"工业布局初显成效,初步形成了船舶、新型建材、机电等临港型产业,成为六敖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平台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北塘船舶基地初具规模。面对复杂情况和繁重任务,通过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顺利完成了北塘船舶基地规划设计、政策处理、"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8家船舶企业的引进落实工作,完成了所有船舶企业的基础回填。8家落户船企中,九洲船业在建船只8艘;其他7家船厂进入地面设施建设和设备安装阶段,其中4家船厂具备生产条件。三是个私经济蓬勃发展。通过规划、宣传、培训等"六抓"手段,群众创业热情高涨,创业水平大幅提升,全年新发展个私经济187家,个私工业企业42家,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116.88%和210%;完成占地21亩100余间的个私经济一条街(商铺)的规划设计、宕渣回填等前期工作。

农业经济稳中有升。一是基础设施投入继续加大。投资3400余万的南塘土地整理工程已通过初步验收,小蒲村标准农田改造和城下塘标坝工程基本完成;北塘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开发项目进行了深入调研论证等前期工作;完成大湾等3个水库的除险加固项目立项工作;疏浚河道15公里。二是农业组织化建设不断加快。在分田到村的基础上,对南塘8000亩土地进行了土地集中性流转的试点工作;新成立2家农业龙头企业和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了水产养殖、水稻大豆、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畜牧禽蛋等五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三是农业创强创新工作有新突破。继续开展渔业科技入户工作,在被评为省级渔业强镇和市级青蟹产业强镇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两创"工作,巩固"两创"成果,"渔歌山庄"通过市级农家乐特色村(点)验收,涛头村被命名为市级特色产业强村,圆满完成县级新型农技推广体系试点工作。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一是农村环境有新改善。大力实施"强龙兴农"、"新村八化"、"农民素质"和"一带一"等四大工程,深入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垃圾中转站、村级分拣场、公厕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完成11个村饮用水改造;3个整治村、1个提升村和1个污水处理村均顺利通过上级有关部门的考核验收;镇村环卫体系进一步得到健全,相应制度日趋完善,投资20余万元,成立了镇环卫所,使集镇环境卫生有人管,正常化,卫生等状况明显好转,居民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二是集镇面貌有新变化。注重"规划先行、量力而行"的原则,从解决一个节点、一个地段、一个区块入手,集镇框架逐渐丰满。完成核电路至船舶基地1.1公里连接线的路面硬化;连心路、鸡鸣路路面硬化工程进展顺利,入城口景观花坛工程基本完成;"两违"专项整治工作成效明显;物流配送中心、小商品市场蓬勃发展,集镇商贸业进一步繁荣。

社会事业均衡发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明显加强。镇综治工作中心、村企综治工作站(室)的规范化建设得到加强,作用发挥明显;投资30万元,新组建了六敖警务区,充实了警力和巡防队伍;冬季征兵工作任务圆满完成;"五五"普法工作、民主法制村建设、"实效大防范"活动深入开展;高度重视信访工作,信访体制机制逐步健全,信访"集中调处周"、每周一信访接待日等活动扎实开展,切实维护了整个社会面的稳定和奥运期间社会稳定,实现了北京奥运会期间零进京赴省上访目标。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全面夯实。圆满完成市级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加强年活动试点工作,群众生育观念得到有效转变,各项长效管理机制逐步健全,镇村干部作用发挥明显加强,计生管理体制被动薄弱滞后局面得到根本性扭转。2008年,全镇出生473人,计划生育率90.7%,性别比116:100,落实四项手术595人,"三查"率99.8%。[3]

经济产业

六敖地处沿海平原水网地区,是本县三大平原之一,有耕地20813亩,地势低洼平坦,沃野连绵,河港纵横,塘堰相连,灌溉便利。建有大小水库12座,总蓄水量为1003.6万立方米,有尖坑山水力发电站和自来水厂。农作物以水稻为主,是本县主要产粮区,号称"鱼米之乡"。经济作物以甘蔗为主,为县糖化厂提供原类。镇办企业有农机厂、鱼种场、汽水厂、轮窑等。每逢农历一、四、六、九为市日,贸易兴旺。有初级中学1所,在校学生892人,教职员52人;小学21所,在校学生3231人,教职员工110人。卫生院1所。还有露天影剧场、电影放映队、文化站等。

六敖境内平原为主,河湖密布,海岸绵长,海域辽阔,是县内主要粮食产区、水产养殖基地和优质柑桔产地,被省政府命名为"青蟹之乡"、"之乡"和"教育强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镇",被市政府命名为"文明镇"和"生态示范镇"。被评为全国计生协会先进单位、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省级"四五"普法先进单位、浙江省"十五"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浙江省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和市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拥军优属模范单位、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等,连续六年被荣获县经济社会目标责任制考核先进乡镇。2006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76亿元,财政总收入1326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3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49元。

集镇建设

投资近千万的连心路南延北伸工程建成使用,近2000万元的农博大道和西区大道工程接近尾声,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的"景海佳苑"住宅小区全面建成……半年时间,六敖集镇形象越来越丰满,也越来越有城市味道,一个全新的集镇商住区正一步步向我们走来。

集镇建设,规划先行。六敖镇已编制完成六敖-健跳组团乡镇分区规划、《六敖镇区改造规划》、《新农村建设五年实施规划》,调整了新一轮城镇总体规划,完成了所有行政村村庄规划的调整修编。这些规划都为加速该镇城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总纲。

在规划完善同时,该镇的集镇建设也稳步推进。上半年,"一中心两市场"(物流配送中心、综合市场、建材市场)建成并投入使用。自来水管网、污水管网等四网规划体系已初步建立。住宅小区的建设也是如火如荼,三良居农民住宅小区准备开工建设。集镇西区两宗67亩商住用地也成功出让,出让金达1亿多元,开工前期已准备就绪。

集镇中心越来越靓,新农村建设也不落下风。上半年,该镇积极开展"清洁家园、和谐乡村"建设,全面落实农村环卫保洁"三有"机制,新建3个垃圾中转站和8座公厕,充实85名保洁员队伍,农村垃圾收集处理体系不断完善,环境面貌进一步改观。

同时,"十百"工程扎实推进,峋岩等9个整治村整治工作全面启动,鸟市村饮用水改造工程完成。"清水绿廊"工程中的河道疏浚、绿化招投标前期准备工作有序推进。西渡等3个村的农村住房改造工程也已开展,目前已改造农房107户。[4]

经历台风

三门县连心塘坐落于三门县六敖镇北塘。1997年第十一号台风冲毁了三门县所有的海塘坝,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全力支持下,三门人民经过4年的艰苦奋战,投资4亿多元,修建了100多公里的标准海塘坝,固如铁壁铜墙。为永志党和人民的血肉深情,三门人民在六敖北塘立碑纪念,原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柴松岳为标准海塘坝亲笔提名"连心塘"。2000年被台州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第三批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7年8月18日,第十一号台风正面袭击三门县,全县147公里一线海塘坝全线倒塌,决口1022处,长度55.8公里,16个乡镇509个行政村有320个村庄成灾,4万多农户家庭浸泡在汪洋之中,受灾人口达28万人,有8万人被洪水围困4天3夜,97人不幸遇难,17万亩农作物和5万亩围塘养殖绝收,直接经济损失22.19亿元。原国家水利部部长钮茂生慰问考察三门灾情后说:"9711号台风,损失最重的是浙江,浙江最重的是台州,台州又以三门最重。"

台灾过后,40万三门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关心下,在三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重灾面前不气馁,以高昂的斗志,积极投入到灾后生产自救中去。尤其是沿海10个乡镇的数10万灾民,他们一边吃着每人每天0.5公斤的国家救灾粮,一边义务参加修塘堵缺,重建美丽家园。

海塘不牢,家园难保。经受台灾惨痛教训的三门百姓,首先激发出了要求建设高标准海塘的强烈愿望。1997年10月28日,浙江省标准海塘现场会在三门召开,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千里海塘,保千万生灵"的号召,再次掀起了群众性建设高标准海塘的热潮。

海塘建设,真正的英雄当属人民群众。三门40万人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万众一心,肩挑背扛,战天斗地,他们用超乎寻常的艰辛和钢铁般的意志,修筑起一条海上长堤。三门县最多的一天出工人数达7万多人。柴省长曾四上三门标准海塘建设现场,称赞"三门是经济上的小弟弟,精神上的大哥哥"。

"连心塘"是三门人民的生命线、幸福线,更是党执政为民的见证。"连心塘"爱国主义教育地建成后,成了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中小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场所,发挥了较好的作用。[5]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