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关集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关集镇位于太和县城东10公里处。全镇总面积6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165亩,总人口500210,辖10个村民委员会,196个村民小组。集镇境内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气候宜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农副产品丰富,有小麦大豆玉米脱毒红芋薄荷等。[1]

介绍

近年来,关集镇经济发展较快,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较大,农民收入有较大增长。畜牧养殖业发展迅速,以黄牛、生猪、肉鸡、土鸡、蛋禽、肉兔、肉鸽为主,目前全镇有大中型养殖户65家,小型养殖户342家,已形成了不少专业化和规模化的养殖企业。林业发达,林网密集,全镇共有1.6万亩成片造林,这些林木生长良好,几年内即可成才,林下散养土鸡也形成了一定规模。集镇建设日新月异,投资环境越来越好,招商引资工作取得较好的成绩。

关集镇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京九、商阜铁路从东西两侧平行穿过,界阜蚌高速及太利公路从境内穿行。公路与105国道和606省道相接,水路由茨河进入淮河汇入长江。通讯设施完善,程控电话及移动电话已逐步普及。关集镇自古人文荟萃,民风质朴,被誉为“书画之乡”,老一辈著名书画家有张贺云、孙仲瑾、张鹏侣等,新一代书画知名人士有张祖九、戴云飞、王金泉、孙虎等人。关集镇风景秀丽,茨、谷河交汇处,河水横溢,素湍绿流,碧波荡漾,河道屈曲秀丽,两岸八方葱茏可悦,秋时,泛舟游览于此美不胜收,古代太和八景之一“茨水秋泛”即在于此。关集镇民风淳朴,人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镇党委书记、镇长范兆友携全镇人民愿与各界朋友,精诚合作,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

历史沿革

关集历史悠久,原名关渡口,双河集,1948年设沙茨区,1950年改设关集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61年又设关集区,1992年撤区并乡时设关集镇。

关集镇境内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气候宜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农副产品丰富,有小麦、大豆、玉米、脱毒红芋、薄荷等。关集镇经济发展较快,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较大,农民收入有较大增长。畜牧养殖业发展迅速,以黄牛、生猪、肉鸡、土鸡、蛋禽、肉兔、肉鸽为主,全镇有大中型养殖户65家,小型养殖户342家,已形成了不少专业化和规模化的养殖企业。林业发达,林网密集,全镇共有1.6万亩成片造林,这些林木生长良好,几年内即可成才,林下散养土鸡也形成了一定规模。集镇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齐全,投资环境越来越好,招商引资工作取得较好的成绩。

关集镇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京九、商阜铁路从东西两侧平行穿过,界阜蚌高速及太利公路从境内穿行。公路与105国道和308省道相接,水路由茨河进入淮河汇入长江。通讯设施完善,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网络全面覆盖,程控电话及移动电话已逐步普及。[3]

人文气息

关集镇自古人文荟萃,民风质朴,被誉为“书画之乡”,老一辈著名书画家有张贺云、孙仲瑾、张鹏侣等,当代书画知名人士有张祖九、刘继成、胡荔萍、王金泉、戴云飞、孙虎、刘东方等人。

张鹏侣,男,安徽阜阳人,出生于1898年3月,1994年病逝,终年96岁。中国写意画家,对中国传统文学有很深的研究。曾任太和县人大代表和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等社会职务,被成为“农民艺术家”。 张鹏侣先生先年从医,新中国成立之初,曾参与创办当地的医疗卫生机构,对中国传统医学有独到的研究和建树,一生中自创诸多中医单方,悬壶济世多年,为当地百姓解除无数例疑难杂症,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张祖九,1927年生于安徽省太和县三塔镇,自幼习画。曾拜当时名家刘玉瑛、李伯英先生习画。 1946年、1947年,他两次在安徽阜阳中山纪念堂举办画展,轰动一时,时年19岁。现存《鱼鹰图》一画可见当年他少年意气,当时的阜阳日报为之专题报道,赞扬他:“人小才高,前途无量”。

40年代,张祖九在上海求学于上海师专美术系。

40年代末,先生为理想之新中国,携笔从戎奔赴西南。

解放前曾两次举办个人画展,后在沪求学,专攻国画,49年随军入川,虽岁月蹉跎,几经风雨,仍笔耕不辍,尤以小写意花鸟见长,其作品深得各界喜爱,也为海外友人珍藏。1998年参加在台湾举办的大陆名家书画展,出版有《张祖九画集》一、二卷。作品和传略编入各类艺术书籍及名人书画集。 刘继成,1943年,刘继成出生于全国书画之乡——安徽太和。毕业于安徽艺术学院美术系,随后在安徽省曲剧团待了3年。1966年他进入阜阳文化馆,当时外面正在进行着如火如荼的文化大革命,他却冒着风险组织了当地画家和美术教师,办了十几期美术培训班。后来,刘继成听说离阜阳不远的王店公社的王寨大队里有不少人农民画画得不错,于是,他前往该大队,对当地的农民画家进行了几次系统培训,并将他们的作品组织向外推出。其中,有3幅农民画被省出版社出版,26幅农民画参加了各种展览,其中有几幅还在全国展览中展出并获奖。就是在与画家们的交流中,刘继成也开始了自己的年画创造生涯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他1975年创作的年画《又添新粮仓》被北京和安徽出版了三次,影响巨大。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刘继成又开始学习剪纸,取得了不俗成绩。1989年,他的作品在全国首届剪纸大赛中获一等奖;1993年,由他带队的安徽剪纸队在中国艺术大展上获得组织奖;1996年,他的作品“二龙戏珠”获全国彩色剪纸展一等奖;2001年,他的撕纸作品“哥俩好”获中国民间民俗大奖赛一等奖……2006年,刘继成被评为“安徽省首届工艺美术大师”。从2007年开始,他耗费了一年多的时间,构思创作了30多幅大型剪纸《中国奥运金牌颂》,这一作品将我国参加奥运会以来获得金牌的112位选手的容貌,通过传神的剪法和刻法,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一方剪纸中。2008年8月8日,在奥运会举行当天,首都博物馆展出了刘继成和他的剪纸团队创作的28幅《中国奥运金牌颂》。不仅本人在艺术上成就颇高,在帮助别的艺术家上,刘继成也是一直不遗余力。他曾先后帮助10多位生活较为贫困的农民剪纸艺人找到一份固定工作,并将他们的作品推往大大小小的展览会。

胡荔萍,男,1927年生,安徽太和人,毕业于安徽大学艺术系,师从花鸟画大师张书旂先生,许以“书旂门人”称号;曾任蚌埠市首届美协主席,曾参加第一届全国美展、华东美展及各类美展,在蚌埠、合肥举办个展,在国内外许多城市举办合展,许多作品被艺术机构、个人收藏;出版画集和绘画教材多;现任安徽美协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张书旂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上海海上书画研究所研究员,阜阳书画研究会高级画师,蚌埠画院画师。

王金泉(1962-)又名胡杰,王枕溪,斋号平畴山房,怡莲草堂。安徽太和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仁济书院院长。师承郭连波(伯雨)先生。作品以行、隶为主,兼习楷、篆。学书三十年,书作尚未做定格,属擅变型书家。作品参加全国首届新人新作展、第四、五、六、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其中第五届获优秀奖、第八届获二等奖),第六届书法篆刻展,全国一、二、三、四届楹联书法大展(其中一、四届获一等奖,三届获银奖),全国首届隶书展,全国首届书法艺术节--全国百家精品展,全国首届扇面书法展,全国第一、二届行草书法大展(其中二届获金奖),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99中国书法年展,第一、二届流行书风展,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

刘东方,(又名刘宾),男,汉族。1972年8月出生于安徽省太和县关集镇,现定居黄山。现为:四川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山水画艺术网总编辑兼艺术总监、八方艺术学会顾问、黄山东方书画院院长。

其国画山水作品,曾先后荣获:“草原颂全国书法美术摄影大展”优秀奖、“首届全国杏林杯书画大展”佳作奖、“中国海南椰风杯国际书画艺术大展”银奖、“中国艺术博览会”银奖等奖项,作品还被多家报刊媒体所刊载。曾为多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受邀绘制国画导游图。有资料显示,其国画山水作品被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友人收藏。

关集镇风景秀丽,茨、谷河交汇处,河水横溢,素湍绿流,碧波荡漾,河道屈曲秀丽,两岸八方葱茏可悦,秋时,泛舟游览于此美不胜收,古代太和八景之一“茨水秋泛”即在于此。

关集镇民风淳朴,人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镇党委书记范兆友、镇长张鹏携全镇人民愿与各界朋友,精诚合作,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4]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