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冀东皮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冀东皮影

中文名称;冀东皮影

产地;中国河北东部

又称;昌黎皮影

起源时间;辽金时期

冀东皮影因产于中国河北东部而得名,又以昌黎为盛,故又称昌黎皮影。皮影俗称为驴皮影、老皮影,也是集昌黎地方的民间美术、音乐、说唱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地方传统戏曲表演艺术。

溯源

冀东(昌黎)皮影起源于辽金时期,经元、明两代传承发展,至清朝初期基本定型成熟,遍及永平府各州县,并影响周边地区。乾隆年间进入北京,因京城是全国各路皮影所想往的首善之地,被称之为北京本路皮影。随着昌黎人去东北经商、习商者日增,昌黎皮影亦传至东三省经久不衰。[1]

分类

昌黎皮影按用途可分为三类:表演类皮影、工艺品类皮影、收藏类皮影。

昌黎皮影影人的创意造型,借鉴庙宇神像,通过扩大头部、眼部,加长上肢,形成独具昌黎民间美术特色的侧面造型和躯干的夸张结构。制作影人的原材料是净膜驴皮,经刮制、压平、阴干后,即可进行雕刻着色,着油后缝连而成。昌黎影人雕刻细腻,造型优美,既新颖别致,又栩栩如生,观之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深受世人之钟爱。[2]

造型

昌黎的皮影艺术,单就其刻制技艺而言,堪称美轮美奂。家喻户晓的十二生肖,属民俗文化范畴,在中华大地流传多年,昌黎县文化局为更好地承传民间艺术,在搜集整理非物质为文化遗产工作中,组织皮影艺人,创意刻制了十二生肖图。各生肖按地支顺序排列,其用料及刻制,完全借鉴皮影人的制做技法,刀工细腻,型新颖,雅俗共赏,人人钟爱,是观赏、收藏中不可多得之精品。

脸谱套系以驴皮为原料,经过浆制、压平、阴干再进行雕镂濡染等一系列复杂工艺,经过雕影艺人灵巧的双手,一件件精美绝仑,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欣赏价值的皮影艺术珍品,使鲜活展现出来。这些作品既保留了传统的影雕技艺,又融汇了京剧的国粹魅力,既扩大了昌黎影雕的内涵,又开辟了一个展示国粹魅力和新园地,倍受皮影收藏爱好者的喜爱。

皮影戏的演出除了以声感人,还需以动传情。操纵皮影娴熟的艺人往往被称为箭杆王。皮影人主要由三根操纵杆控制,艺人要用五根手指灵活自如地把握三根杆,做到力量与灵巧兼具。在表演武打场面时,除了操控影人的杆子外,还必须加上兵器和马匹等的杆子。皮影表演时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动作,在长期的实践中,艺人形成了一定的规范程式,比如穆桂英等武旦出场,要“出场风摆柳,升帐亮相身一扭,单脚一抬回身走,坐帐报名双袖抖”;少女“步小动作稳,低头目下瞧”;花旦“手掐腰,彩脚晃动走”;文生走路“不慌不忙,举止文雅,双臂亲摇,动作潇洒”;武生则“举止如山重,开打似叶飘,挺立如玉树,走路像风扫”;老生出场“走路臂一晃,脑袋点两下,蹒跚步履迟,站立手平跨”。

传承

昌黎皮影艺术传至近代,域内曾出现过马家班齐家班等驰名的影界翘楚,至今为昌黎人所津津乐道。上世纪五十年代,昌黎县成为皮影艺术活动的中心之地。昌黎皮影一社和二社,常年活动于昌黎城乡。[3]

昌黎皮影在弘扬传统艺术、活跃群众生活以及扩大对外影响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日益成长为独具昌黎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在2005年冀东油田杯国际皮影艺术展演中一举获得优秀表演奖、个人操纵奖及个人演唱奖等五项大奖。2006年和2007年,昌黎向东皮影剧团又先后与北京博物馆、北京美术馆牵手,在更为广阔的舞台上,为来自国内外的广大观众奉献了原汁原味的传统皮影,反响强烈。2008年4月16日至4月22日,由副县长桑菊带队,在市文联、市文化局的带领下,我县带着120余件皮影工艺品赴韩参加韩国清州国际艺术节,这些惟妙惟肖、生动活波、民族韵味浓厚的昌黎皮影艺术品深受到来自世界各地参观者的喜爱和好评。[4]

相关视频

冀东皮影艺术 一场光与影结合的“影子戏”

冀东皮影 王曙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