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再过常山和昔年留别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再过常山和昔年留别诗》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诗词

《再过常山和昔年留别诗》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作品之一。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十月,苏轼在赴登州途中过密州。在密州时,苏轼经常到常山祈雨,感情至深。九年前离别密州时,曾作《留别雩泉》,今日作和诗。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再过常山和昔年留别诗[1]

创作年代;宋代

作品出处;《东坡七集》

文学体裁;诗

作者;苏轼

诗词正文

《再过常山和昔年留别诗》

伛偻山前叟,迎我如迎新。

那知梦幻躯,念念非昔人。

江湖久放浪,朝市谁相亲。

却寻泉源去,桃花逢避秦。

本段注释

⑴伛偻:形容脊背弯曲,年岁渐老。

本段译文

山前的老翁伛偻着身躯,喜悦地迎接我归来。

转眼间人已变老,我不禁感叹岁月无情。

就在江湖飘泊,官场和闹市早就没有了与我亲近的人。

蜜州的人依然对我情深意切,不如在这里寻找桃花源,就此休闲安居了。

作者简介

苏轼[2](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五岁。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 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为“文忠”。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

视频

《百家讲坛》 苏轼(一)人见人爱苏东坡

苏轼诗词——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