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冯贝堡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冯贝堡镇隶属于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位于法库县境东南部,距县府30公里。辖14个村委会。冯贝堡镇农业以玉米、水稻作物为主,乡镇企业有采矿业等,镇特产非金属稀有元素。冯贝堡镇土质较肥沃,气候较优越。[1]

地理位置

冯贝堡镇是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辖镇,东与铁岭相邻,北与调兵山相接,南距沈阳60公里,西距国道203线6公里,国家二级公路新梨线贯穿全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人口状况

截至2005年,有人口17000余人,户数5200户左右。 第五次人口普查,人口总数15736人。 冯贝堡镇特产非金属稀有元素。乡镇企业有采矿业等。冯贝堡镇农业主产玉米、水稻。

冯贝堡镇土质较肥沃,气候较优越。冯贝堡镇以前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现养殖业已发展到占镇农业生产的三分之一左右。其中鹅业生产已成为养殖业生产的主要支柱产业。冯贝堡镇文教广播及合作医疗等工作稳步推进。群众性活动有序开展,被沈阳市政府评为"沈阳市群众体育先进镇"。

行政区划

冯贝堡镇政府驻冯贝堡,1961年设冯贝堡公社,1984年置乡。2010年冯贝堡乡变冯贝堡镇 。辖冯贝堡、东团山子、李荒地、榆树堡、工夫屯、务名屯、北甸子、富拉堡、周家沟、尚家窝堡、孙家窝堡、阿山沟、姚家沟、黄贝堡14个村委会 。[2]

特色产业

冯贝堡镇养殖业已发展到占镇农业生产的三分之一左右,其中鹅业生产已成为养殖业生产的主要支柱产业。据初步调查统计,到2005年为止,全镇养鹅农户已达千户以上,共养鹅30万只以上,平均户养鹅50只以上。养鹅总产值1050万元,总纯收入450万元,农户人均增收300元左右。全镇已初步建成一处鹅业龙头企业,即法库宏润鹅业生产屠宰加工厂,是以种鹅饲养、孵化、放雏、回收和屠宰加工一条龙的产业链条,年养鹅20万只,创利润过百万元,带动了全镇养鹅千余户;全镇涌现出养鹅重点村2个,即工夫屯、北甸子村,每村养鹅农户150户以上,户均养鹅50-100只。其中500只以上的农户有5户以上,100只以上的超过百户 。

基础设施

冯贝堡镇交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完成了富路线12.7公里的道路维修和工大线10.5公里的养护工作,对塌陷的桥梁、涵洞进行了拆除和新建,新修边沟380米,扩建边沟55米,翻建边沟2934米。进一步加大了校车的管理力度,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新增2台校车,全面解决了冯贝堡镇155名学生的上下学问题。

冯贝堡镇有线电视的入网工作步伐较快,镇有线电视入网达到了3092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良好,参合率达到95%以上,受益群众545人次,累计报销医药费89.2万元。冯贝堡镇通过积极努力,争取市里资金90万元,镇里自筹30万元,新建一座镇级卫生院。镇政府成立服务大厅1个,建立村级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点14个,设立为民服务中心户42个。

经济发展

财政税收

冯贝堡镇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亿元,招商引资52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2.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5亿元,财政税收1360万元,一般预算收入5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00元。

截止2010年10月末,一般预算收入任务1500万元,完成1300万元,完成任务的86%;固定资产任务7.5亿元,完成7.16亿元,完成任务的95%;招商引资任务5300万元,完成5439万元。完成任务的103%;规模以上产值16亿元,完成19.4亿元,完成任务的121万元。

工业经济

冯贝堡镇积极采取项目招商、以商招商的办法和措施,千方百计引进域外企业和资金,切实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引进规模企业2户。硅灰石深加工产业不断壮大,有利地促进了全冯贝堡镇工业的发展,全口径工业总产值已达到8.1亿元。

2010年着力实施项目建设,努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截止到10月末,投资3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开工10个,其中矿产品加工企业5家。农产品加工企业1家,木材加工企业1家,手工艺品加工企业2家,重工机械加工企业1家。

农业经济

冯贝堡镇发展万寿菊3000亩,麦复菜1000亩,树莓400亩,其它经济作物10000 亩,新建树莓小区2个(北甸子、周家沟),五味子药材小区1个(周家沟),新建村外养殖小区1个(阿山沟村养猪小区),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到6.9万头,1.4万头,2.1万只,125万只。冯贝堡镇共建立各种专业合作组织7个,充分发挥了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动作用,提升了农业专业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冯贝堡镇常规造林完成2038亩,村屯绿化共栽植各种风景树9416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经全面启动,转制面积7900亩。冯贝堡镇培训新型农民250人,举办专业培训班5期,培训人员600人次,发放资料5000多份。冯贝堡镇2007年争取农机具补贴资金9万元,新建沼气池115个。

2010年农村经济发展良好,农民收入得到稳步增长。

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以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今年又新建占地850 亩的暖棚大区一个,建设暖棚241栋。以万寿菊、三樱椒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稳步增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2.15万亩。新建1000亩万寿菊小区1个,3000亩辣椒小区1个,2000亩麦复菜小区1个。

畜牧业发展稳步推进。以牛产业为龙头的养殖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到2.49万头、 1.63万头、1.76万只,禽饲养总量达到125万只,新建肉鸡养殖小区2个,生猪养殖小区1个,发展各类养殖大户145户。加强畜牧防疫工作,防疫率达100%,确保不发生疫情。

劳务经济

冯贝堡镇积极加强外出务工人员的技术技能培训,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劳务输出的管理与服务,积极寻求就业渠道,对外输出务工人员,全冯贝堡镇外出务工人数达到5500人以上,创收5000万元以上。

2010年劳务输出继续扩大。加强外出务工人员的技术技能培训,提高劳务人员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拓宽输出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全年开展各类技能培训3次,培训410人次,外出务工总量达5700人,实现劳务收5980万元。[3]

社会事业

社会保障

冯贝堡镇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了最低生活保障人群应保尽保。镇共有450户828人纳入农村低保,2007年共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48.4万元,发放救灾救济款35万元,为困难户建房11所,并对镇敬老院的房屋进行了维修,更换了部分设施,使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证。

2011年社会事业统筹兼顾,各项民生工程落到实处。

教育卫生工作。完善了中小学校舍等教育基础设施,新建幼儿园1处,建筑面积1300米,新建文化活动中心1处,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以上,受益农民622人,累计报销医疗费148万元。

人口和计生工作。全面完成60周岁奖扶和独生子女信息采集、录入工作,按时上报各类表格数据,计划生育实现100%。

民政工作。积极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现贫困人群应保尽保,按时发放各项保障资金,截止到10月末,发放低保金94.5万元,五保金24万元,优抚金23.6万元。殡葬改革取得显著成果,火化率达100%,无一例土葬。

交通工作。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修复破损公路2条,赵河线9.5公里,冯丁线6.1公里,校车管理得到加强,运行安全有序。

五是水利工作。加强水利设施建设,筹措资金对排灌站进行检修,新打安全饮水井2眼,落实移民资金9.5万元。完成了姚家沟村、尚家村安全饮水工程。六是新农保、平安保险等工作稳步推进,新农保应参7486人,已参保人 7190人,参保率达95以上,已完成第一阶段的缴费工作;平安保险参保农户达4050户,参保率达100%。按时发放了农业保险、粮食直补、家电下乡的兑付资金。

计生工作

冯贝堡镇人口出生率4.11%,人口自然增长率-0.17‰,计划生育率100%。

信访工作

冯贝堡镇完善了信访工作体系,建立了镇村两级包保责任机制,对新老信访户实行专人管理、专人负责。先后组织镇村干部开展了三次不稳定因素的排查活动,在排查工程中,做到了逐户排查、不留死角,对排查出的问题安排专人进行调处。

社会治安

冯贝堡镇强化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积极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结合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相继在各村建立了法律服务中心户、治安中心户和综治中心户。冯贝堡镇对镇村干部、部分群众进行了培训,逐步加大了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集中开展二次以六合彩为主的专项整治活动,通过一系列工作的开展,刑事治安案件的发案率明显下降,社会治安明显好转。[4]

旅游景点

扶兴山位于冯贝堡镇功夫屯村,也叫药王庙山,方圆20多平方公里。1300多年前,我国十大杰出名医之一的孙思邈曾在此山居住,并仙逝于此,此山因此得名药王山。

扶兴山距离沈阳55公里,景区占地356公顷,与铁岭相邻。药王山原名扶兴山。满山绿树成荫,山花烂漫,环境幽雅,空气清新。很多野生动物经常出没在沟旁林间。山中有名贵中草药材过百种,四周山麓有果园多处。山东坡和尚沟下有一泉眼叫圣水泉,冬夏喷涌泉水,久旱不断,泉水清冽甘甜,可治病疗伤,被人称为神水。经常有人到此取水,用以治病强身。

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我国大医学家孙思邈从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村云游到扶兴山。据史料记载:孙思邈从小就喜欢读书,过目成诵,才华出众,聪颖过人,但体弱多病,面黄肌瘦。父母为他许愿终生行医,孙思邈也认为"人命至重,贵于千金"决心做一个民间好医生,救治贫病交加的黎民百姓。

孙思邈为了收集民间的单方,验方,潜心深造疑难杂症的治疗技术,采制实验各地的中草药材。唐朝元年(公元617年),他在38岁时,告别家乡亲人外出当云游郎中,行无方向,居无定所。一日途中疲乏歇息,恍惚之间一位鹤发童颜道者站立近前说:"思藐啊,你以许愿终生为民行医,切不可为名利所感而动摇志向,你继续往东北去,看见牛上房、车上树的地方,就是你落脚定居的风水宝地。"说完就转身而去。孙思邈从梦中惊醒,虽不见老道踪影,但感悟是仙人指点。他一边往东北方向走,一边行医。第二年农历四月二十八那天,他走到扶兴山西麓,正值晌午,见一农夫下地回来,松开耕牛上山坡吃草,牛吃草的地方正是农夫居住的窑洞的房顶,此时,农夫的媳妇在山坡树荫下纺线,见丈夫回来准备吃饭,顺手把纺车挂到树杈上,以防牛拌坏了。孙思邈看了此情景,突想起了老道的托梦,这不就是牛上房,车上树的地方吗?从此,就在扶兴山定居下来。每天早出晚归,不辞辛劳,采制中草药,配以山泉水,为四方百姓治病疗伤。

孙思邈的医术十分高明。他对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无不精通。他尤其重视妇婴的保健。在他手下,创造了许多惊人的奇迹。有一次他在路上看到一群送葬的人,抬着棺材向墓地走去,鲜红的血液从棺材缝滴出。孙思邈仔细观察血滴,打听到是一农妇难产而死,他赶忙上前拦住送葬的人群,说明自己是医生,表示可以尝试抢救一下。死者的亲属半信半疑,动手把棺材打开,只见产妇面如白纸。孙思邈上前仔细切脉,发现还有一丝微弱的脉搏,于是,他循络取穴,施展独特的针刺手法,不一会婴儿生了出来,产妇也渐渐苏醒过来。他又从葫芦里倒出几粒药给病人服下,病人脸上马上有了血色。产妇的亲属感激涕零,在场的人无不赞叹这位起死回生的神医。

孙思邈一生不慕官场,不贪富贵。隋、唐两朝皇帝都曾下旨,要他出来做官,他都坚持不就,甘愿隐居民间,为百姓救死扶伤,终生为医药事业的发展尽心竭力。他认真研究历代医药经典著作,同时努力实践,把书本知识与治病经验结合起来。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他总结经验,著成了许多医书,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他的著作至今仍被医学界做必读课本,并先后传到朝鲜、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影响很大。

孙思邈不仅医术十分精湛,而且非常重视医生的品德修养。他主张:凡是当医生的人,不但要有渊博的学问和高超的医术,而且要有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精神。不论富贵贫贱,美丑亲疏,都要一视同仁;遇有急病患者,,不论山高水险,寒暑昼夜,都要立即起身,一心赴救,不嫌脏怕臭、图利索报。他在所著的《医论》中指出:做为医生,在看病时,一定要严肃认真,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更不能攻击同道,抬高自己,不应用自己的特长,专心经略财物,谋取私利;也不可长一双势力眼,看人下药。千百年来,孙思邈一直受到历代人民的尊敬和颂扬。人们尊崇他为:"医圣"、"药王"。后人为了纪念他,便在扶兴山上修建了药王庙。

主要景点有:扶兴山路碑 、胡仙堂内堂 、药王像 、远眺药王山 、正殿前香炉阶梯 、园中苍松 、药王殿门口大鼓 、胡仙堂曲径幽兰 、护院石狮 、鸣钟 、药王凉亭 、药王殿 、药王孙思邈纪念馆 、药王殿内雕像群 。[5]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