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冰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冰嬉

来自 搜狐

中文名:冰嬉

属 性:冰上游戏

冰嬉亦称“冰戏”,是我国北方人民一项传统的体育活动。起源于何时,现不可确考。早在宋代之时,皇帝就喜欢冰上的娱乐活动,在后苑里“观花,作冰嬉”。这项活动在元明时期初见规模,至清代而大盛。

起源与发展

冰嬉作为我国北方人民一项传统的体育活动,其由来已早,但具体起源于何时,现无确切考证,但至迟在宋代就有了“冰嬉”的明确记载。据《宋史•礼志》记载,当时的皇帝就喜欢冰上的娱乐活动,在后苑里“观花,作冰嬉”。

明朝时,冰嬉就被列为宫廷体育活动。明末,努尔哈赤已有擅长滑冰的军队。努尔哈赤于天命间(1616-1626) 征服了巴尔虎特部落,率大兵离去后,巴尔虎特部落又叛变,围攻墨根部甚急。此时,努军已远行数百里之外,据《清语摘钞》中“乌拉滑子”记载:“时有费古烈者,所有皆着乌拉滑子,善冰行,以炮驾爬犁,沿脑温江冰层驰往救,一日夜行七百里……满兵至,巴尔虎特尚弗知。”这里所说的在冰层上驰行的“乌拉滑子”,实际上就如同现代的冰鞋。

清朝是中国古代冰嬉发展的黄金时代[1],这与统治清朝的满族人的风俗习惯有直接的关系。冰嬉是清代宫中流行的众多冰上活动的统称。它既是娱乐活动,也是军事操练。清代,由东北到关内,从宫廷到民间,冰嬉大为盛行,故有“国俗”之称。于敏中在《日下旧闻考》卷二十一《国朝宫室》中曰:“(西苑太液池)冬月则陈冰嬉,习劳行赏,以简武事而修国俗。”当时冰嬉规模之大,参加人员之多,前无类例。据《清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五《乐考二十一》记载:“每岁十月咨取八旗及前锋统领、护军统领等处,每旗照定数各挑选善走冰者二百名。内务府预备冰鞋、行头、弓箭、球架等项。至冬至后,驾幸瀛台等处,陈设冰嬉及较射天球等伎。分兵丁二翼,每翼头目二十名,服红黄马褂,余俱服红黄齐肩褂。射球兵丁一百六十名,幼童四十名俱服马褂,背小旗,按八旗各色以次走冰较射。”由此可以推算出,参加冰嬉的人员至少在1600人以上。当时的冰嬉活动主要在西苑太液池(今北京北海) 举行,有时也在中海举行。到时候,“圣驾御冰床临观焉”。今北京北海漪漾堂,就是乾隆皇帝和后来的慈禧太后观赏冰戏的地方。

当时进行冰嬉活动所穿的冰鞋是由鞋和冰刀两部分组成。形制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以一铁直条嵌鞋底中,作势一奔,迅如飞羽”(《养吉斋丛录》卷十四),这种冰鞋与现代滑冰所用的冰鞋很相似;另一种是“底合双齿,使啮凌而人不踣焉”(《日下旧闻考》卷二十一引乾隆“冰嬉赋序”),这是一种双刀的鞋,因冰刀安装在鞋底木条两旁,故不易倾跌倒下。

清代初年,冰嬉一度入于兵家。清廷把一系列冰上活动视为军事训练,设冰鞋处专门管辖。久之,军事训练的目的逐渐淡薄,游艺性慢慢突现出来。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冰嬉图》,它是乾隆年间宫廷画家张为邦、姚文翰所绘,该画使我们对清代宫中冰嬉有了一个形象而直观的了解。

清代的冰嬉活动不仅在皇宫内苑,而且在民间也较为普及。康熙年间李声振在《百戏竹枝词》中写道:“捷足行看健步纷,寒流趁冻雪花春。铁鞋踏破奔驰甚,悔作银河冰上人。”注曰:“足看铁底鞋,一步恒数丈,行冰上,兼有能格斗跳舞者,都门入冬,城河最多。” 《帝京岁时纪胜》中“滑擦”条亦称:寒冬之时,“都人于各城外护城河上,群聚滑擦(即滑冰)”。《帝京岁时纪胜补笺》中说:“什刹海、护城河冰上蹴鞠,则皆民人练习者。”由此可见,民间滑冰活动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光绪三十二年(1906)刊印的《燕京岁时记》记载,这些民间开展的滑冰活动一直流行到清末之时,经久不衰。甚至直到今天,这项活动依然流行,经久不衰,《冰嬉图》一次次地被人们演绎着。

内容及类别

作为国俗的冰嬉活动,内容十分丰富。开始表演的第一个项目叫“抢等”,即现代所谓的速度滑冰。清人吴振棫所撰《养吉斋丛录》卷十四记载:“去上御之冰床二三里外,树大纛,众兵咸列,驾既御冰床,鸣一炮,树纛处亦鸣一炮应之,于是众兵驰而至御前,侍卫立冰上,‘抢等’者驰近御坐,则牵而止之。至有先后,分头等二等,赏各有差。”有的皇帝高兴时还写诗抒兴,如清宣宗观一次冰嬉后作诗云:“爆竹如雷殷,池冰如砥平。”又云:“坚冰太液境中边,翠辇行时竹爆喧。”

第二个项目是“抢球”。《养吉斋丛录》卷十四曰:“抢球,即所谓冰上手球游戏。左右队,左衣红,右即衣黄,既成列,御前侍卫以一皮球猛踢之至中队,众兵争抢,得球者复掷,则复抢焉。有此已得球,而彼复杂之者,或坠冰上,复跃起数丈又遥接之。”此项目比赛激烈,对抗性强,颇似现代的冰球比赛。

第三个项目是“转龙射球”,即冰上射箭活动。“走队时,按八旗之色,以一人执小旗前导,二人执弓矢随于后。凡执旗者一二百人,执弓矢者倍之,盘旋曲折行冰上,远望之婉蜒如龙。将近御座处设旌门,上悬一球,曰‘天球’,下置一球,曰‘地球’。转龙之队疾趋至,一射天球,一射地球,中者赏。复折而出,由原路盘曲而归其队。其最后执旗者一幼童,若以为龙尾也。”(《养吉斋丛录》卷十四)这种冰嬉活动场面宏大,内容丰富,清高宗作赋云:“珠球一掷,虎旅纷来。思摘月兮广寒之窟,齐趋星兮白榆之街。未拂地兮上起,忽从空兮下回。突神龙之变化……”[《清六朝御制诗文集•高宗(乾隆)•乐善堂诗文全集•冰嬉赋》]乾隆、道光二位皇帝曾经邀请皇太后一起临场观赛,此二朝也特别重视“冰嬉之制”。

此外,尚有花样滑冰。乾隆时,西藏地方政府的首席噶隆,曾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来京。他的藏文名著《朵仁班智达传》中记载了当时北京清皇宫内举行的一次滑冰表演的情况。根据他记载的藏文翻译成汉文是这样的:“皇上(乾隆)清早去观看跑冰。滑冰场位于白伞寺北面一大湖上。湖面冰平如镜。到了湖边,圣上改乘一辆大轿辇,由人力缓缓牵引。行至湖心,忽呼四面爆竹齐鸣。随着响声,但见身着彩服,头饰花冠的百多人飞一般地滑行到皇上跟前跪拜行礼。彼等各个腰挂弓箭,鞋底安有形似火镰的刃片。不远处悬挂着花束。他们在冰上时而像闪电瞬间即逝,时而如鱼嬉水,跃上潜下,同时拉满强弓瞄准高悬的花束依次射去。每当射中,花束中自然响起一串鞭炮声,令人惊叹不已。”这种场景,在乾隆初年张为邦和姚文翰合画的《紫光阁赐宴图》中有充分的展现。画面上呈现的花样滑冰动作有金鸡独立、哪吒闹海、双飞燕、千斤坠、大蝎子等等。除此之外,还有杂技滑冰,以及缘竿、盘杠、飞叉、耍刀、使棒、弄幡等等。

关于滑冰的形式,当时校阅八旗滑冰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官尚子”八式,即初手式、小幌荡式、大幌荡式、扁弯子式、大弯子式、大外刃式、跑冰式、背手跑冰式。另一种是在滑冰的同时还要表演各种花样和杂技。这种滑冰形式又称“走冰”。在这两种形式的滑冰中,第一种“官尚子”八式是具有竞技性的活动。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滑擦”条说:“冰上滑擦者,所著之履皆有铁齿,流行冰上,如星驰电掣,争先夺标取胜,名曰溜冰。”其中“争先夺标取胜”一句,说明了它激烈的竞争性。

冰上蹴鞠高台滑冰也曾是当时冰嬉的项目。据《帝京岁时纪胜》中“蹴鞠”条记载,冰上蹴鞠就如同今天的冰球运动。所不同的是参赛双方队员手不持球杆,用手用脚都可触球。球是皮做的、充气,双方以将球抢得为胜。东岩居士在《帝京岁时纪胜补笺》里指出:“冰上蹴鞠,皇帝亦观之,盖尚武也。武备院备侍卫护军人员皆须习此,文人无习此者。”高台滑冰,当时也称“打滑挞”。“先汲水浇地使冰,遂成冰山,高三四丈,莹滑无比。乃使勇健兵著带毛猪皮履,其滑更甚,自其颠挺立而下,以到地不仆者为胜。”

《冰嬉图》就是描绘了历史上在滑冰的热闹场景

参考资料

  1. 清代冰嬉,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