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冻伤是在极度寒冷的环境中,身体浅部的软组织凝冻,局部缺少血液供给而发生红斑以致坏疽性损伤,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冻伤被分为四度,常出现在手指、足趾等血液循环较慢的部位,衣鞋不暖、鞋袜太紧、长久站立或有血管硬化病、多汗症者,冻伤尤易发生。

目录

基本信息

就诊科室:烧伤科

是否医保:是

英文名称:frostbite

是否常见》是

是否遗传:否

并发疾病:感染、肢体功能障碍

治疗周期;一般在1周至数月

临床症状:瘙痒、疼痛、水疱、皮肤坏死、皮下组织坏死

好发人群:户外工作者、末梢循环差者、体质虚弱者

常用药物;冻伤膏、肝素、罂粟碱

常用检查:体格检查、测量体温、心电图、B超、病理检查

病因

冻伤发生于极度寒冷的天气,往往为-40℃~-10℃,手指、足趾等血液循环较慢的部位易出现冻伤,衣鞋不暖、鞋袜太紧、长久站立者均可导致冻伤。

临床表现

1.局部冻伤

(1)反应前期系指冻伤后至复温融化前的一个阶段,其主要临床表现有受冻部位冰凉、苍白、坚硬、感觉麻木或丧失。由于局部处于冻结状态,其损伤范围和程度往往难以判定。 (2)反应期包括复温融化和复温融化后的阶段。 (3)反应后期系指一、二度冻伤愈合后,和三、四度冻伤坏死组织。

2.手冻伤

(1)一度冻伤最轻,即常见的“冻疮”,受损在表皮层,受冻部位皮肤红肿充血,自觉热、痒、灼痛,症状在数日后消失,愈后除有表皮脱落外,不留瘢痕。 (2)二度冻伤伤及真皮浅层,伤后除红肿外,伴有水疱,疱内可为血性液,深部可出现水肿,剧痛,皮肤感觉迟钝。 (3)三度冻伤伤及皮肤全层,出现黑色或紫褐色,痛感觉丧失。伤后不易愈合,除遗有瘢痕外,可有长期感觉过敏或疼痛。 (4)四度冻伤伤及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甚至骨头,可出现坏死,感觉丧失,愈后可有瘢痕形成。

3.脚冻伤

(1)冻伤皮肤局部发冷,感觉减退或敏感。 (2)对冷敏感,寒冷季节皮肤出现苍白或青紫。 (3)痛觉敏感,肢体不能持重等。 这些表现系由于交感神经或周围神经损伤后功能紊乱所引起。

4.冻僵

伤员皮肤苍白,冰凉,有时面部和周围组织有水肿神志模糊或昏迷,肌肉强直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心动过缓[1]心律不齐[2],血压降低中测不到,可出现心房和心室纤颤,严重时心跳停止。呼吸慢而浅,严重者偶尔可见一、二次微弱呼吸。

对于严重冻伤患者可因寒冷造成血管收缩,导致机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从而导致休克。患者心脏收缩力减弱,还会出现低血压。


诊断

若患者体温低于35℃,结合病史、临床症状一般可确诊。

冻伤部位的病理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多形红斑

主要表现为虹彩状红斑,中间紫红,边缘淡红,无淤血,损害为多形性,好发于手背、指缘等处,急性发病多见于春秋季节。

肢端青紫症

主要表现为两小腿青紫,远端色重,皮肤肿胀、发凉,无破溃和自觉症状,与季节无关。

结节性红斑

主要表现为炎症,疼痛明显,无水疱、溃疡,好发于小腿伸侧,与季节无关。

治疗

急救和治疗原则: 1.迅速脱离寒冷环境,防止继续受冻; 2.抓紧时间尽早快速复温; 3.局部涂敷冻伤膏; 4.改善局部微循环; 5.抗休克,抗感染和保暖; 6.应用内服活血化淤等类药物; 7.二、三度冻伤未能分清者按三度冻伤治疗; 8.冻伤的手术处理,应尽量减少伤残,最大限度的保留尚有存活能力的肢体功能。 冻伤的基本治疗目标是迅速复温,防止进一步的冷暴露以及恢复血液循环。冻伤的早期治疗包括用衣物或用温热的手覆盖受冻的部位或其他身体表面使之保持适当温度,以维持足够的血供。需要快速水浴复温,水浴温度应为37℃~43℃,适用于各种冻伤。除非有禁忌,止痛剂应在快速解冻时服用,以便止痛。当皮肤红润柔滑时,表明完全解冻了。禁忌用冰块擦拭冻僵的肢体、干热或缓慢复温,这可进一步损伤组织;对受伤部位的任何摩擦都是禁止的。 应予以支持疗法,如卧床休息、高蛋白/高热量饮食、保护伤口以及避免创伤。在伴有冻伤的低体温患者,最重要的是肢体复温以前先完成体液复苏和恢复核心体温,以预防突然出现的低血压和休克。建议使用抗凝剂以预防血栓形成和坏疽,己酮可可碱、布洛芬和阿司匹林可能有效。应用抗菌药物以预防感染,并及时免疫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恢复过程长达数月。侵袭近端指趾骨、腕骨或跗骨的损伤,有可能需要截肢。

预后

对于轻度冻伤患者,经过及时正规的治疗,一般可痊愈;若重症患者未得到及时处理,有可能导致肢体坏死、截肢,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患者经过治疗后1月内复诊。

视频


局部冻伤的分级及处理!


长津湖战役中最大的敌人竟是寒冷!冻伤无数人,这一幕让人揪心!


参考来源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