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凉州乐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凉州乐舞

盛名卓著的凉州乐舞不仅是西北乐舞的代表,也是中原王朝乐舞中的精华。“西凉乐”是隋唐燕乐中最早的一部大曲,具有久远不衰的艺术魅力,而这些乐舞的形成就在五凉时期。凉州乐舞是在凉州多民族乐舞的基础上,融汇了中原汉族乐舞和西域(包括印度)乐舞中的精华,经过加工、改造、提炼而形成的。

目录

历史

特点

历史价值

历史

起源[1]

凉州最早的乐舞,出现在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王景寨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打击乐器。彩陶鼓、舞蹈纹彩陶盆、吹奏乐陶埙等证明了这一点。前凉张骏墓中就葬有乐器,《太平御览》记载:“后凉咸宁二年,有盗发张骏墓,盗得白玉尊、紫玉箫。”

发展

汉代以后,中原地区的旧曲雅乐流传至河西地区,五凉时随着大量的中原流民涌人凉州,中原的音乐、舞蹈也随之传人,并逐步流传。在凉州与西域日益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中,“胡声”的加入成为一种趋势,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凉州乐舞。西域乐舞传人河西,最早的记载是在前凉张重华时。《隋书·音乐志》:“《天竺》者,起自张重华据有凉州……歌曲有《沙石疆》;舞曲有《天曲》;

乐部组成

乐器有凤首箜篌、五弦、琵琶、笛、铜鼓、毛员鼓、都昙鼓、铜钹、贝等九种,为一部;工十二人。”由此可见,前凉张重华时,天竺(印度)乐舞传人凉州,并随之传来了乐器9种和乐工12人。河西乐舞的真正形成是在后凉。吕光于公元384年远征西域时,被龟兹瑰丽的文化艺术所倾倒。在班师东归时,用2万只骆驼运送珍宝和乐舞艺人。到姑臧后,他将带来的乐人舞伎和各种乐器编成一支庞大的乐舞队,又将大量的龟兹乐曲加以改编,与河西地区的中原乐舞融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后凉乐舞集曲调欢快、舞姿矫健的西域风格和轻盈柔曼、婀娜多姿的中原特色于一身,融人大量的龟兹乐舞成分,使手、眼、步、身变化无穷,形成了舞蹈语言相当丰富的独特艺术风格。后来,人们把五凉时期形成的乐舞通称为西凉乐舞(因凉州在长安、洛阳以西)。通过凉州及河西一带大量出土的当时的墓葬壁画、石窟壁画、画像砖、随葬品等文物,我们今天仍能领略到凉州乐舞的动人风采,一睹箜篌、琵琶、洞箫、长笛、排箫、羯鼓等多种西域乐器的形状及其演奏方式和曲调。

特点

凉州及河西不仅在引进西域音乐方面开后世风气之先河,而且在融合中西音乐,吸取西域乐舞丰富的营养变易其声(使中原旧曲“杂以胡声”,使西域音乐“杂以秦声”)方面延及到隋唐,使凉州乐舞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凉州乐舞的代表作《秦汉乐》传人北魏后改名为《西凉乐》,被尊为“国乐”。隋朝时确定9种乐为国乐,有七部是河西输入的,其中《西凉乐》最著名。

《旧唐书·音乐志》说《西凉乐》“最为闲雅”。唐代是河西乐舞发展的极盛时期,其艺术成就的顶峰是《霓裳羽衣曲(舞)》,而此乐舞就是由河西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由西域传到凉州的天竺乐曲《婆罗门曲》改编而成的。唐玄宗欣赏后极为陶醉,并由杨贵妃亲自表演,自己进行再创作,成为唐代和后世乐舞中的经典之作。

陈寅恪先生指出,唐之胡乐多因于隋,隋又多传自北齐,而北齐实承北魏。当然北魏胡乐又是由凉州及河西传人的。追本溯源,北魏至唐数百年间宫廷乐舞的源流,均与凉州和河西地区息息相通。?

历史价值

别具一格的凉州乐舞,自五凉至唐历经500年不衰,固有其本身所具有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大约是魏晋以降,河西、关陇一带士民及统治者多有胡人血统(五凉、北魏不必说,隋、唐帝王均有胡人血统)。从历史上看,凉州历来是我国多民族聚居地,歌舞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西汉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西域、印度、波斯、罗马等国的商队、使节、学者往来于凉州及河西一带,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在此汇聚融合。因此,印度、阿拉伯和西域诸国乐舞与汉民族乐舞经长期交混融合,形成凉州乐舞是自然规律。自前凉至隋唐,凉州及河西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文化优势,在经济发达、社会安定的同时,又使自身成了一个音乐歌舞之乡,其乐舞远播海内,影响深广。

凉州乐舞既是中国乐舞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促进多民族融合的润滑剂和手段。它不愧为辉煌灿烂的五凉文化宝库中闪耀着奇光异彩的一颗珍珠,其艺术与历史价值将永存史册。

参考资料

  1. 凉州乐舞,搜狗, 2017-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