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刘光才(清朝官员)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刘光才(清朝官员) 刘光才,号华轩,湖南省新宁县白马田人,生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九月初七日。光绪年间,历任苏州城参将,江宁城守协副参将,九江镇、大同镇总兵,广西、贵州、上海淞江提督,授光禄大夫建威将军。宣统三年(1911)秋,告老还乡。刘光才于民国7年(1918)2月22日在老家病故,终年78岁。一生中乐于捐资助社会公益事业。

人物生平

刘光才,号华轩,白马田人,生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 九月初七日。出身贫苦,以帮工、捕鱼为生。 [1] 咸丰七年(1857),刘光才随江忠源之弟江忠义从军,后随江忠义赴湖南、广西、江西、安徽等省追剿太平军,保荐参将,赏戴花翎。光绪年间,历任苏州城参将,江宁城守协副参将,九江镇、大同镇总兵,广西、贵州、上海淞江提督,授光禄大夫建威将军。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帝逃至陕西。时任大同镇统制的刘光才奉旨由江宁率部取道山东、河北,急返山西加强防务。

宣统三年(1911年)秋,告老还乡。

民国七年(1918年)2月22日,刘光才在老家病故,终年78岁。

主要事迹

抗击侵略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帝逃至陕西。时任大同镇统制的刘光才奉旨由江宁率部取道山东、河北,急返山西加强防务。在井陉,修筑关卡、长墙、炮台,开挖地洞地营,埋设地雷,迎击西犯的侵略军。清政府在白石岭上树"刘光才抗法碑",以志纪念。 清军守将刘光才后来写过《防堵晋东敌兵记》,称毙敌1800多名,但属自述孤证。 公益事业 刘光才居官40余年,积有家产,置田租8000担。先后捐资为乡里举办过公益事业: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捐田租1300余担,园地60亩,购长湖村乐垫桥刘希陶新建公馆,创办"斗光书院",又捐款在其家乡万象山创办"青藜书塾"。

民国元年(1912年),刘见乡邻常弃女婴,便放田租360担,在白马田兴办"济婴局"。同年,又捐田租300担,在万象山设立"养源义庄",凡刘姓年满60岁无依靠者,由"养源义庄"月发稻谷3斗,死后安葬。并在县城建"残废救济院",收养孤寡老人及残废人。

刘还捐款修筑了新宁梽木山至武冈洪屋场50余华里石板大路,在其家乡白马田周围,架设好观音桥、丝线桥、白马田桥和陪龙桥等4座桥梁,并修建桥亭。

人物纪念

2003年,其墓被公布为邵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