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刘完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刘完素

人物简介

[1]
  刘完素,金代著名医家。字守真,号河间居士,别号守真子,自号通玄处士,金章宗完颜璟三次征聘,皆不就,遂赐号高尚先生;约生于北宋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卒于金承安五年(公元1200年),享年90岁;金时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县)人,后人称之"刘河间"。据考证,河北省肃宁县师素村是刘完素出生之地,河间县刘守村是其墓地所在地,保定市是其行医和离世之地。

人物生平

[2][3]
  刘完素幼年家境贫寒,其3岁时,举家迁往河北省河间县城南。自幼聪颖,博学多识。因母亲患病,三次延医皆不至,不幸病逝,其有感于此,遂立志学医。刘完素25岁时开始学医,《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自序》中有载:"余二十有五,志在《内经》,日夜不辍,殆至六旬。得遇天人,授饮美酒,若橡斗许,面赤若醉,一醒之后,目至心灵,大有开悟,衍其功疗,左右逢源,百发百中。"《金史.列传》亦记载:"尝遇异人陈先生,以酒饮之大醉,及寢乃洞达医术。"传说虽有神话色彩,然刘完素三十五年如一日,精勤不倦地研读《内经》,最终洞彻医道的刻苦学习经历却是合情可信的。

学术地位

[4][5]
  刘完素在五运六气学说的基础上,对热性病之理论进行了阐发,创立了脏腑六气病机说、玄府气液理论,为后世尊为河间学派的开山始祖,也被看作是攻邪、温热学派的奠基人。
  其主要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素问要旨论》、《伤寒直格》、《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三消论》等书。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伤寒直格》、《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三本书的著者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一直以来存在很大争议,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是刘完素所著还是张元素所著。有的学者认为是刘完素所著,如日本丹波元胤等;而有的学者认为是张元素所著,如李时珍、《四库全书提要》的编撰者、金寿山等;也有学者认为本书是“刘张两家医书合钞”;还有的学者认为此书的作者既不是刘完素本人,也不是张元素本人,认为作者是较刘张二人为晚的一位医家,其自身当有一定的医学功底和一定的临床经验,并融会贯通了河间与易水二派的学术思想精华。

学术思想

[6][7]
  河间学派其学术思想是从运气角度探讨火热病机,以治疗火热病证为擅长,善于应用寒凉药物,后世又称为“寒凉派”。其学术思想主要有五方面。
  火热论
  刘完素精究《内经》数十年,著成《素问玄机原病式》《图解素问要旨论》等书。创立“以火热析病机,用寒凉治热病”的火热论。火热论认为,六气皆从火化热甚而生风,“凡人风病,多因热甚”,如中风即由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所致。风热能化燥,“风能胜湿,热能耗液而反燥,阳实阴虚则风热胜于水湿而为燥也”。如肢麻、皮肤干枯皴揭,均为风胜湿、热耗液的燥证。暑为热邪,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湿病常由热郁、气液不能宣通而生,如六月湿热太甚而庶物隆盛,水肿之象明可见矣。寒虽与热相反,但伤于寒,腠理闭塞,阳郁化热不可言为寒。这就是刘完素著名的“六气皆从火化”理论。《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病》:“五脏之志者,怒、喜、悲、思、恐也……若五志过度则劳,劳则伤本脏,凡五志所伤皆化热也”。若怒、喜、悲、思、恐五志过劳,伤及本脏,则五志皆可化热。故刘完素创造了天水散、凉膈散、防风通圣散等,以水制火,以寒制热,则脏腑气平而静顺,以治五志之热。
  脏腑六气病机说
  刘完素强调运气理论的重要性,提出“识病之法,以其病气归于五运六气之化”。受《黄帝内经》“天人相应”思想的影响,刘完素把运气学说应用于人体,明确指出:“寒、暑、燥、湿、风、火六气,应于十二经络脏腑也。”“一身之内,寒、暑、燥、湿、风、火六气,浑而为一,两停则和平,一兴一衰,病以生也。”刘完素在《伤寒直格•卷中•伤寒总评》中认为,人体也是一个小天地,天地有五运六气,人体内部也应有类似五运六气的兴衰变化。这里的六气不仅是病因学概念,也是病机概念,同时还是人体疾病临床特征的特点概括。刘完素认为人体五脏六腑与自然界相对应,脏腑之气也像自然界六气一样,有寒、暑、燥、湿、风、火不同属性特点,在外则表现出类似寒、暑、燥、湿、风、火样的病理反应。刘完素主张“掉眩收引郁肿胀诸痛痒疮,皆根于内”,认为人体自身内在平衡的破坏是人体疾病的根本。人之疾病皆源于人体自身内在十二经络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这是刘完素病机观点的核心内容。正是这种基于诸病“皆根于内”的观点,刘完素提出了“五运主病纲领”和“六气主病纲领”。五运指的是五脏,六气既指外界六气也指内在脏腑之气。“五运主病纲领”将病证与五行五脏联系起来进行了脏腑定位:“诸风掉眩,皆属肝木”“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诸湿肿满,皆属脾土”“诸气月贲郁病痿,皆属肺金”“诸寒收引,皆属肾水”(《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刘完素将五脏与五行相配,以五运为纲总结五脏病证,五运实际代表五脏。“六气主病纲领”,将诸多病证分为风、热、湿、火、燥、寒六类,指出了疾病的病因病机属性,如“诸暴强直,支痛软戾,里急筋缩,皆属于风”(《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主病》)。突发的痉、厥、颈项强直、筋急挛缩都属于风,肝胆之气属性为风。这里的风、寒、湿、火、燥、热既有外界六淫之气,又包括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产生的内风、内寒、内湿、内火、内燥、内热。
  刘完素提出脏腑各有其不同寒热之性,当脏腑虚实状态改变时,寒热属性随之相应改变。《三消论》曰:“肺本清,虚则温;心本热,虚则寒;肝本温,虚则清;脾本湿,虚则燥;肾本寒,虚则热。”关于此段文字该如何理解,有学者认为根据四季与五行的配属关系,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湿为中央土气。对应到四脏则为肝温、心热、肺凉、肾寒。肺之“清”应“凉”,“清”字为凉之意。“肝本温,虚则清”,此“清”亦应为“凉”。根据刘完素的观点,诸脏本气与四时之气相应,若本脏之气虚,则向其本气相反的方向转化。因此“肺本清,虚则温;心本热,虚则寒;肝本温,虚则清;脾本湿,虚则燥;肾本寒,虚则热”。可解读为“肺本凉,虚则温;心本热,虚则寒;肝本温,虚则凉;脾本湿,虚则燥;肾本寒,虚则热”。除了脾之外,心、肝、肺、肾本气凉(寒)或者温(热),虚则反向转化,出现温(热)或者凉(寒)变化。刘完素所言清、温、燥、湿、热、寒,即是人体脏腑自身之气,故谓之“本气”,并非指自然界天之六气的变化,这正是刘完素强调的“人是一小天地”观点的具体体现。
  玄府气液理论
  玄府的概念最早见于《内经》:“所谓玄府者,汗孔也。”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扩大了汗孔的概念范围,他认为:“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万物,悉皆有之,乃出入升降、道路门户也。”他将玄府扩大至全身组织腠理,认为玄府为气液运行的通道,荣卫、气血、津液在玄府中的正常运行称为“气液宣通”。刘完素认为玄府闭塞是由六淫所致。六淫之中以火热为凶,火热怫郁,易致玄府闭塞。若玄府闭塞则“气血不能宣通,神无所用,而不遂其机”诸病由作。河间云:“郁,怫郁也,结滞壅塞而气不通畅,所谓热甚则腠理闭而郁结也。”即《素问玄机原病式》:“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识能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闭塞者,不能用也。若目无所见,耳无所闻,鼻不闻臭,舌不知味……悉由热气怫郁,玄府闭塞而致。”
  亢害承制理论
  《素问•六微旨大论》云:“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内经》亢害承制理论主要说明自然界五运六气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联系。刘完素是最早发挥《内经》亢害承制理论的医家,他将其用于解释病机,指导治疗,并将《内经》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
  阐释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指出:“春令风木旺而多风,风大则反凉,是反兼金化制其木也……夏火热极而体反出液,是反兼水化制其火也。”五运之中的木,在四季为春,在六气为风,故春季主令时木旺而多风;风为阳邪,故应感到温和,若风木亢盛则反会感到凉意,这就是金承制木的表现。火为阳邪,在四季为夏,在六气为热,故夏季气候炎热,此时人体常出汗,这就是水承制火的表现。
  解释病机
  《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指出:“微则高其本化,甚则兼其鬼贼”。强调邪气亢盛应分轻重,病轻者表现出本气自病的症状;病重者,虽病在本脏,却表现出胜己之气的临床症状。
  指导诊断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自序》曰:“故认似作是,以阳为阴,失其本意”。刘完素强调,在疑难病症的诊断上,一定要理解本化、兼化的现象,把握疾病本质,明辨是非,方能得出正确的诊断结论,为正确施治提供可靠保证。
  指导治疗
  《素问玄机原病式•寒类》云:“泻其过甚之气以为病本,不可反误治其兼化。”《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病机论》曰:“不明标本,但随兼化之虚妄为治,反助其病而害于生命多矣。”刘完素强调疾病出现兼化假象时,应抓住疾病的本质,方能获得良效。
  气功养生理论
  刘完素在《保命集•原道论》中提出:“人为主性命者也,是以主性命者在乎人,去性命者亦在乎人,养性命者亦在乎人,何则修短寿夭皆自人为。”他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寿命长短的重要因素,这便冲击了当时被动的由神来主宰生命的观点,警示人们应积极主动地保养身体,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他还提出养生要从调气、守气、交气三方面着手,“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导引按蹻”为调气方法;“平气定息,握固凝想,神宫内视”为守气方法;“法则天地,顺理阴阳,交媾坎离,济用水火”乃为交气方法。若能灵活运用上述方法,便可气血调畅、阴平阳秘。

参考来源

  1. 宋文鑫. 刘完素对《伤寒论》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2. 宋文鑫. 刘完素对《伤寒论》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3. 刘小菊,王海娟,周雪源,刘婉青,陈亭亭,高杰. 刘完素学术思想探讨[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40(05):430-432. 
  4. 刘小菊,王海娟,周雪源,刘婉青,陈亭亭,高杰. 刘完素学术思想探讨[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40(05):430-432. 
  5. 孟锋,卢红蓉,王笑红. 刘完素脏腑六气病机探讨[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23(03):301-302. 
  6. 刘小菊,王海娟,周雪源,刘婉青,陈亭亭,高杰. 刘完素学术思想探讨[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40(05):430-432. 
  7. 孟锋,卢红蓉,王笑红. 刘完素脏腑六气病机探讨[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23(03):3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