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刘秀

增加 31,418 位元組, 5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Emperorcn box|圖像=240px|東漢光武帝像 |名稱 = 漢光武帝 |姓名 = 劉秀 |廟號 = 世祖 |謚號 = 光武帝 |陵墓…”
{{Emperorcn box|圖像=[[File:Han Guangwu Di.jpg|240px|東漢光武帝像]]
|名稱 = 漢光武帝
|姓名 = 劉秀
|廟號 = [[世祖]]
|謚號 = 光武帝
|陵墓 = [[漢原陵|原陵]]
|政權 = [[漢朝]]([[東漢]])
|在世 = 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62歲)<br/>[[建平 (西漢)|建平]]元年[[農曆十二月|十二月]][[甲子]]-[[建武中元]]二年[[農曆二月|二月]][[戊戌]]
|在位 = 25年8月5日-57年3月29日(32年)<br/>[[更始 (漢朝)|更始]]三年[[農曆六月|六月]][[己未]]-建武中元二年二月戊戌
|年号 =
[[建武 (東漢)|建武]]:25年-56年5月<br />更始三年六月-建武三十二年四月己卯
[[建武中元]]:56年5月-57年<br />建武三十二年四月己卯-建武中元二年二月戊戌
}}

'''漢光武帝劉秀'''({{bd|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catIdx=H漢}}),[[表字|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人<ref>{{cite book |author = [[范曄|-{范}-曄]] |title=《[[後漢書]]·張衡傳》 |quote = 世祖光武皇帝諱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人 }}</ref>{{efn|{{cite book |author = |title = 《后汉书注》 |chapter = 卷一上 光武帝纪第一 上 注[二] |quote = [[南陽郡|南陽]],郡,今[[鄧州]]縣也。[[蔡陽縣|蔡陽]],縣,故城在今[[襄陽]][[棗陽市]]西南。}}}}(今[[湖北省]][[襄阳]][[枣阳市]]),[[東漢]]建立者,25年8月5日-57年3月29日在位。[[廟號]]'''世祖''',[[諡號]]'''光武皇帝'''。

劉秀為[[漢高帝]]九世孫,[[漢景帝]]七世孫,出身於南陽郡的地方豪族。[[新朝]]末年國家動蕩,各地寇盜蜂起。[[地皇 (王莽)|地皇]]三年(22年),劉秀與其兄長[[劉縯]]在[[宛]](今[[河南省]][[南陽市]])起兵。25年,在[[鄗縣]](今[[河北省]][[石家莊市]][[高邑縣]])登基稱帝,改元[[建武 (東漢)|建武]],[[國號]]為「漢」,史稱東漢。此後,[[東漢統一戰爭|劉秀逐步掃平各方勢力,最終統一中國]]。劉秀在位三十二年,社會逐漸從新朝末年的動蕩中恢復,故稱「[[光武中興]]」。[[建武中元]]二年(57年),劉秀逝世於[[漢魏洛陽故城|雒陽]]。

劉秀的軍事才能很高。稱帝之後遣眾將攻伐四方,往往能從前方上報的排兵布陣形勢中發現問題,有時因前方不能及時得到糾正,便為敵人所敗。此外,劉秀待人誠懇簡約,寬厚有信,[[竇融]]、[[馬援]]等均由此歸心。對外政策方面,引[[南匈奴]]內遷入塞,分置諸部於[[北地]]、[[朔方]]、[[五原]]、[[雲中]]、[[定襄]]、[[雁門]]、[[代郡]]、[[西河郡|西河]]緣邊八郡,詔單于徙居西河[[美稷縣|美稷]]。<ref>「遣中郎將段郴授南單于璽綬,令入居雲中,始置使匈奴中郎將,將兵衛護之。南單于遣子入侍,奉奏詣厥。於是雲中、五原、朔方、北地、定襄、雁門、上谷、代八郡民歸於本土。遣謁者分將施刑補理城郭。發遣邊民在中國者,布還諸縣,皆賜以裝錢,轉輸給食。」(《後漢書·卷一下》)<br />「於是復詔單于徙居西河美稷,因使中郎將段郴及副校尉王郁留西河擁護之,為設官府、從事、掾史。令西河長史歲將騎二千、弛刑五百人,助中郎將衛護單于,冬屯夏罷。自後以為常,及悉復緣邊八郡。」(《後漢書·卷八十九》)</ref>但此舉也成為東漢朝廷和民眾沈重的經濟負擔,在東漢與北匈奴的戰爭中南匈奴僅起到出兵助攻的作用,談不上替東漢守衛北邊。到了東漢中期由於羌患,使得南匈奴在北邊不斷發起暴亂,對東漢北邊邊防乃至北方內地的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從而成為東漢北邊的一大邊患。<ref>薛海波:《南匈奴內遷與東漢北邊邊防新論》,《内蒙古社会科学》,2012年 第3期。</ref>

== 生平经历 ==
=== 出生 ===
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前5年1月15日)夜於[[陳留郡]]濟陽縣出生<ref>《後漢書》作者范曄論:“皇考南頓君初為濟陽令,以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夜生光武於縣舍,有赤光照室中。”<br>《東觀漢記》卷一:“皇考初為濟陽令,有武帝行過宮,常封閉。帝將生,皇考以令舍下濕,開宮後殿居之。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夜帝生,時有赤光,室中盡明如畫。”<br>東漢王充《[[论衡]]·吉验篇第九》:“光武帝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生於濟陽宮後殿第二內中,皇考為濟陽令,時夜無火,室內自明。皇考怪之,即召功曹吏充蘭,使出問卜工。”</ref>。刘秀出生的时候,有赤光照耀整個房間,當年稻禾(嘉禾)一茎九穗,因此得名秀。

=== 早年 ===
刘秀是汉高帝刘邦九世孙,[[西汉]][[汉景帝|景帝]]子长沙王[[刘发]]之子舂陵節侯[[劉買 (舂陵侯)|劉買]]的玄孙,與[[漢更始帝|更始帝]]有同一個高祖父劉買。其父为[[南顿令]][[劉欽 (南頓縣令)|劉欽]],母[[樊娴都]]。世代居住在[[南阳郡]]蔡陽(今[[湖北省]][[枣阳市]]西南),屬地方豪族。刘秀九岁时,父亲逝世,便由叔父[[刘良 (赵王)|劉良]]抚养。由于刘秀勤于农事,而兄[[劉縯]]好侠养士,经常取笑刘秀,将他比做刘邦的兄弟[[刘喜 (代王)|刘喜]]。[[新朝]][[天凤]]年间(14年—19年),刘秀至[[长安]],学习《[[尚书 (书籍)|尚书]]》,略通大义。

刘秀在[[新野县]]时,听闻[[陰麗華]]的美貌,心悦之。後至長安,見[[執金吾]]車騎甚盛,因歎曰:“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ref>《后汉书· 光烈阴皇后纪》</ref>

=== 统一中国 ===
{{主|东汉统一战争}}
時值[[新莽]]天鳳五年(17年),天下大亂,[[赤眉軍]]與[[綠林軍]]各自起兵反王莽。[[地皇 (王莽)|地皇]]三年(22年),劉秀避[[吏]]於新野,因賣穀而至[[宛]](今[[河南省]][[南陽市]]),經[[李通 (南陽)|李通]]勸說在宛起兵。地皇四年(23年)二月,劉縯、劉秀兄弟與[[綠林兵]]共同擁護[[劉玄]]稱帝,國號仍為漢,改元[[更始 (漢朝)|更始]],史稱更始帝。同年劉秀率綠林軍1萬以少勝多於[[昆陽]]滅王莽軍42萬,殺其主帥[[王尋]],史稱[[昆陽之戰]]。

此後劉縯、劉秀兄弟威望大盛,遭到劉玄的猜忌。劉秀有所察覺,但劉縯不以為意,終被劉玄藉故殺死,同被殺死的還有同宗[[劉稷]]。此時劉秀也處於危險之中,只得向劉玄謝罪,並不敢為哥哥[[服喪]],飲食言笑如常。劉玄心有所慚,故而拜劉秀為破虜大將軍。後劉玄佔據[[洛陽]],派劉秀巡視[[黃河]]以北,劉秀始得脫離險境。劉秀遂在河北積蓄力量,日益壯大,被[[劉玄]]封為「蕭王」。劉秀率[[吳漢 (漢朝)|吳漢]]、[[鄧禹]]等手下大將,繼續在北方大破[[銅馬]]等割據勢力,被[[关西 (中国)|關西]]人號為「銅馬帝」。由於劉秀與劉玄心生二意,自此劉秀手下便不斷勸進。

更始三年(25年)六月,[[赤眉军]]立[[刘盆子]]为[[傀儡]]皇帝。同月二十二己未日(25年8月5日),劉秀于[[鄗城]]即[[皇帝]]位,改元[[建武 (东汉)|建武]],国号仍为'''汉''',史称'''[[东汉]]'''。九月,赤眉军击败刘玄,刘玄投降,同年十二月被杀。

次年劉秀因为汉朝是火德的缘故迁都[[汉魏洛阳故城|洛阳]]<ref>吴树平校注《东观汉记》卷一:自上即位,案图谶,推五运,汉为火德。周苍汉赤,水生火,赤代苍,故上都雒阳。</ref>,改[[洛阳]]为「雒阳」。刘秀先后荡平赤眉、[[张步]]、[[隗嚣]]等割据势力,然割据一方的[[盧芳 (東漢)|卢芳]],刘秀屡次遣吴汉、杜茂往击,均不克。建武十二年(36年),卢芳进攻[[云中郡]],留守九原的部将[[随育]]胁迫卢芳降伏刘秀。卢芳放弃军队,逃往匈奴<ref>《后汉书·卷十二·卢芳传》</ref>。同年十一月十九己卯日(36年12月25日),吴汉攻克成都,割据四川的[[公孙述]][[成家]]政权灭亡,东汉统一中国。

=== 执政时期 ===
{{main|光武中兴}}
刘秀勤于政事,“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议论经理,夜分乃寐”。在位期间,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为减少贫民卖身为奴婢,经常发救济粮,减少租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裁并郡县,精简官员。结果,裁并四百余县,官员十置其一。历史上称其统治时期为光武中兴。其间国势昌隆,号称“建武盛世”。
刘秀统一中国后,厌武事,不言军旅,建武二十七年(51年),朗陵侯臧宫、扬虚侯马武上书:请乘匈奴分裂、北匈奴衰弱之际发兵击之,立“万世刻石之功”。光武却下诏:“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人不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不如息民。”[8]虽说刘秀一样有杀功臣,但不同于明太祖朱元璋得天下后诛杀大批功臣只留下汤和徐達的无情,刘秀分封三百六十多位功臣为列侯,给予他们尊崇的地位,只解其兵权。其实,在统一中国之前,他就开始削弱国防建设,废郡国兵制,罢郡国都尉。削弱地方兵权的同时,导致后来无力抵御外患,而豪强地主的部曲家兵则迅速发展,像东汉末年的董卓就是一例[9]。刘秀以后不设丞相,而是“虽置三公”但“事归台阁”;一方面削弱三公权力,使三公成为虚位,另一方面又扩大尚书台的职权,成为皇帝发号施令的执行机构,所有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后汉书·申屠刚传》说:“时内外群官,多帝自选举,加以法理严察,职事过苦,尚书近臣,至乃捶扑牵曳于前,群臣莫敢正言。”“自是大臣难居相任”。建武二十八年(52年)他借故搜捕王侯宾客,“坐死者数千人”,严禁结党营私。

=== 駕崩 ===
[[建武中元]]二年二月初五日戊戌(57年3月29日),崩于雒阳[[南宫 (东汉)|南宫]]前殿,享壽63岁,在位33年。葬于[[漢原陵|原陵]](今[[河南]][[孟津]]县铁谢村附近),[[庙号]]'''世祖''',[[谥]]'''光武皇帝'''。刘秀駕崩后,其子[[汉明帝|汉明帝刘庄]]将统一战争中功劳最大的二十八人的影像画在[[云台阁]],称[[云台二十八将]]。

== 人物评价 ==
=== 正面 ===
* 资治通鉴称刘秀是个宽厚简易的人。在统一过程中,刘玄的一些手下曾参与谋害他的哥哥,他能够不计前嫌地招降并厚待;分封功臣时,不顾他人劝说,将最大的封地劃到了四县之广<ref>《资治通鉴·卷40》:庚辰,悉封诸功臣为列侯;梁侯[[邓禹]]、广平侯吴汉皆食四县。博士[[丁恭]]议曰:“古者封诸侯不过百里,强干弱枝,所以为治也。今封四县,不合法制。”帝曰:“古之亡国皆以无道,未尝闻功臣地多而灭亡者也。”</ref>;战争尚未结束,就将原来十分之一的税率减到三十分之一;马援为隗嚣所使,分别访问公孙述和刘秀,独为刘秀的人格魅力折服<ref>《资治通鉴·卷41》:援初到,良久,中黄门引入。帝在宣德殿南庑下,但帻,坐,迎笑,谓援曰:“卿遨游二帝间,今见卿,使人大惭。”援顿首辞谢,因曰:“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矣。臣与公孙述同县,少相善;臣前至蜀,述陛戟而后进臣。臣今远来,陛下何知非刺客奸人,而简易若是!”帝复笑曰:“卿非刺客,顾说客耳。”援曰:“天下反覆,盗名字者不可胜数;今见陛下恢廓大度,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ref>;[[耿弇]]、[[窦融]]曾专制一方,以兵多权大心不自安,而刘秀对他们未有半点疑虑。凡此种种,都成为他成功的决定性因素。甚至在统一之后,他废郭皇后及太子[[劉彊]],立阴皇后及次子刘阳(后改名莊),犹能令郭皇后到其子中山王的封国安享餘年,两子之间不生嫌隙,也没有受到臣下及后人的议论。

* [[范晔 (刘宋)|范曄]]評價劉秀:「雖身濟大業,競競如不及,故能明慎政體,總欖權綱,量時度力,舉無過事,退功臣而進文吏,戢弓矢而散馬牛,雖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

* [[明朝]]官修皇帝实录《[[明太祖实录]]》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七年八月初一日(1374年9月7日),亲自前往南京[[历代帝王庙]]祭祀三皇、五帝、[[夏禹王]]、[[商汤王]]、[[周武王]]、[[汉高祖]]、'''汉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一共十七位帝王<ref>根据《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简称《明太祖实录》)卷九十二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七年八月初一日,亲自前往南京[[历代帝王庙]]祭祀从[[伏羲]]至[[元世祖]]十七位帝王,这十七位帝王分别是:三皇(伏羲、炎帝、黄帝)、五帝(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三王(夏禹王、商汤王、周武王)、汉高祖、汉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隋文帝的塑像被撤出南京历代帝王庙,根据《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简称《明太祖实录》)卷之一百八十八记载:洪武二十一年春正月“戊午,遣官祀历代帝王。初,历代帝王庙五室祀,伏羲至元世祖凡十七帝。至是,去隋文帝,凡十六帝,为五室,中三室居三皇、五帝、三王如旧,最东一室则汉高祖、光武、唐太宗,最西一室则宋太祖、元世祖,从祀名臣凡四坛,东庑第一坛九人,风后、皋陶、龙、伯益、傅说、召公奭、召虎、张良、曹参,西庑第一坛九人,力牧、夔、伯夷、伊尹、周公旦、太公望、方叔、萧何、陈平,东庑第二坛十人,周勃、冯异、房玄龄、李靖、李晟、潘羙、岳飞、木华黎、博尔忽、伯颜,西庑第二坛九人,邓禹、诸葛亮、杜如晦、郭子仪、曹彬、韩世忠、张浚、博尔术、赤老温。”</ref>,其中对汉光武帝刘秀的祝文是:“惟汉光武皇帝延揽英雄,励精图治,载兴炎运,四海咸安。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元璋以菲德荷天佑人助,君临天下,继承中国帝王正统,伏念列圣去世已远,神灵在天,万古长存,崇报之礼,多未举行,故于祭祀有阙。是用肇新庙宇于京师,列序圣像及历代开基帝王,每岁祀以春、秋仲月,永为常典。今礼奠之初,谨奉牲醴、庶品致祭,伏惟神鉴。尚享!”<ref>来源于《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简称《明太祖实录》)卷九十二的相关记载。</ref>

* [[王夫之]]《[[读通鉴论]]》稱:“光武之得天下,较高帝而尤难矣。光武之神武不可测也!三代而下,取天下者,唯光武独焉!”

=== 负面 ===
* 但也因为宽厚简易的性格,造成东汉制度不立<ref>《资治通鉴·卷42》:大司农江冯上言:“宜令司隶校尉督察三公。”司空掾陈元上疏曰:“臣闻师臣者帝,宾臣者霸。故武王以太公为师,齐桓以夷吾为仲父,近则高帝优相国之礼,太宗假宰辅之权。及亡新王莽,遭汉中衰,专操国柄以偷天下,况己自喻,不信群臣,夺公辅之任,损宰相之威,以刺举为明,徼讦为直,至乃陪仆告其君长,子弟变其父兄,罔密法峻,大臣无所措手足;然不能禁董忠之谋,身为世戮。方今四方尚扰,天下未一,百姓观听,咸张耳目。陛下宜修文、武之圣典,袭祖宗之遗德,劳心下士,屈节待贤,诚不宜使有司察公辅之名。”帝从之。</ref><ref>《资治通鉴·卷43》:太中大夫梁统上疏曰:“臣窃见元帝初元五年,轻殊死刑三十四事,哀帝建平元年,轻殊死刑八十一事;其四十二事手杀人者,减死一等。自是以后,著为常准,故人轻犯法,吏易杀人。臣闻立君之道,仁义为主,仁者爱人,义者正理。爱人以除残为务,正理以去乱为心;刑罚在衷,无取于轻。高帝受命,约令定律,诚得其宜,文帝唯除省肉刑、相坐之法,自馀皆率由旧章。至哀、平继体,即位日浅,听断尚寡。丞相王嘉轻为穿凿,亏除先帝旧约成律,数年之间百有馀事,或不便于理,或不厌民心,谨表其尤害于体者,傅奏于左。愿陛下宣诏有司,详择其善,定不易之典。”事下公卿。光禄勋杜林奏曰:“大汉初兴,蠲除苛政,海内欢欣;及至其后,渐以滋章。果桃菜茹之馈,集以成赃,小事无妨于义,以为大戮。至于法不能禁,令不能止,上下相遁,为敝弥深。臣愚以为宜如旧制,不合翻移。”统复上言曰:“臣之所奏,非曰严刑。《经》曰:‘爰制百姓,于刑之衷。’衷之为言,不轻不重之谓也。自高祖至于孝宣,海内称治,至初元、建平而盗贼浸多,皆刑罚不衷,愚人易犯之所致也。由此观之,则刑轻之作,反生大患,惠加奸轨,而害及良善也!”事寝,不报。</ref>,过于依赖皇帝的明智,遂在[[明章之治]]以后陷入了长期的黑暗和混乱。

* 刘秀[[迷信]][[谶纬|图谶]]<ref>《资治通鉴·卷42》:帝好图谶,与[[郑兴]]议郊祀事,曰:“吾欲以谶断之,何如?”对曰:“臣不为谶。”帝怒曰:“卿不为谶,非之邪?”兴惶恐曰:“臣于书有所未学,而无所非也。”帝意乃解。</ref><ref>《资治通鉴·卷44》:初,上以《[[赤伏符]]》即帝位,由是信用谶文,多以决定嫌疑。给事中[[桓谭]]上疏谏曰:“……”疏奏,帝不悦。会议[[灵台]]所处,帝谓谭曰:“吾以谶决之,何如?”谭默然,良久曰:“臣不读谶。”帝问其故,谭复极言谶之非经。帝大怒曰:“桓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谭叩头流血,良久,乃得解。出为六安郡丞,道病卒。</ref><ref>《资治通鉴·卷44》:[[范晔]]论曰:桓谭以不善谶流亡,郑兴以逊辞仅免;贾逵能附会文致,最差贵显;世主以此论学,悲哉!</ref>,时而感情用事,处事不公。以直谏逼死[[韩歆]]<ref>《资治通鉴·卷43》:春,正月,辛丑,大司徒韩歆免。歆好直言,无隐讳,帝每不能容。歆于上前证岁将饥凶,指天画地,言甚刚切,故坐免归田里。帝犹不释,复遣使宣诏责之;歆及子婴皆自杀。歆素有重名,死非其罪,众多不厌;帝乃追赐钱谷,以成礼葬之。</ref>,因包庇险些杀死[[董宣]]<ref>《资治通鉴·卷43》:[[陈留]]董宣为雒阳令。[[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棰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人,将何以治天下乎?臣不须棰,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能搏击豪强,京师莫不震慓。</ref>。

*猜忌功臣跟杀功臣 韩歆死的冤,韩歆直言,却被刘秀逼死,韩歆因战功而封侯,还是一位经学大师,重视古文经学的发展。韩歆又敢于直言。建武十五年(39年)正月,韩歆上书刘秀,说汉朝要遇到庄稼歉收出现饥民,韩歆指天画地,言辞急切(刘秀这作为帝王的,都特别迷信,那么韩歆说那年出现饥荒,也无可厚非了)。正月二十三日,刘秀正式颁诏,将韩歆免职遣送回乡。即便如此,刘秀还是觉得不解气。于是,他又下了一道诏书,派使者去路上继续追责韩歆。按照汉法,对于有罪贬谪的官员,如果在路上被诏书责问,就是逼其认罪自杀。司隶校尉鲍永一再为韩歆求情,刘秀都没有答应。韩歆与他的儿子韩婴在路上接到责问诏书,被逼自杀。实际上韩歆之死当时就已经引起天下人的不满。韩歆死于无罪,人们不满 ,刘秀苛待功臣马援。 马援南征遇到地形不利以及酷暑,耿弇上书攻击马援,刘秀使梁松乘驿责问马援,因代监军。马援在南征中病死,梁松陷害马援,刘秀大怒,追缴了马援的印绶。有人诬陷马援曾经带回一车珍宝,光武帝听信谗言,更加愤怒。马援的家人非常恐惧,不敢以丧还旧茔,而是买城西的地藁葬。宾客故人不敢吊会。马援的家人草索相连,诣阙请罪,还六次上书诉冤,辞甚哀切,马援才得以下葬。在光武帝在位期间,马援的冤情并未被平反。马援死后,刘秀依旧没放过他,还要追回他的印绶,剥夺他的官爵

*秋后算账 要之刘秀是如何对待投降的诸侯的,樊崇:其夏,樊崇、逄安谋反,诛死。 王元:元字惠孟,初拜上蔡令,迁东平相,【坐垦田不实,下狱死。】隗纯:十八年,纯与宾客数十骑亡入胡,至武威,捕得,诛之。 延岑:明旦,岑降吴汉。乃夷述妻子,尽灭公孙氏,并族延岑。 张步:八年夏,步将妻子逃奔临淮,与弟弘、蓝欲招其故众,乘船入海,琅邪太守陈俊追击斩之。

*刘秀处政外加连杀3重臣:“刺史太守多不平均,【或优饶豪右,侵刻羸弱,百姓嗟怨,遮道号呼】。”时(建武)内外群官,多帝自选举,加以法理严察,职事过苦,【尚书近臣,至乃捶扑牵曳】于前,群臣莫敢正言”。光武、明帝躬好吏事,亦以课核三公,【其人或失而其礼稍薄,至有诛斥诘辱之累。任职责过,一至于此】。 帝以二千石长吏多不胜任,时有纤微之过者,【必见斥罢,交易纷扰,百姓不宁】。而间者守宰数见换易,迎新相代,疲劳道路。有司或因睚眦以骋私怨,苟求长短,求媚上意。二千石及长吏迫于举劾,惧于刺讥,【故争饰诈伪,以希虚誉】。歙在郡,教授数百人,视事九岁,征为大司徒。坐在汝南臧罪千余万发觉下 狱。【诸生守阙为歙求哀者千余人】,至有自髡剔者。平原礼震,年十七,闻狱当断, 驰之京师,行到河内获嘉县,自系,【上书求代歙死】。书奏,而歙已死狱中。【歙掾陈元上书追讼之,言甚切至】,帝乃赐棺木。 大司徒戴涉坐所举人盗金下狱亽死。

*刘秀縱容部下吴汉军对邓奉的家乡进行劫掠,导致邓奉反叛,后来邓奉兵败投降被杀。平狄将军庞萌与盖延共击董宪,而诏书却只下达给盖延、不给庞萌,庞萌以为盖延谮己,起疑,反叛,后来庞萌兵败被杀

*蒋横跟随光武帝刘秀征讨赤眉,南征北战,因功勋卓著被封为“逡遒侯”,官拜大将军。然而好景不长,朝中司隶羌路上报蒋横谋反,刘秀闻讯大怒,将蒋横诛杀。为了免遭灭族的厄运,除了老七蒋稔为父守灵,其余八个儿子全部逃往江南。蒋横蒙冤遭到诛杀后,朝野不平,一时间京城民谣四起:“君用谗慝,忠烈是殛;鬼怨神怒,妖氛充塞。”光武帝刘秀闻听之后,下旨清查蒋横冤案,最终冤案大白天下,蒋横平反昭雪,羌路则被处斩。为了安抚人心,刘秀以王侯之礼迁葬蒋横,赐墓号为“显忠”,并将蒋横的九个儿子全部就地封侯。长子蒋颖被封为“金华侯”,次子蒋郑“会稽侯”(绍兴),三子蒋川“临川侯”(润州,今镇江),四子蒋耀“镇湖侯”(湖州),五子蒋渐“临苏侯”(姑苏),六子蒋巡“卜亭侯”(杭州),七子蒋稔“平河侯”(九江),八子蒋默居宜兴和桥、被封为“云阳侯”,九子蒋澄居宜兴、被封为亭侯

*欧阳歙,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拜相,任大司徒。虽然颇有名声,但欧阳歙为人不知自爱,依靠自己的权位,贪得无厌。一次,光武帝派遣谒者清查二千石以上官吏的土地,结果查出欧阳歙在汝南郡长任内,测量田亩作弊,贪污千余万钱,被捕下狱。欧阳歙的学生平原人礼震,年纪才十七岁,要求代替欧阳歙一死。而刘秀毫不动摇,欧阳歙最后终于死在狱中,法律的尊严也得到维护

*刘扬(?-26年),西汉末年真定王,东汉开国大将。当初,他率10万军队与刘秀结盟,还把外甥女郭圣通嫁给刘秀。当时刘秀还是更始帝的人,被派往河北,一个月前还被王郎追杀。一开始,刘扬率兵跟了王郎,刘秀派刘植说降了刘扬。后来,刘扬率10万人马助刘秀平定河北,为刘秀称帝打下了根基。刘秀当了皇帝以后,刘扬觉得自己太亏了,于是谋反,光武帝2年(26年)被刘秀杀掉

== 家族成员 ==

=== 祖先 ===
{{Ahnentafel top|先祖}}<center>
{{ahnentafel-compact5
|boxstyle_1=background-color: #ff8000;
|boxstyle_2=background-color: #ff6700;
|boxstyle_3=background-color: #ff4e00;
|boxstyle_4=background-color: #ff3500;
|boxstyle_5=background-color: #ff1c00;
|1='''世祖光武皇帝刘秀'''
|2='''父:'''南顿县令[[劉欽 (南頓縣令)|刘钦]]
|3='''母:'''县令夫人[[樊娴都]]
|4='''祖父:'''巨鹿都尉[[刘回]]
|5=
|6='''外祖父:'''[[樊重]]
|7=
|8='''曾祖父:'''郁林太守[[刘外]]
|9=
|10=
|11=
|12=
|13=
|14=
|15=
|16='''高祖父:'''舂陵节侯[[刘买 (舂陵侯)|刘买]]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center>
{{ahnentafel bottom}}
* [[漢景帝]]與[[程姬]]的侍者[[唐兒]](即唐姬)生長沙定王[[劉發]]。
* 劉發,生舂陵節侯[[刘买 (舂陵侯)|劉買]]。
* 劉買,生舂陵戴侯[[劉熊渠]]和[[鬱林]]太守[[劉外]]。
* 劉外,生[[巨鹿]]都尉[[劉回]]。
* 劉回,生南顿令[[劉欽 (南頓縣令)|劉欽]]和[[劉良]]。
* 劉欽,娶[[樊重]]女[[樊娴都]],生長女[[劉黃]]、次女[[新野长公主|劉元]]、長男[[劉縯]]、次男[[刘仲 (鲁王)|劉仲]]、三男劉秀、三女[[劉伯姬]]。

===嗣父===
* 汉元帝[[刘奭]]<ref>《后汉书·卷三十五·张曹郑列传第二十五》:十九年,乃与太仆朱浮共奏言:“陛下兴于匹庶,荡涤天下,诛锄暴乱,兴继祖宗。窃以经义所纪,人事众心,虽实同创革,而名为中兴,宜奉先帝,恭承祭祀者也。元帝以来,宗庙奉祠高皇帝为受命祖,孝文皇帝为太宗,孝武皇帝为世宗,皆如旧制。又立亲庙四世,推南顿君以上尽于舂陵节侯。礼,为人后者则为之子,既事大宗,则降其私亲。今禘祫高庙,陈序昭穆,而舂陵四世,君臣并列,以卑厕尊,不合礼意,设不遭王莽,而国嗣无寄,推求宗室,以陛下继统者,安得复顾私亲,违礼制乎?昔高帝以自受命,不由太上,宣帝以孙后祖,不敢私亲,故为父立庙,独群臣侍祠。臣愚谓宜除今亲庙,以则二帝旧典,愿下有司博采其议。”</ref><ref>《后汉书注·卷三十五·张曹郑列传第二十五》:太宗谓元帝也。据代相承,高祖至元帝八代,光武即高帝九代孙,以代数相推,故继体元帝,故曰“即事太宗”。下又云“宣、元皇帝尊为祖、父”,又曰“自元帝以上祭于洛阳,成帝以下祭于长安”,其义明矣。降其私亲,谓舂陵已下不别序昭穆。</ref>

=== -{后}-妃 ===
* 沛王太后 [[郭聖通]]
* [[光烈皇后]] [[陰麗華]]
* 美人 [[许美人 (汉光武帝)|许氏]]
* 除两位皇后外,刘秀妃嫔仅知许氏一人,其余已不可考。根据《后汉书·卷十上·皇后纪》的记载,光武帝初时,后宫称号初有皇后、贵人,后增[[美人 (位号)|美人]]、[[宫人]]、[[采女]]三等。亦曾在洛阳乡中选聘良家童女入后宫。

=== 子女 ===
光武帝共有十一个儿子、五个女儿:

* 东海恭王[[劉彊]],母郭皇后
* 沛献王[[刘辅 (沛王)|刘辅]],母郭皇后
* 济南安王[[劉康 (濟南王)|劉康]],母郭皇后
* 阜陵质王[[刘延 (阜陵王)|刘延]],母郭皇后
* 中山简王[[劉焉 (中山王)|刘焉]],母郭皇后
* 楚王[[刘英 (东汉)|刘英]],母许美人
* [[汉明帝]][[汉明帝|劉莊]],母阴皇后
* 东平宪王[[刘苍]],母陰皇后
* 广陵思王[[刘荆]],母陰皇后
* 临淮怀公[[刘衡]],母陰皇后
* 琅邪孝王[[刘京 (琅邪王)|刘京]],母陰皇后

* 舞阳长公主[[刘义王]]
* 涅阳公主[[刘中礼]]
* 馆陶公主[[刘红夫]]
* 淯阳公主[[刘礼刘]]
* 郦邑公主[[刘绶]]

== 軼事典故 ==

光武省亲:
建武三年(公元27年)冬十月壬申,幸舂陵(今湖北省枣阳市吴店镇),祠园庙,因置酒旧宅,大会故人父老。<ref>《后汉书·光武帝纪第一上》</ref>

提高家乡建制:
建武六年(公元30年)春正月丙辰,改舂陵乡为章陵县。世世复徭役,比丰、沛,无有所豫。<ref>《后汉书·光武帝纪第一下》</ref>

以柔治国: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冬十月甲申,幸章陵。修园庙,祠旧宅,观田庐,置酒作乐,赏赐。时,宗室诸母因酣悦,相与语曰:“文叔少时谨信,与人不款曲,唯直柔耳。今乃能如此!”帝闻之,大笑曰:“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乃悉为舂陵宗室起祠堂。<ref>《后汉书·光武帝纪第一下》</ref>
== 注釋 ==
{{notelist|iger=}}

== 参考文献 ==
=== 引用 ===
{{Reflist|2}}

=== 来源 ===
{{refbegin}}
* {{Wikisource history link|后汉书|1|光武帝纪}}
* 《[[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 《[[東觀漢記]]·[[s:東觀漢記/卷001|帝紀第一]]》
{{refend}}

{{-}}
{{Start box}}
{{s-hou|[[東漢]]||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
{{S-reg}}
{{s-before|[[漢更始帝]]|劉秀的族兄:劉玄|rows=2}}
{{s-title|[[汉朝君主列表#.E4.B8.9C.E6.B1.89|漢朝皇帝]]|25年-57年}}
{{s-after|[[漢明帝]]|光武帝皇四子:劉莊|rows=2}}
|-
{{s-title|[[中國君主列表|中國皇帝]]|25年-57年}}
|-
{{End box}}

{{-}}
{{漢朝君主}}

{{Authority control}}
[[Category:新朝民變領袖]]
[[Category:東漢皇帝|1]]
[[Category:開國君主|漢]]
[[Category:枣阳人|L]]
[[Category:劉姓|S]]
[[Category:入祀历代帝王庙景德崇圣殿|汉]]
914
次編輯